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从缺失到复兴

发布时间:2019-05-18 15:55
【摘要】: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方式,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支配最大量商品交换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马克思去世后,劳动过程问题没有受到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马格林、斯通,尤其是布雷弗曼、布若威等学者对劳动过程理论的研究,各国学者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开始出现复兴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劳动过程的研究,必须着眼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劳动过程及其变迁的研究,特别是着眼于直接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当事人关系的变革。
[Abstract]:The mode of production in the sense of political economy refers to the capitalist labor process dominated by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commodity exchange. After the death of Marx, the issue of labor process is not paid attention by the Marxist. Since the end of the 1970s, with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labor process with the scholars of Mag. The study of the capitalist labor proces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has begun to develop and present a variety of trends. The study of the process of labor in the economics of Marxism must focus on the study of the dominant labor process and the change of the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in the process of direct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1XNI012)成果
【分类号】:F01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晖;田维绪;;弗雷德曼管理策略思想述评[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星;;劳动安全与技能养成: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3 谢富胜;;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J];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4 谢富胜;李安;;回归马克思主义——欧美学术界劳动过程理论争论的新动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5期

5 唐正东;;雇佣劳动的嬗变与当代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阿格里塔的调节理论及其评价[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孟捷;;劳动与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正和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7 王晓晖;;劳动过程理论:简史和核心理论[J];前沿;2010年10期

8 王星;;技术的政治经济学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的思考[J];社会;2011年01期

9 童根兴;共识型工人的生产——从新制度主义框架看布洛维的《制造共识》[J];社会学研究;2005年01期

10 李洁;重返生产的核心——基于劳动过程理论的发展脉络阅读《生产政治》[J];社会学研究;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科;;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保守主义[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2 张忠任;关于公平与效率的理论思索[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3 党圣元;;新世纪文论转型及其问题域[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4 洪晓楠;韩振江;;试论“后马克思主义”的发生与特点[J];北方论丛;2010年04期

5 张彭松;王雪冬;;乌托邦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理论视角的历史反思与批判[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陈彦勋;;市场霸权下的失序专制主义——农民工研究的一个视角[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9年04期

7 廖金英;谢太平;;传播技术的隐忧:以手机媒体为分析对象——从2009年“3·15”晚会说起[J];今传媒;2009年07期

8 吴正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于图书馆学例析[J];图书与情报;1986年Z1期

9 雷保蕊;;文化——现代性因素增长的深层表现——以死刑核准权的回收为视点[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蔡张喜;;“意识形态”反思[J];才智;2009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智笑;;STS—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陈多闻;陈凡;;技术使用的STS反思[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盛国荣;;技术物:思考技术和消费社会技术问题的出发点——鲍德里亚早期技术哲学思想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陈多闻;陈凡;;技术使用的哲学初探[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程海东;陈多闻;;技术使用的本质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冯颜利;王雄;;柯亨的公正思想初探[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叶晓璐;;从意识形态批判到技术批判理论——马尔库塞和芬伯格技术理论的比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9 田鹏颖;;社会工程——现代社会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10 丁为民;;理顺企业劳动关系[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端锋;治权与维权:和平乡农民上访与乡村治理1978-2008[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叶敏;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赵春清;历史与人的解放[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李锦峰;国民党治下的国家与工人阶级,1924-1949[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春建;安东尼奥·内格里非物质劳动理论探析[D];复旦大学;2011年

6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华荣;柯亨技术批判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8 曾鹰;技术文化意义的合理性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9 丁祥艳;评价论视域的社会思潮及其引领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10 陈林生;市场场域:专业市场的社会结构分析[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智笑;哲学视阈下的STS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2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赵东梅;马尔库塞的“单面社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鹏飞;历史终结论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江勤;农民集体上访的生成逻辑[D];南昌大学;2010年

7 吴珊;网络舆论暴力中的传播技术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杨子;“文革”时期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运作机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9 谢勇军;滇越铁路与近代云南经济若干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永刚;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技术结合的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艳,程恩富;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J];财经研究;2002年10期

2 程恩富,顾钰民;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拓展[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1期

3 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 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J];读书;2002年05期

4 陈彩虹;;亚当·斯密与凯恩斯之争又起[J];读书;2009年04期

5 大卫·科茨;;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J];红旗文稿;2008年13期

6 王星;;劳动安全与技能养成: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7 谢富胜;;企业网络:激进学者的分析范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07期

8 周肇光;关于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假设的理性分析[J];经济问题;2004年02期

9 孟扬;孟捷;;默会知识和企业理论:一个演化经济学的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0年10期

10 步德迎;劳动力商品属性与就业问题[J];经济学家;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伯格;索尔蒂斯;范国睿;王佩雄;;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与教育[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9年03期

2 理查德·吉尔;毛振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经济学界的五次大辩论之二[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02期

3 阿兰·弗里曼;孙寿涛;;没有马克思经济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没有壮大起来?[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11期

4 R.沃尔夫,杜章智;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结构与涵义[J];国外社会科学;1979年04期

5 张玉香;;关于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发展与实践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7年15期

6 张维达;坚持马列主义 弘扬唯实精神——关梦觉教授近十年经济研究事迹和学术观点介绍[J];经济纵横;1989年11期

7 王晓升;;评鲍德里亚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的批判[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M.C.霍华德;J.E.金;黄毅;付强;;马克思视野中的市场与危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4期

9 路帅辉;;价值判断视角下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27期

10 高放;马克思主义迎接当代新的挑战[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198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塞;;谈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看待和应对世界金融危机[A];生产力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5届年会暨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研讨会文集[C];2010年

2 唐珏岚;;西方国家《资本论》研究现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启声;;马克思对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初探[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恕祥;;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若干问题的思考[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5 马晓辉;李荫榕;;社会信息化对生产方式的影响[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于金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阐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继承与发展[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程伟礼;;后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资本文明极限[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8 伦朝辉;;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在中国经济学构建中的基础作用——基于科学范式框架内的分析[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于金富;;新技术革命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特点[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民书;;商品价值的现实基础和价值论的创新[A];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中保;深化可持续发展研究 促进社会发展进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吴友军 姜大云;应该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研究[N];学习时报;2006年

3 周敏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一)[N];解放日报;2000年

4 周敏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变化(二)[N];解放日报;2000年

5 王文莲;个性化信息生产方式需要革新[N];光明日报;2005年

6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主任 教授 张一兵;资本主义在“自我升级”吗[N];解放日报;2009年

7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副教授 张建君;正确拿捏两种经济学的关系[N];社会科学报;2006年

8 侯西安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古希腊人的市场经济选择[N];福建日报;2011年

9 李凌;论“桎梏”[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10 郭飞;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创新刍议[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廖萍萍;马克思的合作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韩欲立;物体、消费与符号[D];复旦大学;2007年

3 李士梅;信誉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4 孙世强;经济人人性演化、跃进与制度构建[D];吉林大学;2006年

5 郭岭;现代产业组织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胜利;生产方式变革与经济增长[D];河南大学;2002年

2 李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生产方式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D];河南大学;2009年

3 朱高鹏;马克思经济哲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荣友柏;论陈云经济思想的鲜明特征[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5 唐燕妮;论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两种文化”关系的影响[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曾贵;消费异化及其扬弃[D];中南大学;2006年

7 闵凯;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苏州大学;2009年

8 罗爱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与效率[D];武汉大学;2005年

9 王春晓;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发展历程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王丽珂;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480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480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1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