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及其时序分异研究
[Abstract]:Tak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provincial regional panel data of our country from 2000 to 2008,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s calculated by using Synergy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during the period of investig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in China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mong which the eastern region is the fastest, the central region is the second, and the western region is the slowest. (2)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system continue to expand, reflecting the increasingly obvious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innovation; (3)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Beijing, as a category I area,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goo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hanghai as a category II region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moderat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uangdong as a category III area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bare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category IV areas composed of some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bare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V type areas composed of som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moderate maladjustment and recession. 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types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are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are put forward.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档案馆;
【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陕西航空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2010GXS5D264) 西安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面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西安市产学研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研究”(HJ1108-3)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创业种子基金“区域创新系统协调性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研究”(Z2011126)
【分类号】: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隆昌;李伟;;管理二象对偶论初探[J];管理学报;2009年06期
2 郭军华;倪明;;基于非参数HMB指数法的区域创新效率变动分析[J];管理学报;2011年01期
3 王海峰;罗亚非;范小阳;;基于超效率DEA和Malmquist指数的研发创新评价国际比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04期
4 王泽宇;刘凤朝;;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5期
5 于明洁;郭鹏;;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区域创新系统投入与产出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06期
6 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3年02期
7 官建成,何颖;基于DEA方法的区域创新系统的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年02期
8 郝生宾;于渤;吴伟伟;;企业网络能力与技术能力的耦合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年02期
9 陈伟;冯志军;康鑫;田世海;;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研究——基于二象对偶理论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1年02期
10 黄鲁成;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内容的探讨[J];科研管理;200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飞;;用结构方程模型建构指标体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杜鹏程;孔德玲;;泛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比较与创新体系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崔步礼;常学礼;陈雅琳;董琼;;粮食产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4 张国宗;田雅娟;;张家口市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5 陈晓明;;辽中南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6 张淑怡;;广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对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7 唐君;;我国31个省区农村居民经济状况排序和聚类[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8 陈道平;;基于典型相关的我国农业投入与产出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9 曹颖琦;史岩;;河北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动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10 路越平;李小勇;周琳;张红;;农家乐顾客满意度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下营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李宁;刘金祥;;北京市能源消耗统计评价体系研究[A];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能动力分会第十六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卿湘运;王行愚;;基于RJMCMC的多维尺度分析维数选择[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张士玉;马丽仪;何勤;;基于熵理论的社会数据分析方法探讨[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江兵;杨彬;刘薇;;基于DEA模型簇的技术创新效率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马军杰;单晓光;姜南;;中国省域专利产出绩效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蒋琪琪;黄龙生;;临安市农业与非农户籍人口结构的统计对比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罗亚非;;我国中部六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9 胡恩华;刘洪;;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集群创新行为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郑茜;唐葆君;;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董媛媛;我国大型企业原始创新机制构建与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韩晓明;商业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测度和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孙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程跃;企业能力与新兴技术共生演化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高映红;基于核心企业的集群网络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洁;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体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程宇;马铃薯蛋白水解物在水包油乳状液中的抗氧化作用及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朝晖;RIS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周波;一串红穴盘育苗控释肥施用效应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威;跨国公司R&D机构与区域创新系统互动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徐欣;我国高校科技资源配置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邱月明;房地产类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宋新华;基于知识产权战略的企业研发过程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秦怀煜;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济南市农村竞争力评价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余亭;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增长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李雪江;试题具有理想点反应特征的自尊量表的编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海盛;郑立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测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苗丽静;城市区域化与公共行政创新[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6期
3 吴延兵;;中国地区工业知识生产效率测算[J];财经研究;2008年10期
4 刘杰;李朝峰;李小彭;闻邦椿;;基于物元和组合权重的产品广义质量评价研究及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9期
5 周密;;我国创新极化现象的区域分布与极化度比较[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6 王辉;郭玲玲;宋丽;;辽宁省14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4期
7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模式及判别[J];地理科学;2005年04期
8 熊鹰;曾光明;董力三;焦胜;陈桂秋;;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7年04期
9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10 张耀光,魏东岚,王国力,肇博,宋欣茹,王圣云;中国海洋经济省际空间差异与海洋经济强省建设[J];地理研究;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玲利;科技资源配置理论与配置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灿;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J];科学学研究;2003年01期
2 田辉;;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演进与述评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6期
3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理论参考;2005年09期
4 丁焕峰;陈庆秋;;区域社会资本:一种重要的区域创新动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09期
5 顾新;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J];中国软科学;2001年11期
6 谷国锋 ,张秀英;系统动力学在区域创新系统研究中的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01期
7 黄寰;;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连载十)——以西部地区为例[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年16期
8 刘曙光,徐树建;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国际进展综述[J];中国科技论坛;2002年05期
9 邹再进;论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严宗光,费丽萍,张振华;区域创新系统总体框架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子彪;张爱国;胡宝民;;区域创新系统演化动力模型:创新极间共生关系决定系统演化[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陈德宁;沈玉芳;;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陈理飞;袁建辉;;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分析[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4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曙光;朱翠玲;;国际及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理论进展与海洋创新体系实证[A];2008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李彦英;;产业集群形成中政府的功能定位[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叶翔凤;产业集群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李微微;基于演化理论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荣飞;大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理论及实证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4 何天祥;区域优势的理论分析与评价模型[D];中南大学;2006年
5 严红;区域创新网络理论与成渝经济区创新网络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李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立军;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鹏龙;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D];吉林大学;2006年
2 林超;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3 郑谦;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知识生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唐厚兴;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分析与评价[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5 井雨霞;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和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陈娜姿;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茂强;区域创新系统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王展昭;区域创新系统与区域主导产业群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9 李卫红;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颉雅君;知识经济时代区域产业集聚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21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2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