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区域技术创新的非正式制度和联系: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9-09-27 21:36
【摘要】:众多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案例表明,非正式的制度和联系是区域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回顾了经济地理学在区域技术创新的非正式制度和联系方面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发现"创新环境"、"非贸易相互依赖"、"地方传言"和"企业衍生"等理论虽然提出并探讨了区域技术创新的非正式制度和联系的属性和特征,却对这种非正式制度和联系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机制的分析相对较少,对其空间尺度的研究也过度集中于区域尺度。由于当前我国大多数区域内部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系大部分仍以非正式联系为主,因此对于区域技术创新的非正式制度与联系的形成原因、影响机制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的进一步研究,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66) 教育部重大基金项目(08JJD820170);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0370004115389)
【分类号】:F0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缉慈,王可;区域创新环境和企业根植性——兼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区的发展[J];地理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明江;产业集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傅京燕;集群化发展——中小企业出口的新策略[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楚天骄,杜德斌;南宁市工业产品竞争力评价及提高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年07期

4 李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不均衡到均衡之路[J];商业研究;2004年08期

5 姜皓;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衰退[J];商业研究;2004年10期

6 林健,李焕荣;企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15期

7 隋鹏飞;严红;;对地方政府吸引台商投资政策的新探讨——从企业集群角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01期

8 刘健;;区域创新网络的现实效应及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06年01期

9 宋维杰;产业群理论——一种值得重视的区域发展理论[J];财经问题研究;2002年09期

10 傅京燕,郑杰;中小企业集群与竞争优势[J];财贸研究;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卢昌崇;李宏林;郑文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解析与重构——以辽宁为例[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儒煜;刘静;;论创新对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项f:;;大学周边地区产业集聚现象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例[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李江;;园区整合:产业空间重构的必然选择——资源条件紧约束下的宝安工业布局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匡致远;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主要因素和产业聚群[D];暨南大学;2001年

2 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立志;企业仿生的机理和表型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4 张方;上海投融资的产业调控与区域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治河;面向“中国光谷”的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6 张华;高技术企业成长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蒋瑛;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9 朱伟东;区域经济集群研究——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演进[D];复旦大学;2003年

10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林春;河南省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分析[D];河南大学;2001年

2 孙劭方;高新区创新网络的理论模型及培育研究--兼论洛阳高新区创新网络[D];河南大学;2001年

3 易成栋;区域创新环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贾亚男;区域创新环境的理论初探与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郑国;关中地区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黄月玲;产业群的区域经济效应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胡承雪;现代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文(女雨亏);网络形成、网络学习与区域发展[D];河南大学;2002年

9 孙威;农村工业集聚区中的技术创新[D];河南大学;2002年

10 吴云清;镇江市沿江开发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建,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2 王仲智,林炳耀;集群理论与主导产业理论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3 童昕,王缉慈;东莞PC相关制造业地方产业群的发展演变[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4 苗长虹;;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5 马丽,刘卫东,刘毅;经济全球化下地方生产网络模式演变分析——以中国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1期

6 苗长虹;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理论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1期

7 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4年12期

8 王芹;;硅谷信息科技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朱华晟,王缉慈;论产业群内地方联系的影响因素——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群为例[J];经济地理;2002年04期

10 苗长虹,樊杰,张文忠;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J];经济地理;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屹;李柏洲;;区域创新能力的波动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08期

2 邱成利;创新环境及其对新产业成长的作用机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04期

3 王春娟;;创新环境的形成是振兴地区经济的关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徐九武;营造创新环境激发创新火花[J];中国科技月报;2000年06期

5 王缉慈;知识创新和区域创新环境[J];经济地理;1999年01期

6 俞文华;剑桥大学城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环境的形成和演变——兼析对我国高技术园区建设的启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王恕立,赵富强;关于创新环境和创新评估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年08期

8 徐建立;从哲学的视角看创新[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6期

9 邱成利,魏际刚;提高西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若干对策[J];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05期

10 宁钟;国外创新与空间集群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五大障碍制约靠拢新经济[N];中国信息报;2000年

2 李琨;创新需要体制支持[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陈高宏;靠拢新经济 中国障碍不少[N];中国商报;2000年

4 肖瑞;老百姓看好新经济[N];科技日报;2000年

5 记者 苏民;五大障碍制约新经济发展[N];经济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立军;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与创新能力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陈丹宇;长三角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协同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莫晓燕;区域创新体系建立与能力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井雨霞;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系统能力和效率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42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42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7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