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曲周县碳平衡分析与预测

发布时间:2019-11-25 18:44
【摘要】: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值是碳减排的关键步骤,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更为重要。本文通过计算曲周县2000-2011年的碳源和碳汇值,对该地区的碳平衡进行了分析。在曲周县2000-2011年能源消耗量、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状况和其他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系数法估算碳源和碳汇值。分析结果得出,在2000-2011年期间,曲周县碳源和净碳源值是快速增加的,而单位GDP碳排放值和净排放值呈减少趋势。通过灰色模型对2012-2020年期间曲周县碳源和碳汇值进行预测,并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显示,通过GM(1,1)建立的预测模型足够精确,能够达到准确预测和可行的目的。预测结果显示,在2012-2020年曲周县碳排放呈现增长的趋势,碳减排面临着许多压力。最后,论文提出一些关于碳减排的科学建议,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周涛;史培军;;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土壤碳储量变化的间接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2 李克让,王绍强,曹明奎;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3年01期

3 赵荣钦;秦明周;;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4 段晓男;王效科;逯非;欧阳志云;;中国湿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5 汤洁;毛子龙;王晨野;徐小明;韩维峥;;基于碳平衡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吉林省通榆县为例[J];资源科学;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岚;于法展;王朋晓;张彩云;;苏北低山丘陵区群落次生演替中碳贮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2 胡建忠;黄河上游退耕地人工林的碳储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王国兵;郝岩松;王兵;阮宏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4 史秦青;史培军;王静爱;;发展绿色经济与防范巨灾风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常顺利,杨洪晓,葛剑平;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进展与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6 汤洁;张楠;李昭阳;毛子龙;李娜;徐小明;韩维峥;;吉林西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垂向分布和碳密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陈亮中;谢宝元;肖文发;黄志霖;;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贮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5期

8 张林;王礼茂;王睿博;;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森林植被碳贮量及固碳潜力估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2期

9 史利江;郑丽波;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10 余德贵;吴群;;基于碳排放约束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研究及其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迪生;;关于城市园林绿地碳汇问题的初步探讨[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4 李克让;陶波;邵雪梅;曹明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年际变化[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梁涛;李荣平;刘景利;史奎桥;张兵兵;;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动态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6 邹建明;王树功;朱远辉;;广东低碳生态示范省建设背景下的红树林保护与恢复[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7 王树键;申国明;王瑞;高林;孟贵星;张继光;霍光;孙弋媛;薄国栋;李庆凯;张东;;烟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日变化研究[A];山东植物生理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植物生物学与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余林;熊彩云;肖复明;徐海宁;曾伟;熊振宇;;江西安福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有机碳特征[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柴敏;郭治兴;黄玉麟;;基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1990-2010年广东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宏瑶;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高述超;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徐小明;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碳库时空模拟及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芳;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7 谢蓉;农业经济运行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吉鑫;北京北部山区不同林龄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碳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辉;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法律规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晓曼;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戴景晟;林分碳汇计算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5 陈初雨;前郭灌区水田土壤固碳潜力及固碳效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慧;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固碳减排潜力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顾芗;南京市土地开发阈值测算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D];南京大学;2011年

8 杨晓菲;河南西平县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及其与环境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孟超;城市香樟(Cinamomum Camphora)地上生物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高小叶;农业系统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能量、经济和碳平衡特征[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书春,薛滨,夏威岚;洪湖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环境响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4期

2 姚书春,李世杰;巢湖富营养化过程的沉积记录[J];沉积学报;2004年02期

3 马学慧,吕宪国,杨青,阎敏华;三江平原沼泽地碳循环初探[J];地理科学;1996年04期

4 曹建廷,王苏民,沈吉,张振克;近千年来内蒙古岱海气候环境演变的湖泊沉积记录[J];地理科学;2000年05期

5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J];地理科学;2003年01期

6 姜加明,吴敬禄,沈吉;安固里淖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变迁[J];地理科学;2004年03期

7 刘恩峰,沈吉,朱育新;西太湖沉积物污染的地球化学记录及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8 张振克,吴瑞金,朱育新,潘红玺,吴艳宏,夏威岚,李徐生;云南洱海流域人类活动的湖泊沉积记录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1期

9 周涛,史培军,王绍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10 周涛,史培军,孙睿,王绍强;气候变化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2 孙茜;宋轩;张学雷;郑明星;;开封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2期

3 马其芳;黄贤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响应[J];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4 杜东升;林文实;李江南;杨大勇;叶晓阳;;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夏季6月气候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劳期团;;灰色模型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的预测[J];环境保护;1991年06期

6 曹进;空气SO_2和NO_x污染及灰色动态预测[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2年03期

7 喻锋;李晓兵;王宏;余弘婧;;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J];地理学报;2006年06期

8 宛筝;李晔;汪晓露;刘星;刘秀华;王慧觉;;多元线性回归与灰色联合模型在湖泊水质预测中的应用[J];江苏环境科技;2006年S2期

9 姜海凤;张金屯;;土地利用变化对昆明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J];森林工程;2007年02期

10 蒙吉军;赵春红;刘明达;;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凤莲;林爱文;;基于RS的襄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评估[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晓兵;;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建红;王宏志;李仁东;;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健康响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赵小敏;;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影响[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6 毛彦成;张勃;;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社会经济与自然驱动力定量分析——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7 陈文波;;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南昌市主城区为例[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奕龙;陈利顶;傅伯杰;黄志霖;;黄土丘陵小流域生态用水试验研究——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杜加强;王金生;舒俭民;滕彦国;;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白泽龙;包安明;赵金;;土地利用变化对艾比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有军;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发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本报记者 郑惊鸿;专家提出:建立碳平衡交易制度[N];农民日报;2008年

3 记者 和平;首部《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报告发布[N];人民铁道;2008年

4 驻京记者 郑春峰;环保部力推“中国碳平衡交易”[N];南方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陶杰;加拿大如何应对森林碳平衡难题[N];经济日报;2009年

6 于文静 王兮之;中国将建立碳平衡交易制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7 胡丽娟;中国将建碳平衡交易制度[N];科技日报;2008年

8 张维宸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优化结构促碳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9 记者  卞晨光;联合国呼吁采取多种手段恢复大自然碳平衡[N];科技日报;2006年

10 于文静 王兮之;我国将建立碳平衡交易制度[N];中国企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庆菊;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2 龚新梅;新疆土地荒漠化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D];新疆大学;2007年

3 黄蕾;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胡和兵;城市化背景下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河流水质影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方广玲;盐池北部风沙区LUCC驱动机制及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7 王艳芬;人类活动干扰下草原温室气体地-气交换特征及碳平衡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8 董琼;高原湖泊杞麓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9 渠爱雪;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演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10 谢锦忠;中国不同竹产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比较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漫;河池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及预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2 吴晶晶;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彩莲;利用卫星遥感图象进行闽江水口库区的动态变化监测及环境评价[D];福州大学;2005年

4 卢珊;长岭县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为;民勤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格局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唐佳;基于GIS和RS洱海流域的土地覆盖/利用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7 黄睿;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月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赵海晓;清代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7年

10 潘卫华;泉州市城市扩展、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热环境的遥感动态监测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65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65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9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