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际贸易、要素价格扭曲与区域经济利益空间失衡——基于空间面板误差模型的实证分析
【图文】:
与中西部地区能源区际贸易净出口剪刀差在不断扩大。而且,中西部能源区际贸易中心也发生了变化。1995-2011年期间,西部能源区际贸易顺差由38584千吨增加至716080千吨,增长了18·56倍,年均增长率为21·5%,而中部能源区际贸易顺差由188320千吨增加到241770千吨,增长了1·28倍,年均增长率仅维持在1·67%,[14]还有从2008年开始西部能源区际贸易顺差绝对值超过了中部地区,由此,西部地区逐渐取代中部地区成为能源省际贸易区域中心。图1能源(煤)区际贸易净出口变化趋势[14](二)能源要素价格扭曲与区域经济利益损失及空间失衡1·能源要素价格扭曲。依据空间面板误差计量模型对煤能源要素的回归系数结果可测度出煤能源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核算结果显示,1995-2011年期间我国煤能源要素价格扭曲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变化,其中,煤能源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从1995年开始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最大扭曲程度,随后价格扭曲程度开始逐步得到缓解。这一变化特征与我国煤炭能源要素价格市场化开放程度的变化路径相吻合,2002年国家开始对电煤价格进行市场化开放,电煤价格开始按市场价格机制来确定。从区域空间分布来看,东部地区能源要素价格扭曲程度高于其它地区,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要素边际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及其它地区。图2能源(煤)要素价格扭曲系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和《新中国统计资料60年汇编》1995—2011年相关数据计算得来。2·能源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利益损失及空间失衡。以上分析表明,我国能《财经科学》2013/2总299期区域经济61
与中西部地区能源区际贸易净出口剪刀差在不断扩大。而且,中西部能源区际贸易中心也发生了变化。1995-2011年期间,西部能源区际贸易顺差由38584千吨增加至716080千吨,增长了18·56倍,年均增长率为21·5%,而中部能源区际贸易顺差由188320千吨增加到241770千吨,增长了1·28倍,年均增长率仅维持在1·67%,[14]还有从2008年开始西部能源区际贸易顺差绝对值超过了中部地区,由此,西部地区逐渐取代中部地区成为能源省际贸易区域中心。图1能源(煤)区际贸易净出口变化趋势[14](二)能源要素价格扭曲与区域经济利益损失及空间失衡1·能源要素价格扭曲。依据空间面板误差计量模型对煤能源要素的回归系数结果可测度出煤能源要素价格扭曲程度。核算结果显示,1995-2011年期间我国煤能源要素价格扭曲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变化,其中,煤能源要素价格扭曲程度从1995年开始逐年增加,2000年达到最大扭曲程度,随后价格扭曲程度开始逐步得到缓解。这一变化特征与我国煤炭能源要素价格市场化开放程度的变化路径相吻合,2002年国家开始对电煤价格进行市场化开放,电煤价格开始按市场价格机制来确定。从区域空间分布来看,东部地区能源要素价格扭曲程度高于其它地区,这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要素边际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及其它地区。图2能源(煤)要素价格扭曲系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和《新中国统计资料60年汇编》1995—2011年相关数据计算得来。2·能源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利益损失及空间失衡。以上分析表明,我国能《财经科学》2013/2总299期区域经济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施炳展;冼国明;;要素价格扭曲与中国工业企业出口行为[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2期
2 赵永亮;徐勇;;国内贸易与区际边界效应:保护与偏好[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3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4 盛仕斌,徐海;要素价格扭曲的就业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5 孙久文;彭薇;;基于区域贸易联系的国内区际贸易合作[J];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6 史晋川;赵自芳;;所有制约束与要素价格扭曲——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3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4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司先秀;;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8 刘振滨;;我国流通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9 陈春华;路正南;;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相互制约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10 高建刚;;制度变迁、空间外溢效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高晓红;;渐进改革中的利率制度安排与变迁[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6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7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胡芳;周培明;张智敏;;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数据[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伟;严长清;吴群;李永乐;;开发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江苏省面板数据的估计与测算[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马虎兆;栾明;;天津市服务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波强;我国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明,刘敬波;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间贸易壁垒的检验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王雷;中国区际贸易壁垒及其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财贸研究;2003年05期
3 蔡f ,王美艳;“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4 黄赜琳;王敬云;;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2期
5 赵自芳;史晋川;;中国要素市场扭曲的产业效率损失——基于DEA方法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6 杨帆;徐长生;;中国工业行业市场扭曲程度的测定[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9期
7 踪家峰;;中国地方保护的研究进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06期
8 叶裕民;中国区际贸易冲突的形成机制与对策思路[J];经济地理;2000年06期
9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10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兵权;柳思维;文凤华;;对外贸易与区际贸易协同发展:一个分析性框架[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1期
2 王必达,赵伟;临夏模式:形成、发展与转型[J];经济地理;2005年05期
3 王刚;市场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运行[J];中国市场;1999年12期
4 李刚;;国际分工、要素价格扭曲与中国地区差距[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王维国;潘祺志;;辽宁省工业行业技术及配置无效率的测度[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年04期
6 杨友孝;陈云;;珠三角行政垄断的宏观成本效率损失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11期
7 熊贤良;;区际发展不平衡到平衡的动态过程:证据与启示[J];开发研究;1996年01期
8 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9 陈福义,范保宁;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市场建设[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1期
10 杨鹏程,王子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与政府[J];兰州学刊;1996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吴亚娟 张先锋 杨涛;“走出去”与西部经济发展模式[N];重庆日报;2000年
2 周振华;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必须“统筹区域发展”实行“区域经济一体化”[N];哈尔滨日报;2005年
3 刘奇中;集群经济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N];中国特产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真;国内产品市场整合的演进与影响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陈飞;边界效应、区际贸易与区域经济增长[D];南开大学;2009年
3 张文军;我国东西部经济周期波动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4 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义旭东;论区域要素流动[D];四川大学;2005年
6 彭连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李宁;价格波动分配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津津;区际贸易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0年
2 李华堂;区际贸易对贵州省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刘晶;我国贸易顺差可持续性存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4 赵放;区际贸易中的物流通道成本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5 杜鹏;甘肃省区际贸易的边界效应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2年
6 李静娴;中国省际间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658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6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