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溢出率、低碳技术研发形式与碳税政策选择

发布时间:2020-01-21 17:29
【摘要】:基于碳排放量具有动态性,两国政府可采取单边碳税政策或碳税合作政策,两国企业可选择独立低碳技术研发或低碳技术研发合作,构建了政府与企业相互博弈的三阶段博弈模型,求出了线性反馈策略的纳什均衡解,再选取不同的低碳技术研发溢出率,对政府碳税政策和企业低碳技术研发形式的低碳技术研发效应和环境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若企业不分享低碳技术研发成果,低碳技术研发合作和碳税合作政策均不能产生长久的低碳技术研发效应和环境效应,只有碳税合作政策能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低碳技术研发效应;若企业共享低碳技术研发成果,低碳技术研发合作和碳税合作政策分别有明显的低碳技术研发效应和环境效应,只有在单边碳税政策下低碳技术研发合作才有明显的环境效应,碳税合作政策只在短期内具有明显的低碳技术研发效应;在既定的低碳技术研发形式和碳税政策下,低碳技术研发溢出率越高,环境效应越明显.
【图文】:

低碳,碳税,形式选择,环境效应


5A3)S+(l3<p22B2-^<psB})]j/(13^5)S'"(0-scc(t)=-2|(ps/3- -13<P2/14)S+(^;(p4B3-13<^fl4)]|/(13<p4)其中,<Pi=4+3j8,=3^2+6y3+4,<p,=y82+3^+3,<p4=9^2+18/3+13,=14+9;8,<p6=9/33+44/32+65/3+36,<p7=ll^2+26/8+18,<p8=9/32+18/3+13.由于以上比较不易求得全球碳排放存量随时间变化SO)的直观表达式,本文选取三种研发溢出情形:①企业之间不共享低碳技术研发溢出成果(/3=0);②企业共享一半低碳技术研发溢出成果(卢=0.5);③企业之间完全共享低碳技术研发成果…=1),并选择贴现率y二0.05进行模拟(下同).模拟结果见图1.0.41 1 . 0.41 . . 0.41 . . 0.3■广 0.3■ 0.3-S/ S/_. S广0.2./0.2.0.2-//// 0.1?0.1/0.1■/0 v . ~ Oh T ■ , 0K T . 0 2 4 6 0 2 4 6 0 2 4 6■ttt(a)^=0,y=0.05 (b)^=0.5,y=0.05 (c)/3=1,y=0.05注:实线代表『,点线代表^,点划线代表sa,虚线代表,点划线与哰线基本重合冶=0时,,实线与点线重合,点划线与虚线重合图1政府碳税政策及企业低碳环境研发形式选择的环境效应Fig.1Environmentaleffectsofgovernment'scarbontaxpolicyandfirm'senvironmentalR&Dform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张明喜;;我国开征碳税的CGE模拟与碳税法条文设计[J];财贸经济;2010年03期

2 孟卫军;;基于减排研发的技术政策选择策略[J];经济问题;2010年09期

3 姚昕;刘希颖;;基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优碳税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11期

4 孟卫军;;溢出率、减排研发合作行为和最优补贴政策[J];科学学研究;2010年08期

5 汪曾涛;;碳税征收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理论探索;2009年04期

6 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0期

7 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8期

8 朱永彬;刘晓;王铮;;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秀;吴开亚;刘晓薇;朱勤;;碳减排经济手段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2 张志仁;中国能源税制改革的趋势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1期

3 朱斌;王启明;;我国环境税改革方案与路径选择的经济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4 季爱华;;基于环保政策的最优出口贸易政策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张景华;;碳税的产业竞争力效应分析[J];财经科学;2011年06期

6 李岩岩;赵湘莲;;我国开征碳税的税率问题研究——以石化塑胶行业为例[J];财经论丛;2011年01期

7 王文举;范允奇;;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8 张明喜;;我国开征碳税的CGE模拟与碳税法条文设计[J];财贸经济;2010年03期

9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Problem of Carbon Tax' Diversity Targets in China-Based on the Tax Optimization Theory[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10 ;CGE Simulation for Levying Carbon Tax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Levying Carbon Tax[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蔡德发;毛思佳;陈君;;碳税的经济分析与规制设计[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王磊;;浅析碳税、碳交易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3 刘惠荣;杨凡;;《京都议定书》对我国碳税制度的影响[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朱鹏飞;;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边境调节措施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5 耿伟;徐双双;;碳税、碳排放权与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6 薛钢;;关于我国碳税设计中的次优选择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7 毋晓蕾;汪应宏;陈常优;;基于碳税法的农用土地生态价格评估[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8 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低碳经济与制度环境实证研究——来自我国高能耗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徐晓亮;许学芬;;资源税改革的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天配;中国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俞萍萍;激励政策下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战略投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5 易经纬;广东电力低碳转型研究:路径、政策和价值[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永彬;排放控制目标下我国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减排路径与碳排放趋势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10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超;上海银行碳金融战略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韩啸;清洁发展机制的中外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姜卓青;欧盟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严思佳;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郅西娟;低碳经济下的财政政策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7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钟钦才;基于气候变化的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雪野;基于低碳及空箱调租的集装箱海运网络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安冬青;碳关税的征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齐云;商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碳税减排政策设计[J];财政研究;2009年10期

2 范金,郑庆武,王艳,袁小慧;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情景分析——一般均衡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3 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4期

4 周剑;何建坤;;北欧国家碳税政策的研究及启示[J];环境保护;2008年22期

5 苏明;傅志华;许文;王志刚;李欣;梁强;;碳税的中国路径[J];环境经济;2009年09期

6 威廉·D·诺德豪斯;周军华;;京都之后的生活:全球变暖政策的另一种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6期

7 林伯强;何晓萍;;中国油气资源耗减成本及政策选择的宏观经济影响[J];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8 张颖;任若恩;黄薇;;中国代际内与代际间贴现率的实验研究[J];金融研究;2008年09期

9 林伯强;;危机下的能源需求和能源价格走势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金融研究;2010年01期

10 姚昕;孔庆宝;;中国能源综合运输体系及其宏观影响[J];金融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巨波;孙凯;;煤矸石生态重建模式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煤;2005年06期

2 杨文斌;王国祥;;南京玄武湖菹草种群的环境效应[J];湖泊科学;2007年05期

3 文传浩;;人类活动的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6期

4 吴丰昌;郑建;潘响亮;黎文;邓秋静;莫昌t ;朱静;刘碧君;劭树勋;郭建阳;;锑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效应研究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5 滕耀华;;堆肥的环境效应及其研究展望[J];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6 黄世鸿;大气化学及其气象和环境效应[J];气象;1987年02期

7 陈慧琳;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可更新资源的利用及其环境效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8 杨宇峰,聂湘平,段圣和;我国湖泊与海水鱼类养殖的环境效应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英文)[J];生态科学;2004年02期

9 吴耀国,王卫,王超,王惠民;非饱和RBF中氮转化及其环境效应的实验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胡忠行;;试论金华的城市建设与城市景观生态的协调发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春雨;王跃武;龙显助;;松嫩平原引、蓄、排水利工程的环境效应概论[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吕宪国;高俊琴;刘红玉;李兆富;;湿地变化及其环境效应[A];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樝;王林峰;周永章;;西电东送的CO_2等减排环境效应探讨[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郑辛酉;贾铁飞;;区域城市化LUCC及其地表热环境效应的时空研究——以上海市区西南典型城市化样带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曾东方;;煤炭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粉煤灰[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6 张玉亮;张素敏;赵宙;;大气颗粒物起尘机制、环境效应及测试分析综述[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7 许申来;陈利顶;;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评价研究进展[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蔡剑辉;张光弟;赵元艺;李九玲;熊群尧;;江西德兴斑岩铜矿矿山环境污染矿物学及其环境效应[A];第二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起超;方凤满;李志博;;长春市的汞循环及其环境效应[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骆东奇;明波;侯春霞;魏朝富;谢德体;朱波;;紫色母质养分溶出及其环境效应预测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贵州省建材质检站 夏莉娜;水泥生产环境污染防治及国家有关标准介绍[N];中国建材报;2007年

2 吕云祥;生态与心态[N];大众科技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禾;雷坤:让“头脑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N];科技日报;2006年

4 陈磊 罗晖 游雪晴;环境伦理应由书斋走向社会[N];科技日报;2006年

5 记者 黄勇 步雪琳;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区域环境问题[N];中国环境报;2006年

6 通讯员 周长征 米元林;遥感动态监测首次用于南水北调[N];长江日报;2005年

7 记者 韦荣华;重视森林环境效应[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8 记者 陈可 通讯员 顾玉香 任溢斌;规划城管部门投入百日环境整治[N];南通日报;2006年

9 李北陵;别把碳排放权当成天上掉下的馅饼[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10 袁长林 刘洋;“绿色信贷”拉动“节能减排”[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阳;京郊河溪近自然生态评价及其治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2 张娟;中国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罗X;中国能源密集型产品贸易的环境扭曲效应及矫正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朱广伟;运河(杭州段)沉积物污染特征、释放规律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5 龚勋;典型西部粉煤灰中重金属元素淋滤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邹晓东;城市绿地系统的空气净化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付永;城乡二元结构转换中的我国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邢佳;大气污染排放与环境效应的非线性响应关系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9 孙娟;气溶胶光学厚度的高光谱遥感反演及其环境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延勇;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文甲;生物量评价指标的确定及生物量与环境效应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赵海晓;清代汾河上游土地利用对环境的影响[D];山西大学;2007年

3 张玉斌;黄土高原南部水平梯田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4 武永锋;紫色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非点源磷素迁移及其环境效应[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翟月;广东省加工贸易的环境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李晓蕾;江苏省出口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8年

7 张健;泛珠区域产业转移的结构效应与环境效应分析[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8 高军波;河南省城市化环境效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路;黄淮海地区畜禽粪尿氮素资源利用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10 胡小晖;全球变化下秦岭南北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571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71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2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