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科技内需初论

发布时间:2020-01-22 02:05
【摘要】:文章从对科技内需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入手,研究科技内需推动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机理和路径,探求如何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旺盛需求,建立经济发展依赖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机制和制度,为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文】:

模型,科技经济一体化,结论,扩大内需


织形式等。综上所述,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模型如图 1 所示。图 1 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模型四、结论扩大内需不仅是为了增加经济总量和就业机会,,也要着眼于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的科技含量,为此,需特别关注科技内需的扩大,这是一个可收到增加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质量双重效果的政策基点。为落实好这一政策,一方面需要从理论上探讨科技内需的计量问题,另一方面要优化相关的制度安排。【参考文献】[1] 曾培炎.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1998(11).[2] 梅永红.自主创新与扩大内需[J].求是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苍劲;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兼论我国发展知识经济的几个重要问题[J];湖南商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2 郑加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J];科技与经济;2002年01期

3 李宗璋,林学军;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05期

4 王章豹,徐枞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原则、指标、模型与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02期

5 师萍,李垣;科技资源体系内涵与制度因素[J];中国软科学;2000年1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邢莉;广东科技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旭;;内生增长的内涵及其政策指向[J];理论视野;2010年04期

2 王静;余宇新;;考虑价格结构效应的经济增长理论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年02期

3 丁谦;;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7期

4 汪瑜佩;;中国汽车制造业内生增长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10年04期

5 赵欣;龙如银;;考虑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10期

6 魏守华;吴贵生;吕新雷;;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J];中国软科学;2010年09期

7 丁谦;孟卫东;;农业现代化与我国农村财政政策的转变——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0年05期

8 邓子基;唐文倩;;教育获得方差的经济增长效应——来自中国多省份的经验证据[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刘丽霞;肖丹丹;;汇率升值促进经济内生增长的效应分析及对策[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年06期

10 茆辰;张光明;唐华平;;基于U-L模型的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路径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洪安;王婷婷;;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山西省人力资本政策实证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程俊;;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模型分析的综述[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时空变化动力机制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城市与区域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刘耀彬;杨新梅;周瑞辉;;资源环境约束下的经济增长阻力研究述评[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魏守华;;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兼评近期中国创新能力演变的特征[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杨友才;韦倩;黄少安;;引入制度因素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李娅玲;;如何保持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从索洛增长模型的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8 徐振宇;谢志华;;分工、流通与农村经济的内生增长[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6年

10 曹和平;;中国经济制度的历史传承与当代竞争[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Ⅰ. 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繁荣与交流 Ⅱ.东亚合作:和谐经济与文化:经济分会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劲松;云南探求绿色经济财税政策[N];中国环境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李蒙;轴承行业:蓝海之“术”胜于“略”[N];机电商报;2007年

3 魏鹏举;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经济增长模式[N];经济参考报;2007年

4 史晨昱;赫尔普曼:为新贸易新增长两大理论奠基[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钱丽萍;决定性因素是强化内生动力[N];新华日报;2007年

6 史晨昱;巴罗:或许就欠一个诺贝尔奖吧[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祖晶;教育优先发展:寻找根基与保障[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马长林 杨培;河南倡导“蓝海战略” 引领行业发展[N];中国保险报;2006年

9 李江涛;不应忽视产业深化理论的研究[N];中国改革报;2006年

10 数技经所 樊明太;CGE模型的前沿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立雨;我国R&D投入绩效评价与目标强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韩青苗;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激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张充;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韩青苗;我国建筑节能服务市场激励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闫永琴;中国西部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杨剑波;R&D、创新与中国TFP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若雪;产业的转移、升级、整合与中国经济[D];复旦大学;2009年

8 董绳周;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王孝炯;基于效率优化的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高连廷;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观敏;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诅咒”的理论、模型及中国的实证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李凯;我国公共投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艾娇;山东省知识溢出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小梅;基于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倩;我国R&D投入强度与产出绩效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赵满;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对甘肃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谭冰;广东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传导渠道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年

8 陈丽霖;治理结构、R&D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于遨洋;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实证分析[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10 张艳艳;技术创新对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718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718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9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