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蓝色经济区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阈值协整效应

发布时间:2020-01-22 07:23
【摘要】:构建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阈值协整模型,利用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对该模型进行估计。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碳排放随着经济增长周期的发展表现出非线性变化特征;蓝色经济区的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阈值协整效应发生在人均GDP增长率为9.54%和13.46%之处;从产业结构和能源使用效率对碳排放的阈值效应可看出蓝色经济区正在走产业升级和转型之路,因此需要注重培育高新产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望;;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2 袁晓玲;雷厉;仲云云;;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13年01期

3 李明贤;刘娟;;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年09期

4 张炎涛;;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及其短期非线性调整[J];技术经济;2012年04期

5 梁芷铭;;长三角地区海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年09期

6 张文杰;郑锦荣;;低碳视角下发展上海海洋经济的思考[J];上海管理科学;2011年03期

7 徐胜;司登奎;;投资者情绪对金融脱媒的阈值协整效应研究——基于中国不同经济周期的数据验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05期

8 李科;;我国经济增长对电力消费的阈值效应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1年07期

9 赵志耘;杨朝峰;;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年06期

10 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君;秦耀辰;张金萍;张艳;;郑汴都市区产业CO_2排放演变机理及脱钩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2 黄瑜瑜;高辉灵;徐学荣;;福建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丁宝根;闫娅;;江西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张小平;方婷;;甘肃省碳排放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2年03期

5 吉木色;郭秀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碳减排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2年S1期

6 岳立;陈瑶;;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3期

7 赵荣钦;陈志刚;黄贤金;钟太洋;揣小伟;赖力;张墨逸;;南京大学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12年12期

8 徐蕊;何云玲;;昆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12期

9 李凯杰;曲如晓;;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省际动态面板的经验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张伟;王韶华;范德成;;基于PA-VEC的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孙宁;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3 黄建;煤炭清单与减排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贺红兵;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姚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6 安江;低碳经济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王飞;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8 许士春;市场型环境政策工具对碳减排的影响机理及其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9 秦翊;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10 王文超;中国省区能源消费与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及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盛;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其空间分布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余洋;基于碳减排的广东省土地利用调控对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4 景冬冬;国际碳减排背景下我国碳权交易市场发展问题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5 杨玉含;2000-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武丹;鲁苏低碳化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超;山东省CO_2净排放时空差异及低碳路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程云龙;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长短期传导效应[D];吉林大学;2012年

9 田世艳;中国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碳储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宋平;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低碳制造发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鑫龙;李志霞;齐遵利;张秀文;;海洋生态退化及其调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2 赵艳霞;;加速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3 陈炜;陈礼斌;;南海海气相互作用特点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4 宋鹏臣;姚建;苏维;马训舟;;中国固体废弃物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9期

5 邓启峰;陈琼蓉;符诗星;;对海南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济;2010年22期

6 宋旺;钟正生;;基于MS-AR模型的中国金融脱媒趋势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7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8 查建平;唐方方;傅浩;;产业视角下的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Divisia指数分解及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5期

9 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10 蔡国田;张雷;;中国能源安全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实习记者 李桂琴;[N];中国经营报;2010年

2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教授,MPA教育中心副主任 王树文;[N];科学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仇伟杰;中国电力经济运行规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2 向云波;区域海洋经济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卢艳;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模型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2 匡新瑞;我国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3 王玉芳;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邓晓;基于LMDI方法的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社会与环境[J];环境科学文摘;2010年02期

2 杨波;;浅析碳排放现状、成因及管理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12期

3 张卓;;被量化的碳生活——专访第一位记录自己碳排放的华人[J];晚报文萃;2008年15期

4 ;碳排放取样[J];新知客;2008年09期

5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吴献金;邓杰;;贸易自由化、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7 吕宁;李一强;;零碳公园的碳排放计算[J];建设科技;2011年06期

8 ;《广东省居民环保低碳生活手册》连载[J];环境;2011年04期

9 宋春燕;张英;;我国人均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协整分析[J];中国物价;2011年05期

10 魏娜;陈浮;张绍良;唐倩;王莉;;中国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俊华;;试论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2 安和平;;贵州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梅小红;;论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4 刘珍祥;马龙宝;;节能减排 科学发展[A];重点行业COD减排实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谦;;节能减排 科学发展[A];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扩大工作会议暨节能减排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路文莉;;改变消费观念 保护资源环境[A];妇女·环境·使命——’97妇女与环境研讨会文集[C];1998年

7 吴玉树;;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8 杨海生;周永章;森剑箐;;中国城市大气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自动态面板数据的证据[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永章;李挚萍;王树功;杨海生;;关于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宏观政策研究[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韩孟;;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禀赋——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禀赋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把稳国民经济运行改善宏观调控的基本点[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辛华;评环保重点 说和谐发展[N];江苏法制报;2007年

2 FN记者  程瑞华;绿色GDP离我们究竟有多远?[N];金融时报;2006年

3 张美科;为了绿色富裕的准格尔[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4 记者 明慧;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转变[N];中国改革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汤璇;2006年主要污染物减排达标[N];广东建设报;2007年

6 记者 章莹;全市主要污染物首年累计减11%[N];无锡日报;2007年

7 朱少柳;让更多环保因子融入经济增长[N];中国企业报;2008年

8 夏光;用环境优化经济增长方式[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蔡f ;经济增长方式的理性目标与激励机制[N];天津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庄云锋;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N];济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劭锋;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环境演变驱动力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盖凯程;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3 樊星;中国碳排放测算分析与减排路径选择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曲建升;中国欠发达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对策分析[D];兰州大学;2008年

5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陈颖军;家用蜂窝煤燃烧烟气中碳颗粒物和多环芳烃的排放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7 高宏星;低碳社会的哲学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晓琳;盘江集团煤炭矿区低碳经济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10 刘晓;中国区域碳排放配额控制政策的建模和系统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静;中国的环保政策: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王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段秋月;郑州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温怀德;引进FDI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损失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兰冰;新疆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联性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6 曹世峰;西北地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方小枝;广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系的计量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马康;潍坊市经济增长与近岸水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鹏;山西省碳排放量以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年

10 王慧莹;青海省近15年能源利用及其CO_2排放实证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71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71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5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