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对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现实意义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对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现实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特别是作为最终需求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消费对拉动一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但消费率却出现了下降趋势。1978年到1992年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率最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消费率始终维持在60%到70%之间。但1992年之后我国消费率呈现持续波动下降的形势:1993年到1998年期间,,消费率下降至50%到60%之间;1999年到2001年三年间,消费率虽小幅提高,但始终维持在61%到62%之间;2002年到2010年消费率则出现了大幅度下滑,从59.6%下降到48.2%;2011年以来消费率虽小幅提升,但也没有超过50%,2011年的消费率是49.1%,2012年的消费率是49.5%。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强。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消费需求不足是制约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症结。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凸现出来。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环,扩大消费需求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扩大消费需求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消费理论是当今世界两大并存的理论体系,西方消费理论应用数理分析、计量分析等方法对消费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被国外学术界公认为消费理论的主流理论。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双重转型期,消费需求不足受到更多的是转型和制度因素的影响。但是,西方消费理论就消费而论消费,并不考虑社会转型和制度因素对消费的影响。因此,西方消费理论并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扩大消费需求的需要,我国经济实践迫切需要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指导。 但是从国内外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来看,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还没有清晰地呈现出来,针对马克思消费理论产生与发展过程、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的研究更是稀缺。国外学术界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研究很少涉及消费理论,仅有的一些研究也是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的框架内探寻与消费有关的问题。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很好地处理了马克思消费理论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以及经济危机理论的关系,从而使得马克思消费理论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出现。但是国内学者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具体内容的解读,缺乏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系统梳理,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的研究明显不足。 论文应用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数理分析法对马克思消费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同时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的对策及建议。论文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马克思消费理论在19世纪40年代萌芽、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最终形成。 第二,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及消费结构理论、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消费力理论、消费信贷理论、消费观理论。 第三,马克思消费理论对消费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1)将个人消费引入经济学的研究范围;(2)确立了宏观消费理论的基本范畴和主要内容;(3)科学界定了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辩证关系;(4)提出了科学的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5)深入研究了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6)为消费差距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方法论和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方法论有助于对消费形成科学而深刻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消费理论。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本原理说明:(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要整体推进,不可偏颇;(2)投资、消费、出口要协调增长,不可顾此失彼;(3)生产力和消费力必须协调发展,不能片面重视生产力而忽视消费力;(4)消费信贷对消费有一定影响;(5)正确的消费观同样非常重要;(6)合理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差距对消费有重要影响。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当今社会依然适用,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第五,以马克思消费理论为指导,我国当前扩大消费需求应从正确处理投资消费比例关系、保持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流通业的发展、促进消费信贷健康发展、推动正确消费观形成等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 西方消费理论 扩大消费需求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6.1;F091.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0
- 1.1 研究背景13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5
- 1.2.1 理论意义13-14
- 1.2.2 现实意义14-15
- 1.3 研究方法15
- 1.4 论文结构安排15-18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18-20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20-42
- 2.1 国外文献综述20-23
- 2.1.1 对马克思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的研究20-22
- 2.1.2 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消费不足思想的研究22-23
- 2.2 国内文献综述23-40
- 2.2.1 对马克思消费理论主要内容的研究23-26
- 2.2.2 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具体内容的研究26-33
- 2.2.3 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现实意义的研究33-36
- 2.2.4 对马克思消费理论与其他消费理论的比较研究36-40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40-42
- 2.3.1 对国外研究现状的评价40
- 2.3.2 对国内研究现状的评价40-42
- 第3章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内容梳理42-66
- 3.1 马克思消费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42-44
- 3.1.1 马克思消费理论形成的社会背景42-43
- 3.1.2 马克思消费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43-44
- 3.2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产生与发展44-50
- 3.2.1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萌芽44-45
- 3.2.2 马克思消费理论初步形成45-48
- 3.2.3 马克思消费理论最终形成48-50
- 3.3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梳理50-66
- 3.3.1 消费及消费结构理论50-53
- 3.3.2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53-56
- 3.3.3 生产和消费比例关系理论56-58
- 3.3.4 消费力理论58-60
- 3.3.5 消费信贷理论60-63
- 3.3.6 消费观理论63-66
- 第4章 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消费理论的比较66-94
- 4.1 西方消费理论的发展脉络66-76
- 4.1.1 古典经济学消费理论66-69
- 4.1.2 新古典经济学消费理论69-70
- 4.1.3 当代西方主流消费理论70-73
- 4.1.4 当代西方非主流消费理论73-76
- 4.2 马克思消费理论与西方消费理论的比较分析76-82
- 4.2.1 方法论的比较76-79
- 4.2.2 研究视角的比较79-80
- 4.2.3 研究内容的比较80-81
- 4.2.4 研究结论的比较81-82
- 4.3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82-89
- 4.3.1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历史贡献82-86
- 4.3.2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当代价值86-89
- 4.4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内容拓展和数理表达89-94
- 4.4.1 对马克思消费理论内容的拓展89-90
- 4.4.2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数理表达90-94
- 第5章 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现实意义94-131
- 5.1 正确处理投资消费比例关系94-105
- 5.1.1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投资消费比例关系的演变趋势94-96
- 5.1.2 对中国投资消费比例关系的基本判断96-100
- 5.1.3 现阶段中国投资消费比例关系调整的对策100-105
- 5.2 保持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良性互动105-110
- 5.2.1 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内在联系105
- 5.2.2 中国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现状105-106
- 5.2.3 保持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良性互动的对策106-110
- 5.3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消费力的提高110-119
- 5.3.1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收入分配的演变规律110-111
- 5.3.2 中国收入分配现状及其对社会消费力的影响111
- 5.3.3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社会消费力的对策111-119
- 5.4 促进流通业的发展119-124
- 5.4.1 流通业的发展与扩大消费需求的内在联系119-120
- 5.4.2 中国流通业发展现状120-121
- 5.4.3 促进中国流通业发展的对策121-124
- 5.5 促进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124-127
- 5.5.1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消费信贷的发展趋势124
- 5.5.2 中国消费信贷现状124-125
- 5.5.3 扩大中国消费信贷的对策125-127
- 5.6 正确的消费观与消费需求合理化127-131
- 5.6.1 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消费观的变化趋势128-129
- 5.6.2 中国居民的消费观及其改进措施129-131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131-134
- 6.1 主要结论131-133
- 6.2 研究展望133-134
- 参考文献134-150
- 致谢150-15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52-1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苏剑;;供给管理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宋冬林;汤吉军;;科学发展观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视角[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3 白雪秋;谭祖开;;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4 向益红;;从“虚假需求”到“异化消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消费观批判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顾宁;谭通;;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研究——兼论马克思消费理论[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8期
6 祝遵宏;张九如;;结构性减税的税制思考[J];财经科学;2011年04期
7 黄达;;积累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J];财贸经济丛刊;1980年04期
8 刘国光;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是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J];财贸经济;2002年05期
9 李扬;殷剑峰;陈洪波;;中国: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10 高培勇;;奔向公共化的中国财税改革——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的回顾与展望[J];财贸经济;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孙伟平 崔唯航;[N];光明日报;2014年
2 大同市文化艺术中心 兰波;[N];山西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丽娜;有效需求理论演进及其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2 杨宏;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3 那艺;行为消费理论的拓展与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及其对中国扩大消费需求的现实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6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