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26 00:13

  本文关键词: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国碳强度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其估计分析,结果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并分别得到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 影响因素 协整理论 状态空间模型 动态影响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节能减排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09CTJ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X196;F224.0
【正文快照】: 据统计,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上,中国提出,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强度,以下简称碳强度)将比2005年下降40%~50%。这个约束性指标已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系统全面研究碳强度影响因素,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傅京燕;裴前丽;;中国对外贸易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2年05期

2 王锋;冯根福;;优化能源结构对实现中国碳强度目标的贡献潜力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4期

3 虞义华;郑新业;张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3期

4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2 高红贵;;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运行中的财税驱动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3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4 孙耀华;仲伟周;庆东瑞;;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3期

5 高静;刘友金;;中美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以及贸易环境效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法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2年05期

6 张丽君;秦耀辰;张金萍;张艳;;郑汴都市区产业CO_2排放演变机理及脱钩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7 张维阳;段学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相互关系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4期

8 范德成;王韶华;张伟;;低碳经济目标下我国电力需求预测研究[J];电网技术;2012年07期

9 张志强;曾静静;曲建升;;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强度历史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10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红贵;;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平;刘致秀;朱帮助;;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实现的贡献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3 陈碧琼;张梁梁;;金融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力分析——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4 王云霞;;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州市为例[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5 李付海;马敬昆;张家山;王瑾瑜;潘星宇;;中国能源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4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宋马林;环境效率评价方法及其统计属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张康;基于产业关联的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武俊奎;城市规模、结构与碳排放[D];复旦大学;2012年

8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刘建刚;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碳排放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10 黄世坤;中国低碳经济区域推进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3 王伟;碳排放约束下的西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张磊光;省域城市化对碳排放影响的空间面板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李臣;江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迎;基于碳排放的湖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璞;二氧化碳减排约束下中国区域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2年

8 付伟;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9 王友转;基于减排目标和经济增长双重约束的碳排放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仇婷婷;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下的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李善同;;2005-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分析[J];财经界;2005年11期

3 郭菊娥;柴建;吕振东;;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分析[J];管理学报;2008年05期

4 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以中国电力行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5 沈利生,吴振宇;出口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6 朱钟棣,鲍晓华;反倾销措施对产业的关联影响——反倾销税价格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7 张亚雄;赵坤;;北京奥运会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影响——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8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年07期

9 何晓萍;刘希颖;林艳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电力需求预测[J];经济研究;2009年01期

10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杰鲲;张宇;;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7期

2 刘燕娜;洪燕真;余建辉;;福建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年08期

3 王卉彤;王妙平;;中国30省区碳排放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7期

4 潘雄锋;舒涛;徐大伟;;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强度变动及其因素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5 胡初枝;黄贤金;钟太洋;谭丹;;中国碳排放特征及其动态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6 李忠民;孙耀华;;基于IPAT公式的省际间碳排放驱动因素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2期

7 吴殿廷;吴昊;姜晔;;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基于截面数据定量分析的初步推断[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8 朱聆;张真;;上海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解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1年01期

9 赵奥;武春友;;中国碳排放强度与煤炭消耗的冲击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10 王伟林;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秦耀辰;;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李斌;李娜;;我国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季民;张亮;金洛楠;;光电催化氧化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验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八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江虹;尹华;彭辉;叶锦韶;秦华明;何宝燕;张娜;;J菌对BDE209的好氧降解特性及其降解机制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白向玉;张辉;刘汉湖;裴宗平;;某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分析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6年

6 薛晓光;张振风;;河津市环境空气中苯并芘(BaP)含量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范修远;倪海燕;李志红;;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李岩;蒋继志;马平;刘翠芳;;细菌降解农药研究新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勇;张瑞英;孙喜娟;胡满银;高香林;;影响电除尘器总体设计主要因素的分析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晗;;论大辽河水质监测中总磷值的影响因素[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欣;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贸易报;2009年

2 周兆军;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商务时报;2009年

3 记者 冯洁;中国将试行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颖春;相关行业或开展碳排放强度试点[N];中国证券报;2011年

5 郭一信;中国碳交易机制五年内成型 三大问题待解[N];中国贸易报;2010年

6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练好内功是根本[N];人民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王晶;增长中转变 调整中成长[N];中国石油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公欣;政策信号明确 中国碳交易“谜局”将破[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郭朝先;避免循环经济“有循环无经济”[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李佐军;如何建好中国碳市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玉妹;污泥中Cu、Pb和Zn的生物沥滤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马卓;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赵敏;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广为;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D];天津大学;2012年

5 张海玲;管制政策下中国出口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纪录;消费视角下的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范英英;基于碳排放总量控制的低碳经济发展优化模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9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汝醒君;中国和欧盟低碳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彭梦霞;山东省碳排放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3 付伟;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邱巨龙;西北—华南地区家庭碳排放人口影响因素对比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张春燕;气候变暖下的长江三角洲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减排政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7 孙玲;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8 郭飞;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影响因素研究及优化[D];同济大学;2006年

9 王仲旭;复合型膜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实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6年

10 向求来;湖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低碳发展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4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484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5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