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聚类算法的经济区划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01:11

  本文关键词:基于聚类算法的经济区划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类分析 双聚类分析 经济区划 经济增长模式


【摘要】: 宏观经济区划既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传统课题之一,也是一个具有实践性的规划问题,是合理布局生产力与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依据。宏观经济区划工作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区划,可以分析经济现状,制定经济规划,促进经济发展。在有着长期计划经济传统和巨大区域差距的中国,尤其注重经济区划的工作。从五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区划方案,这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地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数值分类方法划分经济区域的重要性。本文基于全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分别利用传统的层次聚类方法和目前性能相对突出的定性双聚类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以及各省份经济增长模式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探讨和大胆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层次聚类算法对于全国经济区划的整体分析结果相对直观并且应用方便,双聚类算法的结果在挖掘各省在某些属性集合下的共性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首先概述了已有的经济区划的研究方法与结果,指出现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思路和方法。接下来本文对聚类分析方法和双聚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做了简要介绍,特别的,重点阐述了目前非常流行的一种双聚类算法-QUBIC的步骤和特点,并结合经济区划的特征对算法做了一定的改进。然后论文使用层次聚类方法和改进的定性双聚类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1999-2007年间的宏观经济数据做了聚类分析,并对结果做了多方位的讨论。最后,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讨论,给出了我国经济区划的方案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特别指出,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1.本文针对宏观经济数据的自身特点,采用了两种降维的方法,结果中保留了数据中的年份特征。一种是将每年的各项指标加上年份标识作为新的指标,这样就将数据降到了新指标、省份的二维空间上。另外一种是将各年各省的数据加上年份标识作为新的省份,这样将数据降到了指标、新省份的二维空间上。这样的降维方法可以克服由于对某时间段对某项指标求平均值所带来的信息缺失。对于得出的两组数据,分别采用两种聚类方法并系统的对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为经济区域划分领域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思路。 2.一般的聚类方法是基于所有属性比较的聚类,用相似度量函数确定相似程度,从而将对象进行分类,而如果数据中的属性太多,聚类的对象并不一定在所有的属性下都有很好的相关性,从而导致分类结果的特异性降低。为突破一般聚类方法在此问题上的局限性,本文首次把双聚类方法应用到经济区划中来,结果表明,同一省份会出现在不同的双聚类当中,解决了传统聚类当中每个对象只能属于一个聚类的问题;原来聚类结果中不在一类的省份在双聚类结果中可能会被分到一起,说明有些省份虽然整体发展水平有差距,但是在某些属性上会表现出相似性。 3.改进了QUBIC双聚类算法。考虑到经济数据与生物信息数据的差异性,针对经济数据的自身特点和算法的原理,作者改进了原有算法中的数据离散方法,从而使对象间的比较更加合理,提高了分析结果的实用价值。 4.创新性的将热度图应用到宏观经济区划的分析中来,使得分析结果可视化,直观化。图中的树状图给出聚类对象之间的亲疏关系,由红、黑、绿三色构成的热度图直接显示了经济的好、中、差三个水平。
【关键词】:聚类分析 双聚类分析 经济区划 经济增长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61.5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引言11-17
  • 1.1 研究背景11-13
  • 1.2 文献综述13-15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15-16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16-17
  • 第二章 聚类与双聚类算法介绍17-28
  • 2.1 聚类方法简介17-19
  • 2.2 双聚类算法介绍19-23
  • 2.3 QUBIC算法23-28
  • 第三章 基于聚类算法的经济区划研究28-41
  • 3.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28-30
  • 3.2 聚类方法30-31
  • 3.3 聚类结果31-41
  • 第四章 全文总结41-44
  • 4.1 本文主要结论41-42
  • 4.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改进方向42-44
  • 参考文献44-47
  • 附录47-62
  • 致谢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64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敦富 ,傅晓东;区域经济合作与区域分工问题研究[J];长江论坛;2000年06期

2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应协调考虑[J];领导决策信息;2003年42期

3 张秀兰,廖健;中国经济区划的理论与方法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4 陈万顺,马俊强;按照经济区划设置国税机构的设想[J];税务研究;1996年07期

5 李技;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及经济区形成和运行机制的探讨[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6 张冰;以经济区划重建销售体系[J];石油库与加油站;1999年04期

7 陈清;;经济区划与区域规划法制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0期

8 王秀玉;经济区划工作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6年02期

9 丰雷;中国房地产经济区划初步研究:聚类分析方法的一个应用[J];国有资产研究;2000年02期

10 张莉;中国经济区研究述评[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良;李立新;;海陆区域统筹下的“新东部”构想[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崔俊辉;;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经济区划探讨[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曹明;李剑;杨义先;;一种基于模糊连接聚类的入侵防御算法[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5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戴德艺;曾令锋;;百色市县域经济区划初步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陈敏;王如松;;退耕还林(草)与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管理[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廖元和;;经济区与区域经济成长阶段论[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党耀国;刘思峰;刘斌;翟振杰;;两种灰色聚类方法结果一致性研究[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8 薛俊芳;高建刚;;基于灰色聚类的子拆卸体划分[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五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杜子图;冯艳芳;;区域经济与地质工作布局[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10 林文棣;;西部大开发地域的生态-经济区划探讨[A];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家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经栋;经济区划的花样颠覆[N];中国经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胡振;经济区划,加快发展的大舞台[N];浙江日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刘家伟 整理;变行政区划为经济区划[N];辽宁日报;2010年

4 张一玲 中国经营报记者 王 晶;“新东部”构想:把海洋纳入国家经济区划[N];中国海洋报;2005年

5 王晶;“新东部”:中国宏观经济区划新视野[N];中国经营报;2004年

6 吴高波   ;遵义市经济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N];贵州日报;2005年

7 特约记者 刘福元 邹国杨;江西确定今年粮食工作思路[N];粮油市场报;2002年

8 刘水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势头迅猛[N];中国民族报;2007年

9 记者 南卫东;四大城市经济区绘就发展新格局[N];延安日报;2008年

10 张文德;国务院批准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沈雪潋;中国经济区划改革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殷洁;区域经济法论纲[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薛俊芳;机电产品拆卸过程建模与规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葛新蓉;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陈旭玲;机电产品技术演化与升级创新的概念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6 刘志虹;都市连绵区县域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及因应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晶;基于聚类算法的经济区划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陈汝影;中国标准经济区划的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3 常雪飞;经济区划理论及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4 蔡丽;吉林省经济区划的理论和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婷婷;基于非全覆盖理论的综合经济区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袁天凤;四川省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彭萍;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西省综合经济区划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8 何倩;基于经济区划的交通运输投入有效性分析[D];长安大学;2009年

9 赵斌;Web挖掘中的XML文档聚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鹤;金融视角下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方案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60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560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8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