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区域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学习型区域发展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引起信息爆炸,导致现代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由以物质和能源技术为主要支撑的传统模式向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网络化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引起了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许多学科的共同关注,地理学也不例外。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区域发展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区域发展的内在动力,信息的零时空共享给区域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了适应这个迅速变化和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运用信息和创造知识成为所有区域发展的关键。 本论文从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将区域视为一个发展有机体,认为区域主体与环境之间存在强烈的互动,区域主体是区域发展的内因,环境是外因,区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决定区域的发展方向。论文以系统阐述学习型区域形成与发展的机制为核心,包括学习型区域发展动力机制、协同机制、地域分异机制、调控机制,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区域层面分别研究学习型区域发展机理,探索学习本质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知识生产与价值实现和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阐释学习型区域发展的内在逻辑,构建完整的学习型区域发展框架。 全文虽然由九个部分组成,但主要包含论文铺垫、理论构建、理论应用和结论四大部分。 论文铺垫部分包括引言、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为研究学习型区域发展理论进行背景分析和提供基础理论。引言部分提出了区域发展存在的四个理念问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构建出论文写作的基本逻辑框架与结构并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空间关系理论、发展阶段理论与发展观等方面对区域发展理论进行综述和评价,提出本论文研究的要点及价值所在。第二章则从语义学角度对学习、区域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并从发展的角度认为学习型区域的内涵由五个方面体现:学习成为区域发展的根本途径;网络协同成为发展重要的动力;主体能动响应环境变化;知识生产具有高度根植性;以信息技术为支撑。 理论探索部分是论文的核心,主要阐述学习型区域发展机制,包括第三章到第六章的内容。第三章认为信息化、全球化和动态市场是学习型区域产生的诱导机制。信息技术使信息成为经济发展要素,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区域经济结构正在改变,社会阶层分异、组织管理模式、劳动关系也随之改变,虚拟空间拓宽了传统的空间研究。全球化与地方化互动,既增加了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压力,也增加了市场拉力和扩大了学习与知识交流的渠道。作为信息和知识交换的动态市场是学习型区域形成的最直接的外部因素,创新是动态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第四章主要从区域内部动力机制角度分析区域发展,认为,知识生产已经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变革,企业成为知识生产的主体,知识生产成为学习型企业生产的核心,知识的价值实现是学习型企业形成的必要条件。地方生产系统之间的协同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论文认为,企业间知识结
【关键词】:学习 学习型区域 区域发展 机制 东北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61.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1
- 引言 学习型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23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中学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11-18
- 一、问题的提出11-13
- 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3-18
- 第二节 学习型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结构与研究方法18-23
- 一、研究的逻辑结构与章节安排18-20
- 二、研究方法20-23
- 第一章 学习型区域发展理论与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述评23-33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3-26
-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23
- 二、制度经济学23-24
- 三、新增长理论24-25
- 四、学习型经济理论25-26
-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空间关系理论26-31
- 一、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理论26-27
- 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与竞争理论27-28
- 三、区域学习理论28-31
-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理论与区域发展观31-33
- 一、区域发展阶段理论31
- 二、有关区域发展观理论31-33
- 第二章 学习型区域的基本概念、内涵与特征33-45
- 第一节 学习与区域的基本概念33-37
- 一、学习33-36
- 二、区域36-37
- 第二节 学习型区域的概念及其内涵37-45
- 一、学习型区域的概念辨析37-40
- 二、从发展角度理解学习型区域的基本内涵40-45
- 第三章 学习型区域形成的宏观环境与条件45-58
-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学习型区域的形成45-50
-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45-48
- 二、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趋势48-49
- 三、区域互动空间体系的形成49-50
- 第二节 全球化与学习型区域的发展50-53
- 一、作为互动学习过程的全球化与地方化51
- 二、全球化的压力与拉力51-53
- 第三节 动态市场与学习型区域的出现53-58
- 一、市场认识的深入53-55
- 二、动态市场与学习55-58
- 第四章 学习型区域的经济发展58-79
- 第一节 学习型企业的形成与发展58-66
- 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58-59
- 二、学习型企业概念与基本类型59-61
- 三、学习型企业的知识生产61-64
- 四、学习型企业知识价值的实现64-66
- 第二节 区域学习型生产系统66-79
- 一、区域知识生产系统66-67
- 二、知识的结构性互补67-70
- 三、区域知识网络70-74
- 四、非贸易依赖74-79
- 第五章 学习型区域的空间分异和时间演化79-97
- 第一节 学习型区域的空间分异79-90
- 一、学习的地域根植性79-81
- 二、知识的空间分布81-83
- 三、区位选择与知识的可接近性83-86
- 四、知识的空间非均衡运动86-90
- 第二节 学习型经济地域演化过程与基本形态90-97
- 一、学习的路径依赖与锁定90-92
- 二、区域发展阶段与类型92-94
- 三、学习型区域发展阶段94-97
- 第六章 学习型区域发展的宏观调控97-109
- 第一节 学习型区域宏观调控的动因97-102
- 一、知识和学习的市场失灵97-99
- 二、学习的社会排斥与区域公正99-101
- 三、地方化与全球化的冲突与协调101-102
- 第二节 学习型区域宏观调控目的、原则与方法102-109
- 一、调控目的102-103
- 二、调控原则103-105
- 三、调控方式105-109
- 第七章 学习型区域发展理论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应用109-146
- 第一节 苏格兰学习型区域的建设109-117
- 一、苏格兰区域发展概况109-111
- 二、从问题区域到学习型区域的途径与方式111-116
- 三、一些启示116-117
- 第二节 东北区域学习条件分析117-122
- 一、自然环境条件对东北区域学习的影响117
- 二、东北区域学习的历史回溯117-120
- 三、当代东北的学习环境条件120-122
- 第三节 东北区域学习能力的现状与问题122-136
- 一、东北区域学习能力现状122-131
- 二、东北区域学习问题所在131-136
- 第四节 学习是东北区域振兴的唯一途径136-146
- 一、加强制度学习136-138
- 二、加强以企业为核心的学习网络建设138-139
- 三、加强文化建设139-140
- 四、东北区域产业战略140-143
- 五、加强学习基础设施建设143-146
- 结语146-150
- 参考文献150-161
- 后记161-163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6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程强;顾新;;学习型区域与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4期
2 张林;;学习型区域与东北区域转型[J];经济地理;2008年01期
3 张林;;区域知识系统的协同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03期
4 张林;;区域知识管理的目标、原则与方式研究[J];人文地理;2007年01期
5 王菁;周素萍;;区域创新网络中行为主体的博弈分析——基于学习型区域的视角[J];商业时代;2013年14期
6 马君;谢勇旗;;学习型区域视角下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与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2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章贤;信息时代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响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晶媛;区域知识管理的若干问题及北京研发中心成长[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王晰巍;知识供应链构建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杨冬梅;创新型城市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6 戴东强;新形势下我国都市工业园创新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邓草心;高校在学习型区域创新中的作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丽;学习型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2 房瑞民;辽东半岛学习型区域创新系统构建及实施评价[D];燕山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0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560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