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16:17

  本文关键词: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模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研发中心 发展 模式


【摘要】: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的不断渗透,创新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产业发展方面,创新和研发在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看来,产业研发的主体主要集中于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产业研发领域起到的作用更是巨大。对于跨国公司产业研发机构的集聚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外研发资源的不断集聚下,一种新的空间形态开始出现,即具有强烈的产业研发功能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力的城市和区域,如纽约、硅谷、底特律、班加罗尔、新加坡、台湾新竹等,这些城市和区域在经济发展动力上以产业为基础,产业激发了创新,而创新又反过来大大推动了产业的进步和升级。国内部分学者将这类区域称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RD Hub)。由于这个概念近年来才为人们所提出,因此,,在具体的内涵和发展特点上还有待进一步总结。 本文就以国际产业研发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概念、评价体系、内部主体及影响机制、外部影响因子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在对典型的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特征进行剖析的同时,构建了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模式,提出了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的一般轨迹。 首先,本文从空间尺度的概念出发对国际产业研发中心所涉及的空间形态进行了界定,即本文所研究的国际产业研发中心既不是企业微观层面的具有研发功能的企业机构,也不是国家宏观层面的研发产业的集聚,而是更加侧重于城市或若干城市共同组成的中观尺度区域,这为本文的研究限定了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特征和内部结构及其本质进行探讨。发现该类区域具有外向性、创新性、集聚性、等级性、成长性及产业关联性等特征,特别是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关联性是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科技中心和创新中心的重要标志。因此,本文将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定义为由与区域产业相关的研发资源在中观尺度空间内集聚而形成的以产业研发作为主导功能,具有产业研发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其内部产业研发资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并且逐渐会具备本地根植性,所以本文将其本质界定为产业研发资源的集群。在解析了特征与本质后,本文提出了国际产业研发中心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因为受到数据资料可获性的限制,这个评价体系的具体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作者在生态群落理论的支持下,对同样具有生态群落特征的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主体和外在环境进行了剖析。将该区域内的主体分解成企业研发机构、教育机构、科研院所、研发的相关产业、投融资及中介服务机构以及研发管理部门等
【关键词】:产业研发中心 发展 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62.9
【目录】:
  • 第1章 序论13-21
  • 1.1 选题与研究的背景13-16
  • 1.2 选题与研究的意义16-17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7-19
  • 1.4 特色与创新19-21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述评21-40
  • 2.1 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理论21-28
  • 2.2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28-30
  • 2.3 产业集群理论30-33
  • 2.4 生态群落理论33-36
  • 2.5 相关理论评价与理论框架构建36-40
  • 第3章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概念40-55
  • 3.1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界定40-43
  • 3.2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特征43-48
  • 3.3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要素构成48-52
  • 3.4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评价体系的构建52-54
  • 3.5 小结54-55
  • 第4章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行为主体55-75
  • 4.1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主体构成55-61
  • 4.2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主体的行为特征61-65
  • 4.3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主体间的动力机制65-73
  • 4.4 小结73-75
  • 第5章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的外部影响因子75-89
  • 5.1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外部影响因子构成75-76
  • 5.2 区位交通环境76-78
  • 5.3 法律制度环境78-83
  • 5.4 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83-86
  • 5.5 外部影响因子与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发展86-87
  • 5.6 小结87-89
  • 第6章 典型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特征解析89-129
  • 6.1 典型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选择89-91
  • 6.2 美国纽约产业研发的发展特征91-100
  • 6.3 美国“硅谷”产业研发发展特征100-107
  • 6.4 新加坡产业研发的发展特征107-113
  • 6.5 印度班加罗尔产业研发的发展特征113-117
  • 6.6 底特律产业研发的发展特征117-121
  • 6.7 中国台湾省新竹工业园区产业研发的发展特征121-123
  • 6.8 美国三角研究园区产业研发的发展特征123-128
  • 6.9 小结128-129
  • 第7章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模式构建129-144
  • 7.1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特征的分异129-133
  • 7.2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3D定位矩阵的构建133-136
  • 7.3 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发展模式的演化136-143
  • 7.4 小结143-144
  • 第8章 上海在国际产业研发中心3D矩阵中的位置与发展对策144-164
  • 8.1 上海构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优势与劣势144-152
  • 8.2 上海产业研发的发展现状分析152-155
  • 8.3 上海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发展定位155-158
  • 8.4 上海构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途径158-164
  • 第9章 结论164-167
  • 参考文献167-172
  • 后记17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亮;杜德斌;;国际研发中心的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J];世界地理研究;2012年03期

2 黄珂;;南京建设研发中心城市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04期

3 ;加快推进首都知识产权战略 助力北京世界城市建设[J];中国发展;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园园;周俊俊;黄慧英;张抗;王新华;;浅谈促进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的对策[A];河南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研究[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岩;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功能演化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力韵;产业创新与上海城市功能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丽;爱立信研发成本管理案例分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袁玉姝;跨国公司R&D国际化的组织模式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王萍;上海外资R&D机构区位类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宋京阳;美国IT产业发展模式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95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595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9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