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信息化条件下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演进

发布时间:2017-08-01 11:29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条件下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演进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化 技术创新 产业组织 演进


【摘要】: 本文按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SCP研究范式,从企业、产业、市场三个层面分析了在信息化条件下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演进过程。 首先,本文以演化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在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组织演进机理的分析框架,分别从演进的进程、动力和环境选择三个方面解释了产业组织演进的基本特征。分析表明,技术创新的产生和传播是推动产业组织演进的最根本原因,持续的技术创新会导致产业组织的持续演进,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推动产业组织演进的自组织机制。 其次,本文解释了在信息化条件下技术创新所带来的产业组织演进。分析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发展,同时由于信息资源的特点和技术的市场不相容性,在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最终形成新型的市场结构——竞争性垄断。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组织由寡头垄断向竞争性垄断演进的最根本动因。并且激烈的创新不但保证了竞争性垄断是信息化条件下最有效率的市场结构,也使得市场的竞争形式向标准化竞争演进。 最后,本文以中国信息设备制造业为例,通过修正哈肯的系统演化模型建立了我国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自组织演进方程。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存在自组织演进机制,并且技术创新是其在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组织演进的最根本动因。其中包含的研发力度和技术转化强度都推动了产业的自组织演进,但转化强度尤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增加科研投入并不一定能增加科研产出,更不一定能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技术转化强度才是推动产业组织演进的关键。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现阶段,低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使得技术创新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低技术转化强度是中国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信息化 技术创新 产业组织 演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24;F06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导言8-20
  • 1.1 问题的提出8-9
  • 1.2 选题意义9-10
  • 1.2.1 理论意义9
  • 1.2.2 现实意义9-10
  • 1.3 文献综述10-17
  • 1.3.1 经典的产业组织理论流派10-13
  • 1.3.2 产业组织演进中关于技术创新思想的发展13-16
  • 1.3.3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16-17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17
  • 1.4.1 研究方法17
  • 1.4.2 技术路径17
  • 1.5 结构安排17-18
  • 1.6 可能的创新点18-20
  • 第二章 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组织演进的机理分析20-37
  • 2.1 产业组织演进的进程和特性20-26
  • 2.1.1 产业组织演进的内涵和动力机制20-24
  • 2.1.2 产业组织演进的历史进程——基于技术创新角度24-25
  • 2.1.3 演进的本质特性——自组织性25-26
  • 2.2 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组织演进的一般过程26-34
  • 2.2.1 信息化的内涵26-28
  • 2.2.2 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创新28-30
  • 2.2.3 信息化与产业组织网络化30-33
  • 2.2.4 信息化条件下竞争与垄断的关系33
  • 2.2.5 信息化与技术的不相容性33-34
  • 2.3 信息化条件下最终市场竞争结构的形成34-37
  • 2.3.1 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市场结构——竞争性垄断34-35
  • 2.3.2 竞争性垄断的特点35-37
  • 第三章 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组织演进的理论模型37-54
  • 3.1 信息化条件下的静态古诺模型37-39
  • 3.2 信息对称条件下竞争性垄断的形成过程—一个静态博弈模型39-46
  • 3.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竞争性垄断的进入壁垒——一个定价竞争模型46-51
  • 3.4 激烈创新竞争与市场标准战51-54
  • 第四章 信息化条件下产业组织演进的实证分析54-68
  • 4.1 分析对象54
  • 4.2 中国信息设备制造业市场与创新关系模型的构建54-59
  • 4.2.1 模型构建的原则54-55
  • 4.2.2 变量的选取和依据55-58
  • 4.2.3 模型的建立58-59
  • 4.3 数据及检验59-66
  • 4.3.1 数据来源60
  • 4.3.2 计量分析60-64
  • 4.3.3 检验与回归结果64-66
  • 4.4 对检验结果的进一步分析66-68
  • 第五章 结论与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68-70
  • 5.1 主要结论68
  • 5.2 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68-70
  • 参考文献70-75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5-76
  • 后记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雅萍;杨捷青;;创新审计技术手段 提升审计工作成果[J];审计与理财;2011年05期

2 王海民;;亮起信息化的三板斧[J];施工企业管理;2011年08期

3 黑瞳;;信息化所掩盖的恐惧感[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年30期

4 ;简讯[J];航空制造技术;2011年12期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备案公告[J];中国标准化;2010年09期

6 ;Simon Dale出任SAP亚太及日本区技术创新部负责人[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1年08期

7 刘少波;王开红;;加入WTO和企业创新[J];中国商办工业;2002年05期

8 汪金明;;攻克信息化瓶颈[J];施工企业管理;2011年08期

9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总体情况[J];覆铜板资讯;2011年04期

10 江旅安;;技术创新——企业技术进步的核心[J];科技与企业;199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睿;朱萌博;;后发现代化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的难题与对策[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吴开;夏鑫;;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勇;周振;;论社会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A];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巴特;;“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点和主流[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5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云南省机械工程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殷浩;;新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的重要性[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7 ;抓好技术创新 促进技术进步[A];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交流材料汇编[C];2004年

8 方丽;;企业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9 房东升;孔平;丁春红;;企业的“矛”和“盾”——浅谈知识产权与企业技术创新[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10 林学明;席斌;米红;;区域创新系统的系统结构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轲真;技术必须与市场结合[N];深圳特区报;2006年

2 ;信息化引领企业发展与产业升级[N];中国电子报;2005年

3 王晓阳;技术创新是第一要务[N];中国化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刘方斌;化工节能技术创新要走好两步棋[N];中国化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徐彦泓 韩凤凤;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N];中国建材报;2005年

6 廖志鹏;另眼相看技术创新[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7 张北坪;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黄洁;解读信息化价值[N];财会信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丹云;信息化创出“宝钢速度”[N];中国冶金报;2005年

10 梁岩森(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本文仅代表个人研究观点);优化税制结构 推动产业和技术创新[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世涛;技术创新的制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段云龙;企业持续性技术创新实现的制度结构作用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刘浩;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李卫东;技术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选择[D];厦门大学;2002年

5 杨晶晶;经济开放促进技术创新的理论及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孟祥红;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测度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王齐;环境管制促进技术创新及产业升级的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徐平;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10 胡海波;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馨;信息化条件下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组织演进[D];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2 向红;重庆中小软件企业的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程蕴娇;信息化条件下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机制与战略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楠;信息化条件下制造业企业工艺创新政策选择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5 林国华;技术创新与福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1年

6 刘艳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振;技术创新自组织系统理论及其应用[D];广西大学;2003年

8 谢国辉;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9 常亚锋;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技术创新模式及激励措施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10 俞其慧;中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40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040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7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