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生计与生计动态能力分析:一个新的理论研究框架
本文关键词:可持续生计与生计动态能力分析:一个新的理论研究框架
【摘要】:能力是个体经常、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动效果,反映了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能力问题既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一个策略问题,更是一种动力机制。能力是家庭及个体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构成部分。从长期来看,可持续生计与生计能力经常互为条件,推动家庭及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可从整合观、生计资本观和管理观三个层面进行家庭生计动态能力的分析。居民可持续生计动态能力的形成是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生计创新能力的复合集。生计动态能力更注重了家庭发展的策略运用和策略"顺势应变"型的提升。对贫困人口来说,生计动态能力更能完整描绘出其窘迫的生存状态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
【作者单位】: 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
【关键词】: 可持续生计 动态能力 势函数 外部冲击
【基金】: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与反贫困调查和评估:基于可持续生计方法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014
【正文快照】: 兰州商学院经济学院赵锋一、能力:一个跨学科的分析能力最早是一个心理学范畴。一般认为,能力是个体面对生产生活经常性、稳固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和行动效果,反映了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在西方心理学的研究中,能力通常被解释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实际能力是指个人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让生计可持续[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年04期
2 李琳一;李小云;;浅析发展学视角下的农户生计资产[J];农村经济;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建伟;;失地农民生计研究现状及其动态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7期
2 刘应湘;钟玉英;;内源型社区: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再思考[J];长江论坛;2008年03期
3 杨斌;贺琦;;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理念、原则及其框架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1年01期
4 王利平;王成;李晓庆;;基于生计资产量化的农户分化研究——以重庆市沙坪坝区白林村471户农户为例[J];地理研究;2012年05期
5 苏芳;徐中民;尚海洋;;可持续生计分析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6 关云龙;付少平;;可持续生计框架下的农户生计资产分析——基于四省五县的调查[J];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7 周易;付少平;;失地农民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陕西省杨凌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8 寇淋;;可持续生计文献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2年06期
9 史月兰;;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生计资本分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唐丽霞;李小云;左停;;社会排斥、脆弱性和可持续生计:贫困的三种分析框架及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友琴;;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的设计理念与实践[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农地城市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翟彬;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甘肃农村扶贫资金投向及效益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赵靖伟;农户生计安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吴玲;中国城市女性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汪振江;甘肃农地征用引发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何雪锋;基于农户尺度的半干旱区集雨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行为响应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07年
7 刘佳卉;资产建设: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途径[D];吉林大学;2008年
8 罗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杨红丽;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10 何栋材;水贫困理论及其在内陆河流域的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明慧;中国城乡社会救助政策分析及政府救助责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宁夏;贫困村互助资金:操作模式、绩效差异及两者间相关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杰;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救助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胡彪;政府推进城市低收入群体小额贷款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李健强;发展的实践与隐藏的文本[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鹤;运动员可持续生计资本的脆弱性与优化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7 王士心;中国城乡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母英桦;汶川地震致残人口权益保障特殊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赵苏;城市化背景下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海鸥;苏州市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斌,李小云,左停;农村发展中的生计途径研究与实践[J];农业技术经济;2004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春晖;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当代财经;2003年10期
2 王核成,吴雪敏;动态能力形成过程分析[J];商业研究;2005年14期
3 邹立清;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分析[J];经济论坛;2005年17期
4 古利平,张宗益;动态能力的构建:一个演进的观点[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10期
5 陈龙真,黄佐敇,周海炜;社会资本、企业资源与动态能力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04期
6 王文超;黄江圳;;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维度与功能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年08期
7 张钢;徐海波;;核心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以浙江省软件产业为例[J];科学学研究;2006年S2期
8 李磊;蒋景楠;;动态能力战略范式与传统战略范式的比较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年02期
9 王铁骊;;复杂变革环境下动态能力的内涵演进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05期
10 高阳;王铁骊;;复杂环境下企业动态能力与敏捷能力比较研究[J];价值工程;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大元;;动态能力到底是什么?[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白景坤;顾飞;;动态能力生成的整合研究:惯例演化、战略更新及其组织嵌入[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尹丽萍;;基于动态能力双过程-两阶段模型的案例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谭云清;马永生;李元旭;;社会资本、动态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国际接包企业的实证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5 李辉;张晓明;;企业家社会资本、自主创新水平与组织动态能力[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6 江积海;刘敏;;动态能力主导逻辑重构及其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7 黄振雷;吴淑娥;刘学;;企业的动态能力观:回顾和研究建议[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韵江;李青霞;;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实现资源和能力的互动吗?——基于辽渔集团的案例分析与启示[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巩见刚;张娜;;基于动态能力框架的IT能力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军;从核心竞争力到动态能力[N];首都建设报;2008年
2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 马浩;资源与能力:企业特定性与竞争优势[N];湖北日报;2006年
3 马浩;资源与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4 本报通讯员;我市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优秀等级[N];淄博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磊磊;基于竞合互动视角的企业动态能力形成及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林萍;组织动态能力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董保宝;基于网络结构的动态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俊;动态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与联盟绩效关联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5 梁旭晖;基于稳定型战略的企业动态能力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胥家硕;动态能力、制度与企业绩效的关联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俞枫;以动态能力为中介的信息技术驱动的企业战略转型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8 海本禄;国际化背景下的企业动态能力绩效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卢剑峰;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对动态能力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建东;企业动态能力与跨期绩效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莉;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青霞;组织主动遗忘对动态能力的影响: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刘敏;基于三维模型的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朱虹;基于生命周期和动态能力的企业价值创造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5 许运娜;论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基于动态能力的观点[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6 郑建志;动态能力、关系质量及合作绩效实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7 牛禹;动态能力对中小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赵静;基于动态能力的软件企业知识积累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9 王睿智;国际企业营销动态能力构成维度分析与评价模型建立[D];南开大学;2011年
10 朱增永;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03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0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