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4:26

  本文关键词: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集群 集群竞争力 模型 机理 测度


【摘要】:自古以来,经济增长一直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和希望解决的一个谜。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分工是社会财富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和不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对于经济的增长是不一样的,即“垂直一体化”和“垂直非一体化”的组织是有区别的。通过市场和产业群连接在一起的专业化的小企业,可能比大企业的规模经济对经济发展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就是体现在由于这种特殊的产业组织(专业化分工基础之上的规模经济)而创造的社会财富的增长力。 近年来浙江省经济上的良好业绩从企业规模来看得益于占全省企业数99%的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力,从产业来看得益于制造业的发展,从产业经济的组织形式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为数众多的传统产业集群(即块状经济)。 对“制造业集群竞争力”问题作系统的、科学化的研究不仅是基于对于上述问题(财富增长)的关注,更是基于以下二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从内在动力和理论研究的角度而言,是集群理论进一步研究的需要;其二,从外在动力和实践的角度而言,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集群政策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本文改变了传统产业集群的研究“范式”(借助于“S-C-P”的理论模型从“外生论”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从“内生论”的角度,即集群的资源的角度来研究集群竞争力,并建立了“基于资源整合理论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该“模型”认为,集群竞争力是由于集群这种特殊的经济组织形式对于集群内外部资源的不断整合,在“资源整合”基础上形成集群的竞争力,最终表现为这种特殊经济组织的财富创造能力。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第一,集群竞争力的来源性问题,即资源是否是集群竞争力的基础;第二,集群内外部资源是如何通过“整合机理”而“整合”为集群的能力,能力又是如何“整合”为集群的竞争力,即机理问题;第三,上述理论和模型如何通过统计的检验,即测度或实证研究问题。 本研究中,我们利用问卷调查作为收集数据的主要手段,共向浙江省11个地(市)的189个产业集群发放了189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1,问卷有效率74.6%。样本集群涉及到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机械、化工、电器、电子等,集群规模(以销售收入表示)从几千万元到几百亿元不等。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笔者主要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EM)的Amos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本研究主要得到如下结论: (1) 集群的竞争力源于集群组织对资源的吸收和利用,即资源“整合”。集群的资源“整合能力”影响集群的竞争力,而“整合能力”的强弱是由集群“资
【关键词】:产业集群 集群竞争力 模型 机理 测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06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1.绪论12-22
  • 1.1 研究的动机12-15
  • 1.2 问题的提出15-16
  • 1.3 研究问题的界定16-18
  • 1.3.1 制造业16-17
  • 1.3.2 产业集群17-18
  • 1.3.3 产业集群竞争力18
  • 1.4 研究的逻辑框图和主要内容18-20
  • 1.5 研究的方法20-22
  • 2.产业集群理论综述22-58
  • 2.1 产业集群现象22-27
  • 2.1.1 美国、意大利和印度的产业集群23-26
  • 2.1.2 中国的产业集群26-27
  • 2.2 产业集群的含义和类型27-30
  • 2.2.1 集群的含义27-28
  • 2.2.2 集群的类型28-30
  • 2.3 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30-44
  • 2.3.1 产业集群形成原因和形成条件31-36
  • 2.3.2 产业集群的演化36-38
  • 2.3.3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研究38-42
  • 2.3.4 产业集群政策分析42-43
  • 2.3.5 产业集群研究层次及方法43-44
  • 2.4 研究的深入:几个问题的界定44-56
  • 2.4.1 集群的概念和基本构成要素45-46
  • 2.4.2 基于“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集群本质的解释46-50
  • 2.4.3 “分工合作机理”的经济学解释50-51
  • 2.4.4 产业集群的界定——“产业集群度”的研究51-56
  • 2.5 本章小结56-58
  • 3.竞争理论和资源观理论综述58-87
  • 3.1 竞争、竞争优势和竞争力的概说58-66
  • 3.1.1 竞争58-63
  • 3.1.2 竞争优势63-64
  • 3.1.3 竞争力64-66
  • 3.2 资源观(RBV)的理论综述66-73
  • 3.2.1 理论的简单回顾66-68
  • 3.2.2 资源的定义和分类68-69
  • 3.2.3 资源、能力、竞争力和竞争优势69-73
  • 3.3 动态能力理论和能力生命周期的研究73-77
  • 3.3.1 动态能力理论73-74
  • 3.3.2 能力生命周期——“能力演进”的理论74-76
  • 3.3.3 研究的深入——“资源经济学”的理论76-77
  • 3.4 基于资源整合理论(RIBV)的竞争力研究77-84
  • 3.4.1 基于资源观的能力、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关系77-79
  • 3.4.2 异质性资源和一般性资源“整合”的必要性79-81
  • 3.4.3 资源整合的绩效研究81-84
  • 3.5 本章小结84-87
  • 4.基于资源整合理论(RIBV)的集群竞争力的模型87-107
  • 4.1 前言87-95
  • 4.1.1 “国家(城市)竞争力”的研究89-92
  • 4.1.2 现有“集群竞争力”的相关研究92-95
  • 4.2 基于资源整合理论(RIBV)的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95-105
  • 4.2.1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定义95-96
  • 4.2.2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构成要素96-98
  • 4.2.3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涵98-100
  • 4.2.4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模型100-102
  • 4.2.5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单元102-104
  • 4.2.6 集群竞争力的分析方法和工具104
  • 4.2.7 集群竞争力的绩效表现104-105
  • 4.3 本章小结105-107
  • 5.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的一般性验证:资源和机理107-135
  • 5.1 问题的提出——“集群竞争力模型”的检验107-111
  • 5.2 产业集群资源的内容111-112
  • 5.3 基于集群风险的集群资源和资源整合的研究112-120
  • 5.3.1 资源衰退导致集群竞争力的消亡112-114
  • 5.3.2 资源整合机制衰退导致集群竞争力的消亡114-120
  • 5.4 集群竞争力模型的实证(案例)研究120-133
  • 5.4.1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121-131
  • 5.4.2 桐庐横村针织产业集群131-133
  • 5.5 本章小结133-135
  • 6.产业集群资源整合机理的研究135-173
  • 6.1 集群资源整合机理的概述135-138
  • 6.2 资源集聚机理的研究138-146
  • 6.2.1 资源集聚机理的研究内容138
  • 6.2.2 影响资源集聚机理的主要因素138-144
  • 6.2.3 资源集聚对于“分工与合作”和“知识(技术)外溢”的影响144-145
  • 6.2.4 资源集聚对于“集群的竞争力”的影响145-146
  • 6.3 分工合作机理的研究146-157
  • 6.3.1 分工合作机理的研究内容146-147
  • 6.3.2 影响分工合作机理的主要因素147-152
  • 6.3.3 分工与合作对于“资源集聚”和“知识(技术)外溢”的影响152-153
  • 6.3.4 “分工与合作”对于“集群的竞争力”的影响153-157
  • 6.4 知识(技术)共享机理的研究157-171
  • 6.4.1 知识与学习158-163
  • 6.4.2 影响知识(技术)共享因素的研究163-166
  • 6.4.3 知识(技术)共享对于“资源集聚”和“分工合作”的影响166-168
  • 6.4.4 “知识(技术)共享”对于“集群竞争力”的影响168-171
  • 6.5 本章小结:资源整合的模型和机理171-173
  • 7.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研究173-199
  • 7.1 模型和假设173-175
  • 7.2 方法的选择175-176
  • 7.3 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176-177
  • 7.4 数据和样本177-189
  • 7.4.1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177-185
  • 7.4.2 样本分析185-189
  • 7.5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与评价189-192
  • 7.6 假设的解释192-196
  • 7.6.1 集群能力因子间关系解释192-193
  • 7.6.2 资源集聚影响路径解释193-194
  • 7.6.3 分工合作影响路径解释194-195
  • 7.6.4 知识(技术)共享影响路径解释195-196
  • 7.7 本章小结196-199
  • 8.结论与展望199-206
  • 8.1 研究的结论199-201
  •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201-202
  • 8.3 研究的意义202-205
  • 8.3.1 理论意义203-204
  • 8.3.2 实践意义204-205
  • 8.4 研究的局限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205-206
  • 参考文献206-219
  • 附录一:问卷调查表219-222
  • 附录二:浙江省产业集群基本情况222-231
  • 1.杭州市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222-224
  • 2.宁波市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224
  • 3.温州市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224-225
  • 4.绍兴市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225
  • 5.舟山市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225-226
  • 6.湖州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226
  • 7.嘉兴市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226-227
  • 8.台州市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227-229
  • 9.丽水市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229
  • 10.衢州市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229-230
  • 11.金华市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230-231
  • 附录三:“制造业集群竞争力”研究的主要访谈者231-232
  • 附录四:个人简历、科研工作及学术论文情况232-234
  • 致谢23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莲芳;严良;;油气资源产业集群竞争力形成机理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慧;关系嵌入对跨国子公司创业导向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苗文斌;基于集体知识的集群企业创新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居文军;基于ASP的区域制造资源共享方法、技术和平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4 何巨峰;基于生态观的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5 詹燕;文化演化视角下的供应链企业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6 吴晓天;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言平;企业自主产品研发的资源整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赵剑冬;基于Agent的产业集群企业竞争模型与仿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鹏;中国对外关系展开中的地方参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博;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程程;产业集群视角下富阳体育产业发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其武;基于资源论的零售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林红;从“故里之争”现象透视区域旅游竞争[D];华侨大学;2011年

5 黄媛梅;重庆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那书博;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7 胡淑女;基于整合的浙江省制药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8 朱洪倩;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构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费奎明;基于E-learning平台的教学资源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潘小炜;基于DEA的高新区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302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302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4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