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及其中国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10 19:02

  本文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及其中国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危机 生态运动 启示


【摘要】: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首先对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在此基础上,从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生态批判理论范式和生态重建理论范式(包括方法论基础和实践范式)两个方面,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精髓—生态发展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剖析;并疏理和评析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最后对当代中国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的必要性作了分析,并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借鉴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指出了解决当代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生态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力争使人们对三十多年来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及贯彻其中的生态发展观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同时对生态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有个正确的判断;力求从理论层面,对人们在工业化进程中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有所启迪,从实践层面,对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健康和谐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危机 生态运动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62.2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英文摘要3-4
  • 引言4-7
  • 一、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的演变历程7-15
  • (一) 本文中的概念约定7-9
  • (二)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9-12
  • (三) 生态发展观是伴随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而趋于成熟的12-13
  • (四) 生态发展观是生态社会主义的精髓13-15
  • 二、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生态批判理论范式15-27
  • (一) 生态危机理论的内涵15-18
  • (二) 造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原因分析18-22
  • (三) 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持续性22-23
  • (四) 议会斗争和社会运动相结合的过渡战略23-24
  • (五) 90 年代后关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取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设想24-27
  • 三、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生态重建理论的方法论基础27-32
  • (一) 以整体的人类中心观来指导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行为方式27-29
  • (二) 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方法论基础,指导资本主义的生态现代化29-30
  • (三) 以“生态和谐价值观”为尺度,力主实现生态正义和社会正义的合一30-32
  • 四、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的生态重建理论的实践范式32-37
  • (一) 经济上,强调维护生态平衡,,实行有计划的生态化经济模式32-33
  • (二) 政治上,强调民主、公正,实行非暴力、分散化的基层民主政治33-34
  • (三) 文化上,强调人的解放,创建体现人性解放的新型生态社会主义文化34-35
  • (四) 社会生活上,强调精神消费,建立以人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的节约型社会35-37
  • 五、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渊源关系及其评价37-47
  • (一) 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结合点37-41
  • (二) 生态社会主义生态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相悖点41-47
  • 六、当代中国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的必要性47-52
  • (一) 资本主义全球性的生态扩张已浸染整个世界47-48
  • (二) 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生态维度上是低效率的48-49
  • (三) 中国同样面临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挑战49
  • (四) 中国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49-50
  • (五) 中国需要系统的科学发展观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50-52
  • 七、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发展观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示52-59
  • (一)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52-55
  • (二) 从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看55-59
  • 结束语:总结与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2
  • 致谢6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盖永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公正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2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52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1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