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产业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技术跨越 产业技术链 核心技术 协同进化
【摘要】: 技术跨越作为技术创新的最高层次,虽然各国都在积极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但理论研究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兴起的。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深层次的技术跨越理论成果并不多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范式,在解释并指导一国产业实现技术跨越方面,未能取得预期的成功,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技术跨越,构建产业技术跨越理论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 论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展开论述,上承技术跨越理论,聚焦产业技术跨越,分别对产业技术跨越的内涵、系统、机理及产业技术跨越政策进行深入探讨;下接中国技术跨越实践,结合中国民航正在推进的“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分析中国民航的产业技术跨越问题。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 (1)从产业经济学和技术论相结合的角度界定了产业技术跨越的内涵本研究弥补了现有技术跨越研究未曾系统地从产业层面研究技术跨越的空白,从产业经济学和技术论的相结合的角度对产业技术跨越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比较和区分了产业技术跨越与国家技术跨越、企业技术跨越。 (2)首次构建了基于技术论和复杂系统理论的产业技术跨越系统概念模型对产业技术跨越系统进行了复杂适应系统辨识,并阐明了产业技术跨越系统的系统构件、系统目标、系统的输入输出、以及系统环境等,结合产业技术跨越系统的特征构建了产业技术跨越系统概念模型。 (3)提出了产业技术跨越的内在演化过程和阶段,揭示了产业技术跨越的过程机理本文提出产业技术跨越通过从微观层面的主导企业技术跨越和技术扩散,到中观层面的产业内企业群协同进化和产业技术链耦合两个层面和过程来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并对产业技术跨越中的突出特征——核心技术的扩散和带动以及企业群协同做了重点分析,揭示产业技术跨越的机理,填补了产业技术跨越过程和机理研究的空白。 (4)提出了基于过程机理分析的产业技术跨越的政策体系和政策逻辑框架将政策研究建立在对产业技术跨越系统过程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并针对产业技术跨越中的核心技术扩散问题、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问题和产业共性技术的供给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为产业技术跨越的实施和推进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业技术跨越 产业技术链 核心技术 协同进化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2.4;F56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绪论9-2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2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的意义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20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2-14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4-20
- 1.3 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创新点20-21
- 1.3.1 以往研究的不足20
- 1.3.2 本论文的创新点20-21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21-24
- 1.4.1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21-22
- 1.4.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2
- 1.4.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22-24
- 第二章 产业技术跨越研究的理论基础24-48
- 2.1 产业技术跨越的技术理论24-35
- 2.1.1 技术范式和技术进化24
- 2.1.2 技术创新理论24-29
- 2.1.3 技术扩散理论29-31
- 2.1.4 技术理论与产业技术跨越31-35
- 2.2 产业技术跨越的产业经济学理论35-41
- 2.2.1 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35-37
- 2.2.2 产业链与价值链37
- 2.2.3 产业链与产业集聚37-38
- 2.2.4 产业经济学与产业技术跨越38-41
- 2.3 产业技术跨越的系统理论41-46
- 2.3.1 系统的基本概念41-43
- 2.3.2 系统的环境、行为与功能43-44
- 2.3.3 系统的状态、演化与过程44-45
- 2.3.4 产业技术跨越系统45-46
- 2.4 小结46-48
- 第三章 产业技术跨越的内涵界定48-70
- 3.1 关于技术的概念界定48-50
- 3.1.1 国内外学者对技术的概念界定48-49
- 3.1.2 本文对技术的概念界定49-50
- 3.2 技术跨越的内涵界定50-56
- 3.2.1 以往技术跨越内涵的异同点50-52
- 3.2.2 本文对技术跨越的内涵界定52-53
- 3.2.3 “技术无飞越”与技术跨越53-54
- 3.2.4 技术跨越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54-56
- 3.3 产业技术跨越的内涵56-70
- 3.3.1 产业的概念56-57
- 3.3.2 产业技术的内涵和特征57-60
- 3.3.3 产业技术跨越的内涵界定和特征分析60-66
- 3.3.4 产业技术跨越与企业技术跨越、国家技术跨越66-70
- 第四章 产业技术跨越的系统分析70-87
- 4.1 产业系统70
- 4.2 产业技术跨越系统构成70-81
- 4.2.1 产业技术跨越系统特性70-71
- 4.2.2 产业技术跨越系统目标、输入、输出与环境71-74
- 4.2.3 产业跨越系统的结构74-79
- 4.2.4 产业技术跨越系统的概念模型79-81
- 4.3 产业技术跨越系统的实现条件81-87
- 4.3.1 技术跨越主体应具备的内部条件81-82
- 4.3.2 技术跨越应具备的外部条件82-83
- 4.3.3 技术跨越的组织模式83-87
- 第五章 产业技术跨越的机理和模型构建87-109
- 5.1 产业技术跨越机理总论87-88
- 5.2 核心技术实现技术跨越88-99
- 5.2.1 技术扫描研究88-90
- 5.2.2 技术跨越点选择90-97
- 5.2.3 技术跨越旋进路径97-99
- 5.3 产业技术链的耦合99-109
- 5.3.1 核心技术跨越后的技术扩散99-106
- 5.3.2 产业技术跨越系统的协同进化106-109
- 第六章 产业技术跨越的政策体系109-124
- 6.1 产业技术跨越政策与产业技术政策109-113
- 6.1.1 产业政策的涵义和分类109-110
- 6.1.2 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110-111
- 6.1.3 产业技术跨越政策与产业技术政策111-113
- 6.2 产业技术跨越政策的逻辑模型及政策体系113-124
- 6.2.1 产业技术跨越政策框架的逻辑模型113-115
- 6.2.2 产业技术跨越的政策体系115-124
- 第七章 民航产业技术跨越:实现“新一代民航运输系统”124-151
- 7.1 我国民航业所处技术发展阶段124-128
- 7.1.1 我国民航业的技术发展水平124-126
- 7.1.2 我国民航运输所处的技术发展阶段126-128
- 7.2 我国民航运输产业所处的技术变革的国际环境128-138
- 7.2.1 美国提出“下一代航空运输系统”128-137
- 7.2.2 欧盟提出国家航空运输系统改革的目标和发展战略137-138
- 7.3 我国民航运输业实现“新一代”的总体目标和原则138-141
- 7.3.1 内容和目标138-141
- 7.3.2 建设原则141
- 7.4 我国民航实现“新一代”的产业技术跨越路径141-143
- 7.5 我国民航实现新一代的若干建议143-151
- 7.5.1 战略定位方面143-144
- 7.5.2 组织模式方面144-146
- 7.5.3 产业技术政策方面146-151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151-155
- 8.1 全文总结151-153
- 8.1.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151-152
- 8.1.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152-153
- 8.2 进一步研究展望153-155
- 参考文献155-163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163-164
- 致谢1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云;;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范式研究[J];江汉论坛;2011年09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科范;聂美贞;陈云;;我国产业技术跨越式创新的模式及其支撑体系研究[A];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叶桂华 通讯员 赵斌 刘月青;海外顶尖人才将加盟创新团队[N];泰州日报;2009年
2 刘宝亮;纺织企业应尽早适应市场规律[N];经理日报;2004年
3 钟润生;政府要扶持产业技术创新[N];中华工商时报;2003年
4 薛平;市科技局 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5 宋婧;“龙城英才计划”大力度全面启动[N];常州日报;2011年
6 谢树仁;常州“龙城英才计划”启动[N];江苏经济报;2011年
7 贾继平;市科技局再度荣获市直领导班子实绩突出单位称号[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8 娜姿 刘黎;千万元资金扶持六类科技计划项目[N];宜兴日报;2010年
9 郁芬;顶尖项目:连续3年每年资助1000万[N];新华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何建昆;霸王集团荣获“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称号[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艳华;产业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莅;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3 邹长城;中国核电产业自主化发展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增辉;云南省生物资源产业技术跨越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柳琦;产业集群的技术成因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静;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学习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52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52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