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发布时间:2017-08-12 10:29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的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发展能力 区域可持续发展
【摘要】: 近年来内蒙古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内蒙古1995-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据此对内蒙古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①内蒙古1995-20005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0年以后,增长幅度加快。从生态足迹需求的构成来看,草地及化石能源生态足迹的比重越来越大,耕地生态足迹比重则逐年递减。2005年,化石燃料的人均生态需求占总需求中的50%以上,草地的人均生态需求占总需求的30%以上。 ②内蒙古1995-2005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其构成来说,耕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比重最大,但其比重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耕地、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大于各自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 ③通过分析得出内蒙古目前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即社会经济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且生态赤字变化的趋势与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的变化趋势一致。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看,目前内蒙古的发展能力处于上升的趋势,说明其发展能力逐年提高。 基于以上结果,本文提出了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技术创新、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和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仅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发展能力 区域可持续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62.2;F2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可持续发展8-12
- 1.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演化8-9
- 1.1.1 18 世纪以前的可持续发展思想8-9
- 1.1.2 近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9
- 1.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9-11
- 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1-12
- 2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12-16
- 2.1 国外可持续发展的指标12-14
- 2.2 国内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14-15
- 2.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简要评述15-16
- 3 生态足迹模型16-30
- 3.1 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现状16-22
- 3.1.1 生态足迹模型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16-17
- 3.1.2 国外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现状17-22
- 3.2 生态足迹模型22-29
- 3.2.1 生态足迹理论及计算方法23-26
- 3.2.2 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26-29
- 3.3 生态足迹理论的发展29-30
- 3.3.1 万元 GDP 生态足迹概念29
- 3.3.2 生态足迹多样性和发展能力29-30
- 4.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30-41
- 4.1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概况30-31
- 4.1.1 地形地貌30
- 4.1.2 气候水文30-31
- 4.1.3 土壤植被31
- 4.2 内蒙古2005 年部分资源概况31-32
- 4.2.1 土地资源31
- 4.2.2 草场资源31
- 4.2.3 森林资源31-32
- 4.2.4 水资源32
- 4.2.5 矿产资源32
- 4.3 内蒙古2005年社会经济概况32-36
- 4.3.1 国民经济概况32-33
- 4.3.2 农牧业33-34
- 4.3.3 工业和建筑业34
- 4.3.4 第三产业34-35
- 4.3.5 固定资产投资35
- 4.3.6 国内贸易35-36
- 4.3.7 环境保护36
- 4.3.8 居民生活36
- 4.4 内蒙古1995—2005 年发展分析36-41
- 4.4.1 人口数量变化趋势36-38
- 4.4.2 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分析38-40
- 4.4.3 主要能源的消费状况分析40-41
- 5. 内蒙古1995-2005 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计算41-47
- 5.1 基础数据的来源41
- 5.2 数据的处理与计算方法41-42
- 5.2.1 消费项目的划分41
- 5.2.2 数据的处理方法41-42
- 5.2.3 计算方法42
- 5.3 内蒙古1978 一2005 历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计算42-47
- 5.3.1 2005 年内蒙古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计算42-45
- 5.3.2 内蒙古1995-2005 历年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的计算45-46
- 5.3.3 万元 GDP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及发展能力计算46-47
- 6. 结果与分析47-57
- 6.1 内蒙古1995-2005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47-51
- 6.2 内蒙古1995-2005 生态供给计算结果分析51-54
- 6.3 内蒙古生态盈余及生态赤字分析54-56
- 6.4 万元 GDP 生态足迹结果分析56
- 6.5 生态足迹多样性和发展能力分析56-57
- 7 政策建议57-59
- 7.1 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57-58
- 7.2 紧抓资源的管理环节,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58
- 7.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58-59
- 7.4 建设新农村,推进城镇化进程59
- 7.5 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9
- 8. 结论及不足之处59-62
- 8.1 结论59-60
- 8.1.1 生态足迹需求方面59-60
- 8.1.2 生态承载力方面60
-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60-62
- 致谢62-63
- 参考文献63-69
- 作者简介6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潘慧玲;内蒙古阿拉善盟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张黎明;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苑兴朴;基于生态足迹的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张鹤;鄂尔多斯市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张桂花;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6 马豪;新疆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用水效率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7 白雪;新闻报道中内蒙古形象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61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6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