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一致的公平理论
发布时间:2017-08-15 07:03
本文关键词:寻求一致的公平理论
更多相关文章: 公平 正义 嫉妒 功利主义 讨价还价 公平感 人类发展指数
【摘要】:本文主要从思想、理论、实践等多个方面,回顾了涉及“公平”概念的诸多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理论,运用一般均衡理论、博弈论、演化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等工具,重新界定了“公平”这个重要的经济伦理学概念,并且将其运用于对中国现实经济的判断。 公平是个复杂的概念,与正义、平等这两种价值皆有细微差别,不可随意混淆。经济平等是公平的重要内涵之一,除此之外,公平还涉及社会平等、法律平等之类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与经济平等有着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但同时,公平还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涉及个人的偏好与信息,不止是外在可见的平等。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往往以简单的经济平等代替外在的公平,更是严重地忽略了内心对于公平的感受。本文试图综合以上诸多方面的因素,寻求一种相对一致、完善的公平理论。 本文首先回顾了古代到当代关于公平的思想史历程,指出古今之间的巨大差异。罗尔斯(Rawls)的《正义论》发表之后,当代学界重新掀起讨论公平问题的热潮。各个学科、各个学派都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丰富了我们对于公平的理解,但也衍生出无数的分歧。 基于个人主义的立场,相当一部分学者都认同,“免于嫉妒”是评价社会公平的一项重要标准,个人主观能动的选择与交换是保障公平最有力的条件。本文先从“免于嫉妒”的福利经济学思想入手,给出一种公平的分配制度,并且论证效率与公平这两种目标取向之间不存在本质差别。 另有学者认为,在个体具备一定基本保障的前提下,讨价还价所得出的分配方案与一般理解的公平价值相一致。我们也尝试遵循这条思路,研究达致公平的具体路径以及长期博弈演化的结果。本文以经典的讨价还价模型,结合演化博弈论和实验经济学的最新进展,构建出以讨价还价方法达致公平目标的模型。 影响最大、分歧最大的追求公平分配的方案,当属功利主义研究进路。罗尔斯的契约论,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的方法,森的能力平等的方法,以及海萨尼(J.Harsanyi)的准则功利主义方法,都从经典功利主义中衍生出来。本文综述比较了以上诸派理论,揭示出功利主义研究公平问题的内在困境,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在前面几种理论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将其应用于中国现实经济,检验各种现实中阻碍市场效率、导致经济不公的因素。通过我们的模型,可以将这些要素分门别类,归纳出它们导致经济不公的具体原因及解决办法。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最新的研究,都倾向于认为公平的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心理问题。因此本文尝试以实验经济学的一些经典实验为基础,结合演化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从心理角度探究公平的可能方法。 本文最后是一个简要的总结,归纳了现有公平理论认识上的误差,展望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平 正义 嫉妒 功利主义 讨价还价 公平感 人类发展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08;F0;F224
【目录】:
- 内容提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导言10-26
- 第一节 不公平的表象10-13
- 第二节 公平的概念13-17
- 第三节 古典的公平思想17-21
- 第四节 斯密与马克思的公平观21-24
- 4.1 斯密的公平观21-22
- 4.2 马克思的公平观22-24
- 第五节 本书的结构安排24-25
- 注释25-26
- 第二章 公平理论当代文献综述26-52
- 第一节 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26-28
- 第二节 超越"作为公平的正义"的两种思路28-30
- 第三节 当代学界对公平认知的主要分歧30-39
- 3.1 实证导向的公平观30-31
- 3.2 罗尔斯的公平观31-33
- 3.3 个人权利主义的公平观33-34
- 3.4 社群主义的公平观34-35
- 3.5 程序主义的公平观35-36
- 3.6 古典自由主义的公平观36-39
- 第四节 公平实现的主要手段39-44
- 4.1 以功利主义实现"公平"39-41
- 4.2 超越功利主义实现"公平"41-44
- 第五节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44-50
- 5.1 中国经济学界对公平问题的研究44-47
- 5.2 其他学科对公平问题的研究47-48
- 5.3 中国经济伦理学界对公平问题的研究48-50
- 第六节 基本结论以及可能的研究空间50-51
- 注释51-52
- 第三章 公平的一般均衡分析52-74
- 第一节 免于嫉妒52-55
- 第二节 公平状态的定义55-59
- 2.1 狭义的效用函数55-56
- 2.2 一些基本的定义56-59
- 第三节 公平分配的实现过程59-64
- 3.1 三种分配模式59
- 3.2 效率的定义59-62
- 3.3 公平与效率62-64
- 第四节 免于嫉妒标准的讨论64-66
- 第五节 免于嫉妒标准与中国实践66-73
- 5.1 地区差距66-69
- 5.2 行业垄断69-70
- 5.3 性别歧视70-73
- 注释73-74
- 第四章 公平的讨价还价理论研究74-92
- 第一节 契约论视角下的公平74-77
- 第二节 讨价还价理论77-80
- 第三节 公平均衡80-83
- 3.1 基本公平均衡模型80-81
- 3.2 Rabin公平均衡模型81-83
- 第四节 善意的信念83-85
- 第五节 互惠的演化稳定均衡85-87
- 第六节 讨价还价理论与中国实践87-91
- 6.1 户籍制度的不公87-88
- 6.2 中国工会缺位导致的不公88-91
- 注释91-92
- 第五章 公平分配的福利经济学研究92-120
- 第一节 公平的资源分配92-95
- 第二节 能力导向的公平95-98
- 2.1 核心能力95-96
- 2.2 核心能力的计算96-98
- 第三节 风险规避98-104
- 3.1 无知之幕后的差异原则98-99
- 3.2 罗尔斯与海萨尼之争论99-102
- 3.3 公平的偶然性102-104
- 第四节 功利主义对公平的分析104-112
- 4.1 功利主义的传统104-105
- 4.2 两种功利主义105-107
- 4.3 重建准则功利主义107-112
- 第五节 公平的社会价值112-115
- 第六节 公平分配与中国实践115-119
- 6.1 教育领域不公115-117
- 6.2 医疗领域的不公117-119
- 注释119-120
- 第六章 公平感的心理分析120-134
- 第一节 公平感、同情、利他和内疚120-124
- 第二节 公平感的实验经济学研究124-127
- 第三节 公平心理的理论分析127
- 第三节 公平心理的理论分析127-130
- 3.1 "规避不公平"127-128
- 3.2 互惠互利理论128-130
- 第四节 公平感的起源130-133
- 注释133-134
- 第七章 结论134-139
- 注释138-139
- 参考文献139-159
- 作者在博士期间发表论文159-160
- 后记160-161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曲夏夏;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生活质量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伏开丽;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年
2 陈琳;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对农村考生公平缺失原因及对策分析[D];湖北大学;2012年
3 李永玲;厦门市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及交通可达性分析[D];厦门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76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7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