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
【摘要】: 我国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长期以来,奉行的是经济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其特点是毁灭性地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大量引进发达地区面临淘汰的落后企业,而同时却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多年来,欠发达地区过度放牧、毁林、乱开乱采矿产资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层出不穷,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且治理效果日益式微。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难使欠发达地区的贫困落后状况得到根本性地改善,反而会抑制原有资源潜力的充分发挥,最终陷入“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进一步贫困”的“陷阱”难以自拔。所以,在欠发达地区的脱贫致富过程中如何转变落后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是与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意识状况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与发达地区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严重缺乏治理所需的资金和技术,企业力量较为薄弱,工艺设备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比发达地区难度更大;二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如果不合理开发,极易造成生态破坏;三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值较低,环保意识缺乏。这三个方面特殊性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就相应地表现为经济、技术和制度三个方面的障碍。欠发达地区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完善制度等对策措施,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方式,并通过宣传教育、发动公众参与等手段,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各个层面,使人们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和价值观。 为了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各障碍因素对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了19个指标构建模型对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障碍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对丽水市最近十年的循环经济发展障碍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循环经济 障碍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61.2;F2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一、绪论9-20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9-11
- 1.研究背景9-10
- 2.研究意义10-11
- (二) 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研究述评11-17
- 1.国外循环经济研究述评11-14
- 2.国内循环经济研究述评14-17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7-18
- 1.研究思路17-18
- 2.研究方法18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8-20
- 1.研究重点与难点18-19
- 2.研究可能的创新点19-20
- 二、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基础研究20-29
- (一) 基本概念20-24
- 1.欠发达地区20-21
- 2.循环经济21-23
- 3.障碍23-24
- (二)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24-26
- 1.生态经济学24
- 2.资源环境经济学24-25
- 3.可持续发展经济学25-26
- (三)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分析26-29
- 1.经济发展比较落后26
- 2.生态比较脆弱26-27
- 3.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值比较低27-29
- 三、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分析29-41
- (一)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障碍29-33
- 1.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29-31
- 2.产业集聚度不高31-32
- 3.再生资源产业发展不足32-33
- (二)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障碍33-37
- 1.生产技术比较落后33-34
- 2.技术研发动力不足34-36
- 3.循环经济技术转换和推广成本比较高36-37
- (三)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37-41
- 1.有效制度供给不足37-38
- 2.制度效率低38
- 3.非正式制度严重缺位38-39
- 4.原材料价格障碍39-41
- 四、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41-56
- (一)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措施41-48
- 1.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聚41-44
- 2.技术进步44-45
- 3.完善制度45-48
- (二) 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障碍评价48-56
- 1.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障碍评价指标体系49-51
- 2.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障碍评价模型的构建51-56
- 五、丽水市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实证研究56-67
- (一) 丽水市发展循环经济现状分析56-59
- 1.丽水市概况56-57
- 2.丽水市发展循环经济必要性和意义57-58
- 3.丽水市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58-59
- (二) 丽水市循环经济发展障碍评价59-64
- 1.数据的采集与标准化处理59-60
- 2.指标权重计算60-61
- 3.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61-64
- (三) 促进丽水市循环经济发展对策64-67
- 1.建立健全绿色科技支撑体系65
- 2.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制65-66
- 3.抓好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66
- 4.鼓励全民参与循环经济的实践66-67
- 参考文献67-70
- 附录70-7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5-76
- 致谢76-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燕燕;;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10期
2 石静;于淑娟;;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循环经济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19期
3 唐振龙;;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张教平,杨延哲,李世杰,杨文新;豫东平原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循环经济模式[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4期
5 叶昌红;;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6期
6 叶昌红;;探析欠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科技资讯;2007年01期
7 鲍宏礼;;欠发达地区农村循环经济的道路选择[J];生态经济;2008年06期
8 周一萍;;关于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以武汉城市圈中的黄冈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0年11期
9 郭映义;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以青海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5年07期
10 张荣山;赵连有;;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张家口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及建议[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会泉;关雪;包炜军;柳海涛;张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低碳排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刘艳华;;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3 李伟;苏向前;李连强;;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绿色鹤煤[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陈瑞宝;侯风英;;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研究与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刘晖;;钢铁工业运用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A];第二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季昆森;;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A];生态健康与循环经济——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5年
7 张扬;胡秀英;欧阳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形态问题研究——湖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A];三湘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湖南省首届《三湘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刘洪新;冯舫女;;加快构建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郝树华;;走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之路[A];矿山企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季昆森;;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 又好又快建设生态省[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吉亚;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N];常德日报;2005年
2 南方日报记者 杨健华 特约通讯员 黄小涧;欠发达地区的转型升级路线图[N];南方日报;2010年
3 记者 赵腊平;要把柴达木搞成循环经济实验区[N];中国矿业报;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柴达木,投资兴业的热土[N];青海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公培佳;循环经济求解“中国方程式”[N];人民政协报;2005年
6 胡健;走循环经济之路[N];人民日报;2007年
7 钟茂初;GDP至上: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大挑战[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8 李福德;加快发展循环经济[N];广西日报;2010年
9 中共贺州市委书记 彭晓春;欠发达地区后发崛起的战略选择[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湘君;青海欢迎循环经济型的大企业[N];青海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彭善枝;环保产业与可持续发展[D];武汉大学;2004年
4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周生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6 王文娟;企业绿色逆向物流决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王玉涛;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生态环境政策研究与案例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8 冯华;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现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孙育红;循环经济引论[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燕燕;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鹏;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刁沙沙;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石油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4 李慧;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 张永安;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6 黄炯炬;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角下福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张龙香;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丁淑杰;沙河市玻璃工业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9 杨银涛;甘肃省风电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马汝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976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69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