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杨献珍的“综合经济基础论”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7-08-20 09:10

  本文关键词:杨献珍的“综合经济基础论”及其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杨献珍 综合经济基础 经济制度


【摘要】: 杨献珍(1896.7~1992.8)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杨献珍以其顽强战斗的精神,撰写了大量的论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材料。特别是50~60年代,他作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三次哲学大讨论的主要当事人之一,直接参与了对一些重大哲学问题的探讨。本文突出对杨献珍“综合经济基础论”进行历史与逻辑上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现实意义。 1953年我国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理论界集中学习了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问题》和总路线,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于是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在关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问题的讨论中,针对有人提出的“单一经济基础论”、“无基础论”、“阶段论”以及“多种经济论”等观点,杨献珍以明晰经济基础的概念和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综合经济基础论”。他认为,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的多种生产关系的总和。过渡时期五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整个社会统一的经济基础。“综合经济基础论”的实质,是承认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客观现实。它代表着当时党内和理论界主张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积极稳妥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强烈愿望。 杨献珍对于过渡时期经济基础的积极探讨,充分体现出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和对复杂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他的“综合经济基础论”始终突出地体现出三大特点:一是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具有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二是遵循唯物辩证法全面性,提出了“平衡发展”的经济辩证法,具有勇讲真话的革命精神。三是坚持斗争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具有经世济民、以人为本的高尚情操。杨献珍的综合经济基础思想对于我国当代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新构建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和谐社会的建立亦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杨献珍 综合经济基础 经济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0
  • 1 “综合经济基础论”的历史与逻辑考察10-21
  • 1.1 前代哲学家对基础问题的探索10-11
  • 1.2 过渡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1-14
  • 1.3 经济基础之争14-21
  • 2 “综合经济基础论”的理论内涵和哲学透视21-30
  • 2.1 “综合经济基础论”的理论内涵21-22
  • 2.2 “综合经济基础论”的哲学透视22-30
  • 3 “综合经济基础论”的现代意义30-38
  • 3.1 “综合经济基础论”对邓小平理论的贡献30-32
  • 3.2 “综合经济基础论”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32-33
  • 3.3 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石33-35
  • 3.4 从“三个有利于”标准看“综合经济基础论”35-38
  • 结语38-39
  • 注释39-41
  • 致谢41-42
  • 参考文献42-45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敬民;杨献珍和他的“哲学罪案”[J];党史博览;2003年05期

2 张贤根,杨洪林;哲学的误读与思想的遮蔽——关于杨献珍哲学学案的思考[J];鄂州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王少明,王盈;从杨献珍“综合经济基础论”到“共同发展论”[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马雅伦;生产关系的形式多种多样比较好——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重要标志[J];甘肃理论学刊;2001年01期

5 任太增;邓小平混合经济思想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杨直,杨洪林;论杨献珍哲学思想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贡献[J];江汉论坛;2002年12期

7 袁文艺,黄安心;杨献珍“综合经济基础论”的哲学透视[J];计划与市场;2002年02期

8 齐绍洲,杨洪林;杨献珍经济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理论意义[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45期

9 杨洪林;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法论探讨[J];经济体制改革;1999年01期

10 杨洪林;重新评价“综合经济基础论”——杨献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贡献[J];理论月刊;2004年05期



本文编号:705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05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1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