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产业革命下的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的转变
本文关键词:科技产业革命下的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的转变
更多相关文章: 科技产业革命 技术经济范式 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范式
【摘要】:技术经济范式是因科技产业革命引起的技术创新对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结构和运行模式进行变革后所形成的经济格局。在技术经济范式形成及转型过程中,科技产业革命的决定性作用是通过"关键生产要素"的变迁实现的。最深刻的技术经济范式变革是传统的技术经济范式向信息技术范式的转变,这种转变是由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的。
【作者单位】: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科技产业革命 技术经济范式 信息技术革命 信息技术范式
【分类号】:F062.9
【正文快照】: 2 1世纪,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正处于以信息与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行为的关键要素。但目前理论界对科技产业革命的理解还停留在政策层面,从深层次挖掘科技产业革命与技术经济范式内在相关性的文献还比较少,本文试图通过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鄢显俊;从技术经济范式到信息技术范式——论科技—产业革命在技术经济范式形成及转型中的作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元雕;王一雅;黄邦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3 卢秀茹;庞宏杰;韩倩;郭春丽;;基于信息技术范式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4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武威利;关巍;;近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要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黄建军;;视觉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蔡辉明;;美国公共行政学思潮的范式变迁——路径、划分和逻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赵亮;;论社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异同[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胡丁慧;;库恩的“范式”概念及其在德育中的借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5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张志伟;;波普尔、库恩与传统科学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田闯;王紫琳;;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娄瑞雪;;试析科学合理性问题—以一种历史演变的角度[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杨韬;;对科学发展的重新认识——构建中国科学大范式的探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思坤;影响力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黄卫平;论库恩语言学转向的根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瑜;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献清;交往实践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郑媛媛;科技创新社会生成维度问题的思考[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爱云;论绿色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鄢显俊;信息资本与信息垄断——一种新视野里的资本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6期
2 鄢显俊;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化:缘起及经济特征[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慧群,王良元;略论信息技术革命与电信企业再造工程[J];江苏通信技术;1998年03期
2 彭斯达;信息技术革命与经济全球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陈虎;;信息技术革命下的证券市场发展[J];深交所;2008年04期
4 王可;信息技术革命回顾与展望──个人的见证与预期[J];电子展望与决策;2000年05期
5 ;信息技术革命对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影响及对策[J];市场观察;2000年04期
6 王鹏飞;美国信息产业发展现状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5年08期
7 张苏;;信息技术与中国消费社会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8 莫靖林;;“生产率悖论”对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9 李伯聪;;浅谈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国际政治的三个阶段[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03期
10 程磊,漆云兰;零售业如何迎接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机遇[J];江苏商论;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晋川;;信息技术革命与运筹学的发展机遇[A];中国运筹学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2000年
2 邱思宁;;从信息技术革命到企业管理变革[A];中南片2007年烟草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吴基传;;面向21世纪的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谭黎阳;李波;;新信息技术革命已波及到中国了吗?——中美新信息技术对产业结构及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的比较研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5 张立明;李晟宇;;信息化建设大势所趋——谈建筑业信息化应用[A];勘察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3年
6 许晶华;;信息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沙振江;;21世纪图书馆形象变异与重塑[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杨艳;张扬;;大国崛起的新要素:信息技术与信息力量[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亦兵;李纪欣;;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及核心的技术创新——向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进军[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4)[C];2009年
10 庄凤翔;;利用网络宣传阵地 做好反邪教工作[A];网络与反邪教——中国反邪教协会第十次报告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姚传富;我们能否抓住传感网发展新机遇?[N];人民邮电;2009年
2 释清仁;信息技术革命加速军事理论创新[N];中国国防报;2005年
3 姜云飞;做有责任有知识有技能有毅力的人[N];大连日报;2008年
4 张志坚;信息技术革命与金融电子化[N];联合日报;2006年
5 董清秀;感受信息技术革命的力量[N];农民日报;2002年
6 郭季;日官方强调信息技术革命[N];国际商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李莺;享受2003[N];中国消费者报;2003年
8 徐阳;我们不能错过信息技术革命[N];中国企业报;2000年
9 柴韬;信息技术革命正在颠覆审计传统形态[N];中国财经报;2007年
10 张蕴岭;“新经济”带来的机会和挑战[N];人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宏呈;基于突破性创新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杨艳;信息技术与社会转型:以东欧国家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敬恩;组织与环境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7年
4 许轶e,
本文编号:7152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15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