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内在结合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内在结合
【摘要】: 马克思毕生将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相结合,既重视经济学的研究,也重视哲学的研究,独创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而这两者的内在统一是他经济哲学思想的实质和特色。科学实践观被公认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标志,更主要的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一系列范畴的科学论述,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人类迄今为止还不能超越的经济哲学原则。同时,马克思还从分析商品开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剖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论。马克思对这些经济概念的科学论述,得益于他对经济学的研究,而其对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既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 本文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了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相结合的进程,逐步发掘唯物史观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伴随马克思的成长而呈现出来的。接着分析马克思对经济学的整个研究过程,说明哲学对经济学的建立起了指导作用,使经济学在方法论和内容上逐步走向科学。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出,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在方法上马克思创造性地将哲学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使得哲学走出了思辨的和玄学的魔障,使得经济学走出了非历史、无批判的实证的形而上学基础。经济学如果缺乏哲学思想的贯穿与提升,它将无法指导实践。哲学如果缺乏经济学的基础,它将丧失发展的空间。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学和哲学研究同样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经济学 哲学 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导言8-9
- 二、经济学的研究是马克思通向唯物史观的基础9-16
- (一) 物质利益问题是推动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9-10
- (二) 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哲学批判的突破口10-16
- 1、对市民社会的法哲学批判与分析11-13
- 2、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13-16
- 三、对经济学的深入研究,使唯物史观逐渐成熟16-30
- (一) 唯物史观基本概念的制定16-25
- 1、科学实践观的确立16-18
- 2、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18-20
- 3、分工:一种经济学的批判话语20-22
-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2-25
- (二) 社会历史规律的揭示25-30
-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5-26
- 2、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26-27
- 3、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7-30
- 四、马克思对经济学的研究是哲学的30-43
- (一) 由唯物史观确立的经济学研究对象30-32
- (二) 由唯物史观出发找到经济学研究的正确途径32-34
- (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制定了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34-41
-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34-36
- 2、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36-38
- 3、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方法38-40
- 4、矛盾分析的方法40-41
- (四) 科学形态的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41-43
- 五、结论:马克思经济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相结合的启示43-46
- 参考文献46-47
- 后记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乐强;;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构型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初步建构——经济哲学语境中的《伦敦笔记》研究[J];现代哲学;2011年04期
2 陈欣欣;;后金融危机时期女性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和经济政策的重新审视——第20届国际女性经济学年会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04期
3 李红旭;;关于药品不良反应经济学研究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1年23期
4 ;后记[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1年02期
5 李冬艳;;再议中国经济学教育的本土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6 陈宇宙;;财富异化及其扬弃:马克思经济哲学的人学向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7期
7 孔强;;为什么会有经济哲学[J];企业家天地;2004年12期
8 常幸;;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人权观简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9 陈丽丽;;马克思与黑格尔对历史理解的差异[J];中国证券期货;2011年06期
10 黄铁苗;;论建立以节约为核心范畴的当代经济学[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卫国;;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彭菁霜;;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瑾;;论全球化——马克思、斯密和李斯特三种理论比较[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及其当代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胡春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6 冯青淑;;社会主义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7 田启波;王红;;如何看待马克思社会批判范式的当代价值——基于对以人为本制度维度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8 丁任重;孟庆红;李刚;;资本、增长与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9 任天飞;肖彦花;;《资本论》中的服务消费理论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汪济生;;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汉明 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副教授;美国经济学研究的奥秘[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2 孙向军;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思想[N];学习时报;2009年
3 李义平;与时俱进的中国经济学研究[N];人民日报;2009年
4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曾康霖;经济学研究须努力寻求突破[N];人民日报;2009年
5 徐庆超编译;伯南克:改革和经济学研究将缓和危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哲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g
本文编号:7157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1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