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00:14
本文关键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经济增长 互动性 偏离性
【摘要】: 虚拟资本从萌芽时代开始,就表现出在形式和品种方面极强的创新能力,伴随着规模迅速膨胀,虚拟经济正成为一种新的独立于实体经济的经济活动模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随着经济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以资本证券化和以金融衍生工具为标志的金融创新不断发展,金融的日益深化进一步推动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目前其总体规模已经超过实体经济并在进一步发展。虚拟经济的发展像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在世界各地也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就是虚拟经济对亚洲国家实体经济冲击的典型事例。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虚拟经济,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利用,抑弊兴利。本文从虚拟经济的动态发展过程出发分析其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为两种经济体发展提供合理框架,从而为促进虚拟经济在我国健康稳定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本文首先借鉴了国内部分学者对虚拟经济概念的界定,进而对全球和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量化对比。其次,本文以较大篇幅着重分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其一是发展的互动性,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的运动周期在总体上决定着虚拟经济的运动周期,适度的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为深入论证此结论,本文运用EG两步协整法、格兰杰因果检验对虚拟经济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准确测定出虚拟经济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程度;其二是研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关系。本文针对虚拟经济通常对实体经济易产生较强的冲击,从金融相关率、马歇尔K值系数、动态发展指标以及虚拟资本定价偏离的理性泡沫模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偏离性。根据实证结果,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分析这种偏离对我国目前的宏观调控主要是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提出的挑战,进而为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经济增长 互动性 偏离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19
【目录】:
- 独创声明3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3-4
- 摘要4-5
- Abstract5-9
- 0 引言9-15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12-13
- 0.4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13-15
- 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概述15-21
- 1.1 虚拟资本论15-16
- 1.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界定16-21
- 1.2.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概述16-17
- 1.2.2 虚拟经济的特征17-19
- 1.2.3 全球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概况19-21
- 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内在关系21-33
- 2.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互动性21-22
- 2.1.1 虚拟经济的实体经济基础21
- 2.1.2 虚拟经济的反作用性21-22
- 2.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性关系22-33
- 2.2.1 金融相关率(FIR)23-26
- 2.2.2 马歇尔K 值系数26-27
- 2.2.3 虚拟经济发展的动态偏离27-29
- 2.2.4 虚拟资本定价偏离——理性预期泡沫模型29-33
- 3 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互动性实证分析33-47
- 3.1 我国虚拟经济发展概况33-36
- 3.2 虚拟经济与经济增长协整关系的实证研究36-43
- 3.2.1 变量与数据的选择36-37
- 3.2.2 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37-38
- 3.2.3 EG 两步法协整分析——虚拟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8-43
- 3.3 虚拟经济与经济增长因果关系的格兰杰检验43-47
- 3.3.1 方法介绍43-45
- 3.3.2 实证检验结果45-47
- 4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性的影响研究——对我国传统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冲击47-57
- 4.1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与变迁47-48
- 4.2 虚拟经济发展对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影响48-55
- 4.2.1 各层次货币的界定与计量复杂化50-51
- 4.2.2 货币乘数的预见力下降51-53
- 4.2.3 货币流通速度减缓53-55
- 4.3 虚拟经济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55-57
- 5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2
- 附表62-64
- 致谢6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兰日旭;张永强;;历次经济危机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的量化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区楚东;房地产业虚拟部分与实体部分的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15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15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