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7-09-01 11:1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 资本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内容之一。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是建立在对事实和理论、资本与哲学的多重纬度的批判基础之上的,具有经济学批判和哲学批判双重品格。马克思几乎用了他的毕生精力来研究资本的生产、流通和资本生产的总过程。 首先,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是基于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是科学实证基础上的批判。他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遇到了需要对物质利益的问题发表意见的难题。这些物质利益问题都需要马克思在理论上给予回答,这是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最初动因。由此,马克思开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著述。 其次,马克思资本理论是建立在对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等经济学派批判基础之上。同时也是批判方法的突破,从“对象性活动”中认识资本,1843年后马克思在研究基础上写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大量著作,提出了“人的异化”与“历史之谜的经济解答”的思想,为资本的研究打下了初步的哲学思想,《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观,正是在这一伟大的发现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劳动、分工、协作,手工工场到机器大生产,逐步呈现出资本的内在实情。《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完善。 第三,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实际上也是资本建构的理论,批判与建构是对立统一的。因此,马克思在资本批判的基础上揭示资本的本质、资本的运动和资本的内在矛盾。由于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的资本研究的对象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研究了资本的逻辑起点:商品,提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指出了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解决;为了进一步分析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实质,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在研究资本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一般、资本特殊、资本的积累以及各种资本形态的运动等方面的理论,进一步指出了资本的内部的矛盾和资本的历史作用。 第四,随着历史的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时期,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的理论和方法,对当时的帝国主义时期的资本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指出帝国主义是垄断的、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后阶段。列宁详细地指出了帝国主的五个经济特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中列宁运用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行了详细的考察,特别是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社会资本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了社会资本的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在列宁的著作中还指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资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要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的关系,要注意目的和手段,要注意资本的定位等。现代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劳动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工人持股,工人管理工厂等新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广泛建立,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过渡点。在世界范围内,逐步产生了消费社会和国际垄断资本。在当代的资本主义,资本还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调节是有限的。资本的社会化发展,特别是股份制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度点。 第五,资本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运用马克思对资本批判的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进行深刻的分析。马克思在《歌德纲领批判》一文中提出在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有一个过渡期,在这一过渡期主要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条件。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资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能是利用资本,利用即也意味着限制,要把利用和限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理论界有“社会主义资本,公有资本”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在逻辑上是不能自洽的,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等同起来,他们是两个不同性质的概念,我们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只能利用资本和限制资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键词】:马克思 资本 批判 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A811;F091.9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导论10-27
- 第一章 资本范畴的历史与逻辑演变27-71
- 一、西方经济学的资本逻辑27-40
- 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前期成果40-63
- 三、马克思资本理论的形成63-71
- 第二章 马克思资本批判的主要思想71-114
- 一、马克思资本研究的对象71-74
- 二、马克思关于资本本质的认识74-79
- 三、商品:马克思资本理论的认识起点79-83
- 四、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与解决83-87
- 五、资本的构成: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87-89
- 六、马克思资本理论分析的层次性89-100
- 七、资本积累及其矛盾100-104
- 八、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伟大发现104-106
- 九、资本的形态运动106-114
- 第三章 列宁对资本的新认识与现代资本的新发展114-152
- 一、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114-125
- 二、列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理论125-128
- 三、列宁的“用资本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128-131
- 四、现代资本新发展131-138
- 五、资本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新认识138-140
- 六、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40-146
- 七、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金融危机146-152
- 第四章 资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152-184
- 一、马克思经典理论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与思考152-154
-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资本的认识154-163
- 三、“社会主义资本”批判163-172
-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存在的客观必然性172-177
- 五、利用资本限制资本177-184
- 参考文献184-189
- 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189-190
- 后记190-19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丛丛;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D];齐齐哈尔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71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7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