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人学视域中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18:06

  本文关键词:人学视域中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生产力 生产力理论 人学视域


【摘要】: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及理论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教科书中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定义不但自身存在无法圆融的困难,同时也不符合原著中马克思对生产力的论述。本文认为,所谓生产力,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以自然条件为首要基础,在通过社会生产实践解决自身与自然矛盾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的和以物质为载体的精神的总和,它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成果。生产力由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两方面构成。实体性要素主要是指劳动资料,非实体性要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组织、管理等等。实体性要素和非实体性要素二者的结合,构成现实的生产力。人(劳动者)不是生产力的构成因素,而是生产力的创造者。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以“现实的人”为理论基点,包括生产力概念论、生产力发展论和生产力目的论三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不仅从现实社会关系及作为人存在和发展之基础的社会实践出发科学地理解人,从而一改哲学史上对人的精神性的、生物的、抽象的等非科学理解,并且阐明了人在生产力产生、存在和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高贵价值,深刻剖析了生产力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更指明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扬弃人自身发展中的异化,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可以说,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人学视域中的生产力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人学。 生产力因人而产生,又因人而存在、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归宿,这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根本精神。这一精神,对于我们当前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为这一伟大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这一伟大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原则,同时又提供了一个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理论标准。
【关键词】:马克思 生产力 生产力理论 人学视域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014.1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1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思想渊源12-21
  • 1.1 英法古典经济学派对生产力的论述及其得失12-16
  • 1.1.1 魁奈提出"土地生产能力"意义上的生产力概念12-13
  • 1.1.2 亚当·斯密“生产效率”意义上的生产力概念13-14
  • 1.1.3 李嘉图在生产力概念理解上的倒退14-16
  • 1.2 德国国家经济学派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16-20
  • 1.2.1 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主要观点16-18
  • 1.2.2 马克思对李斯特生产力理论的批判18-20
  • 小结20-21
  • 2 现实的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理论基点21-29
  • 2.1 哲学史上对人的抽象理解21-24
  • 2.2 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观点及对"抽象的人"的批判24-27
  • 小结27-29
  • 3 生产力是人本质的对象化——生产力概念论29-41
  • 3.1 生产力产生的根本基础——物质生产活动29-31
  • 3.2 对教科书中生产力概念的批判31-33
  • 3.3 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33-40
  • 3.3.1 马克思对生产力的主要论述34-36
  • 3.3.2 生产力概念的新概括及其特性36-39
  • 3.3.3 人对生产力的决定意义39-40
  • 小结40-41
  • 4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论41-49
  • 4.1 人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41-44
  • 4.1.1 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41
  • 4.1.2 人的需要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41-42
  • 4.1.3 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42-44
  • 4.2 符合人类本性是生产力发展应遵循的原则44-46
  • 4.3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判断人发展阶段的标尺46-47
  • 4.4 生产力发展的实质47-48
  • 小结48-49
  • 5 人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旨归——生产力目的论49-56
  • 5.1 人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的辩证关系49-51
  • 5.2 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和归宿51-55
  • 5.2.1 生产力发展与自由时间51-52
  • 5.2.2 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解放52-54
  • 5.2.3 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54-55
  • 小结55-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59
  • 后记59-60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厚义;;试论培训也是生产力[J];石油教育;2006年05期

2 成斌;;论生产力发展中的社会心理因素[J];生产力研究;2008年20期

3 马元斌;;论生产力低代价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4期

4 郑邦才;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J];社会科学;1982年02期

5 王能昌;;试论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6 陈华孝;;生产力标准是价值标准与真理标准的辩证统一[J];理论建设;1989年02期

7 龙飞;戴昌钧;原道谋;;论生产力的生产率测评制度缺陷与改进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6年09期

8 娜仁其木格;;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9 陈尚伟;;论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差异与实现统一之道[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10 赵洪亮;;对生产力标准的辩证理解——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漆建虹;;试论合理化建议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2 李京文;;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闭幕词[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3 ;提交中国生产力学会的第十四届年会论文目录[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专辑[C];2007年

4 陈伟;;科恩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分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2008—2009年学会活动[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6 李泊溪;;生产力发展的若干思考[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7 ;中国生产力学会大事纪(续)(2008——2009)[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五届年会专辑[C];2009年

8 ;“21世纪初中国生产力发展南向互利合作战略——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生产力发展研究”课题专家评审意见[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9 ;提交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的论文题目[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届年会专辑[C];1998年

10 ;中国生产力学会第13届年会暨中国生产力发展国际论坛会议总结[A];中国生产力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专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铁民 席晓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是生产力[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杨慎;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N];中华建筑报;2009年

3 建立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共财政体系研究报告课题组;公共财政 发挥调控功能促生产力发展[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4 沈阳市常务副市长 赵长义;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沈阳持续快速发展[N];经济日报;2006年

5 王涌翔 市政府副市长;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N];朝阳日报;2010年

6 张国平(洪洞县委副书记);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自觉代表生产力发展需求上[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7 本报评论员;先进文化建设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直接的拉动作用[N];大理日报(汉);2005年

8 ;民主管理是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需要[N];青海日报;2009年

9 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秦光荣;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N];中国环境报;2011年

10 记者 田军;以信息化带动生产力发展[N];人民邮电;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亮;中国生产力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杨易成;中国医药产业研发生产力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陈伟;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批判[D];复旦大学;2007年

4 曹大勇;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5 张雄;历史转折论[D];复旦大学;1993年

6 陈艾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柳国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兰玲;我国农地两权关系演变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陈宝;资本·现代性·人[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亚军;人学视域中的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2 张朋光;人文生产力刍论[D];西南大学;2010年

3 张改萍;智能化生产力对人的自由发展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张婧;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0年

5 陈琳;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哲学意蕴[D];辽宁大学;2011年

6 汤洪俊;思想政治教育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价值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成达;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伦理向度[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莉莉;论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周锦年;党的五条总路线对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6年

10 张贞红;浅析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735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7735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3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