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分工和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19 10:48

  本文关键词:分工和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经济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分工 产业组织 企业内分工 企业间网络分工 市场分工


【摘要】: 分工是组织的基础,也是组织变动的原因,分工发展本身意味着组织的演进与变迁。企业组织是产业组织分析的切入点,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企业之间产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分工与专业化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才是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历史逻辑和理论依据。“分工—整合—分工”的反馈机制是理解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关键所在。 第一章回顾了西方产业组织相关理论和中国产业组织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现阶段中国产业组织研究的若干视角。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产业组织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第二章通过对不同学者分工思想的介绍,对分工理论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并对已有分工理论进行了评述;第三章探讨了分工和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本文的分析视角和研究框架。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在组织演进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阐明了产业组织优化的含义和历史逻辑——分工与专业化经济,并提出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应遵循的“分工——整合——分工”的反馈机制;接下来的三章则是本文研究框架的展开,具体从企业内分工、企业间网络分工、市场分工三方面来阐述分工和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中,,第四章从企业组织这个产业组织分析的开端入手,说明了企业的本质并不是“一组契约关系的联结”,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企业内分工与企业组织变迁之间的关系。同时对企业流程再造的分析表明,其本质并不是对分工原则的否定,而只是分工形式的改变;第五章分析了企业间网络这种新型的产业组织形式,指出其实质在于企业间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深化。同时,对分工与模块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模块化在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创新效率与节约交易费用的功能分工形式;第六章探讨了市场分工以及专业化生产优势,通过专业化经济与规模经济的甄别,指出专业化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才是产业组织优化的真正依据。历史的、理论的分析都提供了相应的证据。同时,该章对产业融合的分析表明,产业融合从广义上讲是一种使分工更趋合理的“整合分工”,而并不是对分工与专业化的否定;第七章从分工视角提出以下优化我国产业组织的对策:一是大型企业组织内部的模块化基因重组;二是构建企业之间的网络生产模式;三是促进分工发展、提升市场效率。
【关键词】:分工 产业组织 企业内分工 企业间网络分工 市场分工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014.2;F062.9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导言10-18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10-12
  • 二、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12-15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5-16
  •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16-18
  • 第一章 产业组织理论回顾与研究现状18-38
  • 第一节 西方产业组理论的演进与新发展18-26
  •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18-19
  • 二、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简要回顾19-23
  • 三、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新发展23-26
  • 第二节 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26-32
  • 一、中国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发展历程26-29
  • 二、现阶段中国产业组织研究的若干视角29-32
  • 第三节 对国内外产业组织研究现状的评述32-35
  • 小结35-38
  • 第二章 分工理论述评38-51
  • 第一节 分工理论回顾38-40
  • 一、亚当·斯密:确立了分工在经济学中的首要地位38
  • 二、马克思:对分工与协作的研究38-39
  • 三、马歇尔:对分工与工业组织的探讨39-40
  • 四、分工理论的淡出40
  • 第二节 分工理论的回归40-46
  • 一、杨格:对分工与递增报酬的阐述40-41
  • 二、斯蒂格勒:对"市场容量决定分工"的解释41-42
  • 三、贝克尔、墨菲:对分工、知识与协调成本的强调42
  • 四、杨小凯:对分工与经济组织的研究42-46
  • 第三节 对已有分工理论的评述46-49
  • 小结49-51
  • 第三章 分工和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关系51-69
  • 第一节 分工概念的再界定及其在组织演进中的作用51-53
  • 一、分工概念的再界定51-52
  • 二、分工在组织演进中的作用52-53
  • 第二节 产业组织优化的含义与评价标准53-54
  • 一、产业组织优化的含义53
  • 二、产业组织优化的评价标准53-54
  • 第三节 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历史逻辑——分工与专业化54-59
  • 一、分工与"原子式"自由竞争的产业组织形式55-56
  • 二、分工与寡头垄断的产业组织形式56-57
  • 三、分工与现代产业组织形式57-59
  • 第四节 分工的限制性因素与整合模式59-67
  • 一、分工的限制性因素59-63
  • 二、分工的整合模式63-67
  • 小结67-69
  • 第四章 企业内分工与企业组织69-102
  • 第一节 企业契约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缺陷分析69-80
  • 一、企业契约理论的主要观点69-76
  • 二、企业契约理论的主要缺陷76-80
  • 第二节 企业的组织性质与企业内分工80-84
  • 一、组织的含义80-83
  • 二、企业的组织性质与企业内分工83-84
  • 第三节 企业内分工与企业组织变迁84-94
  • 一、从包买商制度到工厂制度——企业内分工的出现和初步发展84-88
  • 二、福特制的形成与发展——企业内劳动分工的深化与管理职能分工的发展88-92
  • 三、企业内分工与当前企业组织形式变化趋势92-94
  • 第四节 企业内分工的整合——对流程再造的认识94-99
  • 一、流程再造的含义94-95
  • 二、流程再造的经济学分析95-97
  • 三、流程再造不是对分工原则的否定97-99
  • 小结99-102
  • 第五章 企业间网络分工与产业组织102-129
  • 第一节 企业间网络——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102-107
  • 一、企业间网络的含义102-104
  • 二、企业间网络形成的经济原因104-106
  • 三、企业间网络的组织特征106-107
  • 第二节 企业间网络的运行机制和主要形式107-113
  • 一、企业间网络的运行机制107-108
  • 二、企业间网络的主要形式108-113
  • 第三节 企业间网络分工的效率分析和稳定性分析113-119
  • 一、企业间网络分工的效率分析113-115
  • 二、企业间网络分工的稳定性分析115-119
  • 第四节 网络化大规模定制——一种企业间网络的集成形式119-127
  • 一、"精益生产"119-121
  • 二、网络化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的特点121-123
  • 三、网络化大规模定制是一种企业间网络的集成形式123
  • 四、分工与模块化的关系——模块化是一种功能分工形式123-127
  • 小结127-129
  • 第六章 市场分工、专业化与产业融合129-149
  • 第一节 市场分工的含义及优势129-133
  • 一、市场分工的含义129
  • 二、市场分工的优势129-130
  • 三、专业化经济对规模经济的甄别130-133
  • 第二节 多元化回归专业化133-143
  • 一、多元化向专业化回归的历史趋势分析133-136
  • 二、多元化向专业化回归的理论分析136-143
  • 第三节 分工与产业融合143-147
  • 一、产业融合的含义143-145
  • 二、产业融合不是对分工原则的否定145-147
  • 小结147-149
  • 第七章 基于分工视角的产业组织优化对策149-164
  • 第一节 大型企业组织内部的模块化基因重组149-152
  • 一、模块化的主要内容150-151
  • 二、模块化基因重组的意义151-152
  • 三、模块化的条件与方法152
  • 第二节 构建企业之间的网络生产模式152-157
  • 一、网络生产方式类型153
  • 二、构建网络生产模式的意义153-154
  • 三、构建网络生产模式的方法154-157
  • 第三节 促进分工发展提升市场效率157-162
  • 一、提升交易效率、促进分工发展157-160
  • 二、降低协调成本、促进分工发展160
  • 三、扩展市场容量、促进分工发展160-162
  • 小结162-164
  • 参考文献164-175
  • 后记175-17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韶立;肖建勇;;论产业融合的误区与演化过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陈向华;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毛隽;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陶爱萍;网络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7 张丹宁;沈阳汽车产业网络AARS范式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8 胡国平;产业链稳定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9 孟繁颖;基于知识协调的企业成长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白宏;现代商业模式的本质属性与结构特征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权;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杨涵;四川丘陵县域产业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曹晋彰;演艺产业链的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蔡改;基于治理的公共项目质量保证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杨波;国际分工视角下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812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8812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9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