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新经济论文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7:04

  本文关键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来自能源领域。由于中国能源问题的复杂性以及统计核算水平限制,能源定量研究不能全面而深入地反映和分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能源统计质量有待提升,其主要原因是统计能力不足;其二,普遍使用传统的经济核算体系和指标体系来评估发展问题,这难免使评估结果与实际之间存在差距;其三,宏观核算滞后,致使统计指标范围狭窄,分解水平不足,能源指标和相对应的经济、环境指标不能协调一致;其四,能源核算的薄弱不仅致使高深的数量分析技术犹如空中楼阁,而且不利于符合问题性质的数量模型的开发和应用。 有必要在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目标之下,提出适度扩展的指标体系,并按照这个指标体系的要求来核实现有统计体系的能力,在这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专题核算方案。这个方案包括核算方法以及统计组织方法,既考虑了现实的能力,又适度超前,为目前的核算统计体系的改善提供方向。这个方案应该尽量不和各种统计门类的目标有明显冲突,扰乱其正常运行,同时在促进其协调性方面有所作为,从而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各方面协调并进的内涵思想。 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核算统计体系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其拓宽了核算统计的范围,并且加强了分类核算统计之间的衔接、协调和一致性。能源核算则更强调统计范围为评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问题所应该进行的扩展,以及各种统计门类在能源问题上如何进行衔接。在核算内容上既要核算能源从资源到排放的全过程,又要核算这个过程相关的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更重要的是透过核算技术揭示在能源这个交接点上环境、经济和社会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故事。在核算程序上可以充分利用能源平衡、供应使用关系、投入产出关系、流量存量关系,模仿能量、经济和生态的固有规律,展现各种变量的关联。 通过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核算要求、国际统计标准、先进国家能源统计核算经验、国内统计体系的能力等的考察,本文在统计指标、统计标准、统计方法制度、统计基础工作等方面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SDCEA)展开必要的论证,力争使核算设计方案既能实现新旧内容的衔接配套,又有创新和突破,既有可操作性,又有适当的前瞻性。在论证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包括了六个部分(一个基础、四个层次的综合和一套数量分析)组成的核算体系。 一个基础是网络化的统计生产方式以及统计单位数据项的统计调查和整理,围绕能源数据项,兼论能源之外的经济、环境、社会方面的数据项。4个层次的综合包括: 1.应用能源综合平衡表综合能源的供应和消费数据;2.以国民经济核算(SNA)内部卫星核算为综合框架,组织能源的经济数据,同时展现能源与经济其余部分的联系;3.以能源主题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SEEA-E)为综合框架,组织由能源利用引起的经济和环境联系的数据。4.3E(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经济economy)综合框架。一套数量分析是指以四个层次的综合核算所提供的指标数据及其内在联系作为基础,开展数学模型的构建及各种创意的数理分析。这些数量分析方法的论述最初是和四个综合的阐释结合进行的,后来通过中国实际的数据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这些分析没有覆盖方法的全部,但是具有数据基础的,并具代表性的。这六个部分又以四个综合为主干,这个主干桥接了其余两部分,规范和组织了基础数据项的统计调查和整理,提供了能源、经济和环境综合数量分析的框架。 这个核算方案提供了一个统计协调框架,从而能够组织分散的能源统计和核算数据。不仅为能源基础数据项的统计调查和整理提供标准,也为能源统计与经济统计、环境统计的协调提供建议;不仅提供能源供应和消费信息,也提供能源利用与经济其他部分关联的信息,还提供能源利用引起的经济与环境交互影响的信息;不仅反映一国之内的宏观信息,而且具有规范的微观基础;不仅指导符合能源问题性质的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能源指标数据的生产,还能据其构建数理分析的复杂模型。 在实证核算分析部分,本文利用中国、长三角地区及上海的具体数据核算能源综合平衡表、能源强度的结构分解、能源制约系数及其结构分解、SEEA-E以及综合评价,对应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SDCEA)方案中的四个层次的综合,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能源专题的各种统计数量特征,结合所利用的核算方法给出分析结论和政策含义。 其一,利用能源综合平衡表,对长三角能源使用过程的不同能源流阶段进行分解,提取能源流各阶段的能源消费总量、比较、结构、动态和强度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反映地区能源的结构特征、地区差异及其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揭示长三角特有的能源与资源、经济间的联系。 其二,在能源强度Log Mean Divisia分解法的基础上,建立修正的结构分解方法;针对中国1991-2007年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产出数据,应用修正方法对该时期内的影响单位GDP能耗指标变化的五个因素效应(结构效应、部门强度效应、加工转换效应、输配效应以及终端比重效应)进行分解和分析;在分解结果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其三,提出能源制约系数的量化指标;在投入产出分析框架下,编制1997?2002?2007年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递延表;根据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产业能源制约系数、能源价格、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比重;根据LMDI分解模型分析全部生产能源制约程度变化的三个影响因素(能源价格、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的贡献,发现能源价格是影响全部生产能源制约程度的最重要的原因;根据计算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含义。 其四,利用SEEA-E的流量核算方法和分析框架,对上海市2007年能源利用和排放进行核算和分析;建立能源产品实物供给表、能源产品实物使用表、能源利用CO2排放(供给)表和3E对应表,分析各种能源资源消耗和各种污染源,确定其相对重要性;将六类行业经济产出、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相对重要性并列比较;最后,根据分析提出节能减排的建议。 其五,在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维度和多层面的长三角能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评估各要素或次要素评价项的可持续程度,应用多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权重,从而达成对长三角两省一市的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政策含义。 本文的贡献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统计核算方面:本文提出了网络化统计生产方式这个名词,这可能是未来世界统计数据生产的主流方式。本文提出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SDCEA)方案。这个方案能够作为统计协调框架,组织分散的能源统计和核算数据;作为分析框架,可以对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问题进行核算分析,还能据其构建数理分析的复杂模型。另外,从统计基础约定、分类统计标准和综合核算协议三方面内容来归纳国际推荐统计标准;按照可持续发展能源问题的评估以及国际标准和先进经验的参照,评价中国统计核算的现状和问题。 2、能源核算分析方面:以省份能源综合平衡表推算的跨地区能源综合平衡表之为基础,围绕能源流进行结构、比较、强度和发展等统计指标分析;基于能源综合平衡表的平衡结构,建立修正的Log Mean Divisia结构分解方法,分解GDP能耗的影响效应,发展了能源强度的指数方法;编制1997?2002?2007年中国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递延表,并据以计算并分析GDP产业结构比重、能源强度、能源消费价格以及能源制约系数,构建能源制约系数结构分解模型并于以计算和分析;利用SEEA方法编制SEEA-E账户,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和强度分析。 3、指标体系方面:本文对如何利用指标和指标体系来评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问题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揭示了指标体系评估该问题的内在机理。本文提出了一个扩展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提供一种理想版本的全面覆盖的指标体系方案,可以为基本统计单位数据项的选择以及各种形式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体系,提供数据项或指标的备择清单。在对指标体系展开研究评述时,由于国际上相关研究庞杂,主要跟踪国家层次指标和指标体系,以掌握其测度范围为主要目的,分三种模式进行探讨;国内的研究则着眼于其对于官方统计的必要和可行,以及其对能源复杂问题的解剖,所以比较细致地从政策和学科发展两个方向进行分类评述。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能源核算 网络化 结构分解模型 投入产出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22.33;F206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各章图形索引13-14
  • 各章表格索引14-16
  • 第一章 绪论16-27
  • 1.1 研究背景16-17
  • 1.1.1 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实践16
  • 1.1.2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挑战16-17
  • 1.2 问题的提出17-20
  • 1.2.1 复杂的能源问题17-19
  • 1.2.2 能源定量研究的不足19-20
  • 1.3 研究思路20-22
  • 1.3.1 核算概念辨析20-21
  • 1.3.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SDCEA)21-22
  • 1.3.3 方案设计简析22
  • 1.4 研究内容22-24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4-25
  • 1.6 可能的创新25-27
  • 第二章 研究述评27-51
  • 2.1 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指标和指标体系27-38
  • 2.1.1 国际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指标和指标体系27-31
  • 2.1.2 国内节能减排指标和指标体系31-36
  • 2.1.3 国内外研究评述36-38
  • 2.2 能源统计和国民核算发展38-51
  • 2.2.1 国际能源统计和国民核算发展38-42
  • 2.2.2 中国能源统计和国民核算发展42-46
  • 2.2.3 国内外能源核算分析的发展46-49
  • 2.2.4 国内外能源统计和国民核算发展述评49-51
  • 第三章 能源问题的评估和统计51-71
  • 3.1 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体系的概念框架51-57
  • 3.1.1 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框架51-53
  • 3.1.2 可持续发展能源问题的评估53-57
  • 3.2 普遍关注的能源指标57-61
  • 3.2.1 经济层面57-58
  • 3.2.2 社会层面58
  • 3.2.3 环境层面58-59
  • 3.2.4 科技制度层面59-60
  • 3.2.5 能源指标总结60-61
  • 3.3 扩展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体系61-65
  • 3.3.1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体系的缺陷61-62
  • 3.3.2 扩展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体系62-65
  • 3.3.3 扩展的可持续发展能源指标体系的说明65
  • 3.4 指标和核算统计的衔接65-71
  • 3.4.1 指标类型划分65-66
  • 3.4.2 核算统计门类归属66-67
  • 3.4.3 指标和统计的关系探讨67-69
  • 3.4.4 需要什么样的核算统计69-71
  • 第四章 统计核算现状的考察71-96
  • 4.1 国际标准约定71-87
  • 4.1.1 统计基础约定71-72
  • 4.1.2 分类统计标准72-75
  • 4.1.3 综合核算协议75-85
  • 4.1.4 国际标准总结85-87
  • 4.2 发达国家能源核算的先进经验87-91
  • 4.2.1 核算方法87-89
  • 4.2.2 统计组织办法89-91
  • 4.3 中国核算统计的现状与问题91-96
  • 4.3.1 核算统计内容91-92
  • 4.3.2 核算统计标准92-93
  • 4.3.3 统计质量93
  • 4.3.4 统计调查体系93-94
  • 4.3.5 组织管理94-96
  • 第五章 SDCEA 核算统计方案96-127
  • 5.1 SDCEA 框架的提出96-102
  • 5.1.1 总体思路96-97
  • 5.1.2 国民大核算的终极理想97-98
  • 5.1.3 SDCEA 框架内容98-102
  • 5.2 统计基础102-105
  • 5.2.1 网络化统计生产方式102-104
  • 5.2.2 SDCEA 数据项目、调查和汇编策略104-105
  • 5.3 能源综合平衡表105-107
  • 5.3.1 编表改进方向105
  • 5.3.2 分析潜力105-107
  • 5.4 能源内部卫星账户SNA-E107-116
  • 5.4.1 范围、概念和分类108-110
  • 5.4.2 核算内容110-114
  • 5.4.3 能源卫星核算作为分析框架114-116
  • 5.5 能源外部卫星账户SEEA-E116-121
  • 5.5.1 概述116-117
  • 5.5.2 流量账户117-118
  • 5.5.3 存量账户118-121
  • 5.6 3E 综合核算121-127
  • 5.6.1 能源账户和其他环境账户的结合121-122
  • 5.6.2 突出能源的复合国民核算矩阵EAMEA-E122-124
  • 5.6.3 3E 模型124-127
  • 第六章 能源核算实证分析127-176
  • 6.1 能源综合平衡表的实证分析127-137
  • 6.1.1 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127-128
  • 6.1.2 可供本地区消费的能源量128-129
  • 6.1.3 能源加工转换消费129-131
  • 6.1.4 输配损失131-132
  • 6.1.5 终端能源消费132-133
  • 6.1.6 终端能源消费强度133-135
  • 6.1.7 结论和政策含义135-137
  • 6.2 SNA-E 应用于结构分解分析137-147
  • 6.2.1 研究思路137
  • 6.2.2 单位GDP 能耗变化的影响因素分解方法137-141
  • 6.2.3 中国单位GDP 能耗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141-145
  • 6.2.4 结论与政策含义145-147
  • 6.3 SNA-E 应用于投入产出分析147-159
  • 6.3.1 研究思路147-148
  • 6.3.2 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递延表148-149
  • 6.3.3 混合型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和计算149-153
  • 6.3.4 全部生产能源制约系数的因素分析153-156
  • 6.3.5 结论和政策含义156-159
  • 6.4 SEEA-E 流量核算实证分析159-167
  • 6.4.1 分析方法和数据来源159-160
  • 6.4.2 上海市2007 年SEEA-E 流量账户160-163
  • 6.4.3 基于上述账户的分析163-165
  • 6.4.4 结论和政策含义165-167
  • 6.5 SDCEA 应用于综合评价167-176
  • 6.5.1 研究思路167-168
  • 6.5.2 技术和步骤168-170
  • 6.5.3 2007 年长三角能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结果170-174
  • 6.5.4 结果解释和政策含义174-176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176-179
  • 7.1 研究结论176-178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178-179
  • 参考文献179-188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及所获奖励一览188-190
  • 致谢190-193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白卫国;庄贵阳;朱守先;;地方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力调研与政策建议[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馨;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及其生存现状的多维视角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2 肖庆业;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小燕;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能源核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6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276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0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