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及新常态下的变化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18 09:59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对于中国经济增速的结构性下移,2015年中央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从供给侧解决经济发展与转型过程中的问题。近年来,面临着“三期叠加”的困难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不利因素的困扰,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矛盾不断凸显,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难度不断加大。所以,准确、客观地分解测算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并对经济新常态下长期趋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而为政策当局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便尤为重要。国内很多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进行测算和预测,目前主要采取以潜在产出的概念为基础的生产函数法以及单变量统计趋势分解法,但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生产函数选择的主观性以及要素趋势计算的变动性使得生产函数法对于潜在产出进而长期趋势的测算仍需改进。而统计趋势分解法缺少经济理论的支撑。相对而言,以 King,Plosser,Stock and Watson(1991)的研究为基础的 KPSW理论在进行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分解测算方面存在三个优势。第一,由于该理论建立在协整理论之上,故所分解的经济增长长期趋势能够合理利用...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产函数法
1.2.2 统计趋势分解法
1.2.3 KPSW理论
1.3 本文框架
2 KPSW理论介绍
2.1 理论思想
2.1.1 趋势、周期与经济波动
2.1.2 长期冲击与短期冲击
2.1.3 协整与共同趋势
2.1.4 趋势与周期分解
2.2 计量模型
2.2.1 变量系统的永久性成分与暂时性成分
2.2.2 由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到多变量BN分解表达式
2.2.3 变量系统的共同趋势与长期冲击的识别
2.2.4 短期冲击的识别
2.2.5 基于BQ分解思想的趋势与周期
2.2.6 虚拟变量的引入与说明
3 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分解及描述
3.1 变量系统的构成与检验
3.1.1 变量系统的构成
3.1.2 单位根检验
3.1.3 协整检验
3.2 结构冲击的识别与分析
3.2.1 多变量BN分解
3.2.2 共同趋势模型、载荷矩阵与长期冲击
3.2.3 结构VMA与脉冲响应
3.3 多变量BN分解与BQ分解效果比较与初探
3.4 长期趋势增长率、周期成分与中国经济特征描述
3.4.1 1981-1991年,经济转轨与改革开放新时期
3.4.2 1992-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新时期
3.4.3 2002-2007年,“入世”后的开放新纪元
3.4.4 2008-2011年,后金融危机时期
3.4.5 2012-2018年,经济新常态时期
3.4.6 改革开放40年来周期成分的变动
3.5 带结构突变的长期趋势分解
4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变化特征分析
4.1 新常态下产出增长率与长期趋势增长率阶段性下移的数量描述
4.2 经济新常态下的两个随机趋势及其增长率
4.3 经济新常态下产出长期趋势增长率阶段性下移的内涵
4.3.1 物质资本
4.3.2 劳动
4.3.3 人力资本
4.3.4 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本文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创新与展望
5.3.1 创新之处
5.3.2 不足之处
5.3.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经济波动来自趋势还是周期——基于多种UC模型的比较分析[J]. 祝梓翔,邓翔,赵绍阳. 统计研究. 2018(11)
[2]双轮驱动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共同趋势与相依周期[J]. 欧阳志刚,彭方平. 经济研究. 2018(04)
[3]劳动力成本上升、资产泡沫与中国经济波动[J]. 郭念枝,村濑英彰. 经济学(季刊). 2018(03)
[4]测算我国技术进步率及其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新方法[J]. 杨旭,田艳慧,郝翌,张伊珍.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07)
[5]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与经济新常态的数量描述[J]. 王少平,杨洋. 经济研究. 2017(06)
[6]中国经济稳增长难题:人力资本错配及其解决途径[J]. 李静,楠玉,刘霞辉. 经济研究. 2017(03)
[7]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J]. 蔡跃洲,付一夫. 经济研究. 2017(01)
[8]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J]. 汪伟. 经济学(季刊). 2017(01)
[9]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时代的来临[J]. 韩永辉,黄亮雄,邹建华. 统计研究. 2016(05)
[10]老龄化、人口迁移、金融杠杆与经济长周期[J]. 谭海鸣,姚余栋,郭树强,宁辰. 经济研究. 2016(02)
本文编号:3193593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产函数法
1.2.2 统计趋势分解法
1.2.3 KPSW理论
1.3 本文框架
2 KPSW理论介绍
2.1 理论思想
2.1.1 趋势、周期与经济波动
2.1.2 长期冲击与短期冲击
2.1.3 协整与共同趋势
2.1.4 趋势与周期分解
2.2 计量模型
2.2.1 变量系统的永久性成分与暂时性成分
2.2.2 由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到多变量BN分解表达式
2.2.3 变量系统的共同趋势与长期冲击的识别
2.2.4 短期冲击的识别
2.2.5 基于BQ分解思想的趋势与周期
2.2.6 虚拟变量的引入与说明
3 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分解及描述
3.1 变量系统的构成与检验
3.1.1 变量系统的构成
3.1.2 单位根检验
3.1.3 协整检验
3.2 结构冲击的识别与分析
3.2.1 多变量BN分解
3.2.2 共同趋势模型、载荷矩阵与长期冲击
3.2.3 结构VMA与脉冲响应
3.3 多变量BN分解与BQ分解效果比较与初探
3.4 长期趋势增长率、周期成分与中国经济特征描述
3.4.1 1981-1991年,经济转轨与改革开放新时期
3.4.2 1992-200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新时期
3.4.3 2002-2007年,“入世”后的开放新纪元
3.4.4 2008-2011年,后金融危机时期
3.4.5 2012-2018年,经济新常态时期
3.4.6 改革开放40年来周期成分的变动
3.5 带结构突变的长期趋势分解
4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变化特征分析
4.1 新常态下产出增长率与长期趋势增长率阶段性下移的数量描述
4.2 经济新常态下的两个随机趋势及其增长率
4.3 经济新常态下产出长期趋势增长率阶段性下移的内涵
4.3.1 物质资本
4.3.2 劳动
4.3.3 人力资本
4.3.4 以技术进步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率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本文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创新与展望
5.3.1 创新之处
5.3.2 不足之处
5.3.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经济波动来自趋势还是周期——基于多种UC模型的比较分析[J]. 祝梓翔,邓翔,赵绍阳. 统计研究. 2018(11)
[2]双轮驱动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共同趋势与相依周期[J]. 欧阳志刚,彭方平. 经济研究. 2018(04)
[3]劳动力成本上升、资产泡沫与中国经济波动[J]. 郭念枝,村濑英彰. 经济学(季刊). 2018(03)
[4]测算我国技术进步率及其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新方法[J]. 杨旭,田艳慧,郝翌,张伊珍.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7(07)
[5]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与经济新常态的数量描述[J]. 王少平,杨洋. 经济研究. 2017(06)
[6]中国经济稳增长难题:人力资本错配及其解决途径[J]. 李静,楠玉,刘霞辉. 经济研究. 2017(03)
[7]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J]. 蔡跃洲,付一夫. 经济研究. 2017(01)
[8]人口老龄化、生育政策调整与中国经济增长[J]. 汪伟. 经济学(季刊). 2017(01)
[9]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时代的来临[J]. 韩永辉,黄亮雄,邹建华. 统计研究. 2016(05)
[10]老龄化、人口迁移、金融杠杆与经济长周期[J]. 谭海鸣,姚余栋,郭树强,宁辰. 经济研究. 2016(02)
本文编号:3193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19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