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新政治经济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8 19:46
最宽泛的意义上的转移支付可以指某一国民经济主体(政府、企业、居民)之间不以取得商品或劳务作为补偿的支出,无偿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本文所研究的政府间转移支付,特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支出的转移支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财政拨款。 从国内外学术界目前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研究来看,由于发达国家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与具体执行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因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学者更关心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的运行效率,较少关注制度的根本设计问题。但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与效率评判却始终是政府及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特别是对于那些包括中国、俄罗斯,以及众多东欧国家在内的转型国家来说,要实现由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大一统格局向市场经济下的规范化财政格局转变,必然要求建立适应该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但是这些转型国家官方关注的重点,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在当前中国,对该问题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作为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到1994年前,我国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显得极不规范。1994...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1.导论
1.1 为什么选择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作为研究对象
1.2 为什么选择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理路
1.3 对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简单评介
1.3.1 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与概念界定
1.3.2 新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1.3.3 新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及其对中国当前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1.3.4 新政治经济学在本文中的运用
1.4 相关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研究文献综述
1.4.1 国外部分
1.4.2 国内部分
1.4.3 国内外研究比较
1.5 全文概览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6.2 本文的难点与不足
1.7 小结
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一般理论与实践
2.1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目标与评判标准
2.2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与效应分析
2.2.1 各类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效应分析
2.2.2 政府间转移支付类型与目标的搭配分析
2.3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国际比较
2.3.1 德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分析
2.3.2 美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分析
2.3.3 加拿大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分析
2.3.4 澳大利亚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分析
2.3.5 日本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分析
2.3.6 国际比较的结论与启示
2.4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演进历程
2.4.1 中国财政体制的变革历程
2.4.2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历史状况(1951-1993)
2.4.3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现状(1994年至今)
2.5 小结
3.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变迁的政治逻辑
3.1 问题的提出
3.2 相关的理论回顾与现实背景
3.2.1 利益的异质性——新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假定
3.2.2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异质性与"经济人"假定
3.2.3 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集团
3.2.4 Becker的利益集团理论
3.2.5 Hibbs模型与中国政治经济周期
3.3 H-B模型:制度变迁与集团利益压力之间的传导机制分析
3.3.1 H-B模型的假设条件
3.3.2 H-B模型的具体推理
3.3.3 H-B模型的结论与政治经济涵义
3.4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变迁背后的利益驱动
3.4.1 国家利益至上时期(1953-1979)
3.4.2 地方利益主导时期(1980—1994)
3.4.3 维护地方既得利益前提下对国家利益的兼顾(1995年至今)
3.4.4 未来方向:保证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地方利益的充分体现
3.5 小结
4.政治租与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结构性偏差
4.1 政治租假说的提出
4.2 政治租与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地区性偏差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的验证结果
4.2.3 地区性偏差的原因分析
4.3 政治租与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行业性偏差
4.3.1 行业性偏差的原因
4.3.2 转移支付行业性偏差的体现: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4.3.3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缺陷与转移支付的行业性偏差
4.3.4 如何纠正财政转移支付的行业性偏差
4.4 小结
5.利益异质性与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平衡效应
5.1 三方博弈(中央、发达地区及落后地区)与转移支付的横向平衡效应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两类地方政府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分析
5.1.3 落后地区的财政窘境及博弈模型的改进
5.1.4 当前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横向平衡效应及制度思考
5.2 各级层政府的利益博弈与县乡财政赤字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县乡财政困境背后的各级层政府利益冲突
5.2.3 县乡财政解困的现实思考
5.3 政府官员与地方居民之间利益的异质性与财政拨款的粘蝇纸效应
5.3.1 有关县乡财政解困的再思考
5.3.2 中国县乡财政赤字成因的另一面
5.3.3 粘蝇纸效应对县乡财政赤字的影响
5.3.4 粘蝇纸效应的经验分析与相关结论
5.4 小结
6.结论
6.1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重点
6.2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变迁的政治逻辑
6.3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结构性偏差问题
6.4 如何看待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平衡效应
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取消农业税后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研究[J]. 刘乐山,何炼成. 经济体制改革. 2005(03)
[2]走出县乡财政困局[J]. 马海涛. 中国财政. 2004(10)
[3]转移支付制度与县乡财政体制构建[J]. 阎坤. 财贸经济. 2004(08)
[4]县乡财政改革的基本分析[J]. 孙开. 开发研究. 2004(01)
[5]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效率评价[J]. 张筱风. 财经科学. 2003(06)
[6]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分析与改革构想[J]. 李齐云. 当代财经. 2003(10)
[7]横向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数额分配的一种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一个应用[J]. 严剑峰. 财贸经济. 2003(08)
[8]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证研究[J]. 王琼芝,田汉族. 中国教育学刊. 2003(07)
[9]农村税费改革后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问题研究[J]. 张尔升,蒋咏涛,姜西民,马军山. 农业经济问题. 2003(07)
[10]转轨期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区域均衡效应[J]. 陈秀山,张启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04)
本文编号:3722654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索引
1.导论
1.1 为什么选择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作为研究对象
1.2 为什么选择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理路
1.3 对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简单评介
1.3.1 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与概念界定
1.3.2 新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
1.3.3 新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及其对中国当前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1.3.4 新政治经济学在本文中的运用
1.4 相关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研究文献综述
1.4.1 国外部分
1.4.2 国内部分
1.4.3 国内外研究比较
1.5 全文概览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6.2 本文的难点与不足
1.7 小结
2.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一般理论与实践
2.1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目标与评判标准
2.2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与效应分析
2.2.1 各类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效应分析
2.2.2 政府间转移支付类型与目标的搭配分析
2.3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国际比较
2.3.1 德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分析
2.3.2 美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分析
2.3.3 加拿大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分析
2.3.4 澳大利亚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分析
2.3.5 日本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分析
2.3.6 国际比较的结论与启示
2.4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演进历程
2.4.1 中国财政体制的变革历程
2.4.2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历史状况(1951-1993)
2.4.3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现状(1994年至今)
2.5 小结
3.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变迁的政治逻辑
3.1 问题的提出
3.2 相关的理论回顾与现实背景
3.2.1 利益的异质性——新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假定
3.2.2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异质性与"经济人"假定
3.2.3 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利益集团
3.2.4 Becker的利益集团理论
3.2.5 Hibbs模型与中国政治经济周期
3.3 H-B模型:制度变迁与集团利益压力之间的传导机制分析
3.3.1 H-B模型的假设条件
3.3.2 H-B模型的具体推理
3.3.3 H-B模型的结论与政治经济涵义
3.4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变迁背后的利益驱动
3.4.1 国家利益至上时期(1953-1979)
3.4.2 地方利益主导时期(1980—1994)
3.4.3 维护地方既得利益前提下对国家利益的兼顾(1995年至今)
3.4.4 未来方向:保证国家利益基础上的地方利益的充分体现
3.5 小结
4.政治租与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结构性偏差
4.1 政治租假说的提出
4.2 政治租与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地区性偏差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的验证结果
4.2.3 地区性偏差的原因分析
4.3 政治租与中国财政转移支付的行业性偏差
4.3.1 行业性偏差的原因
4.3.2 转移支付行业性偏差的体现: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4.3.3 中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缺陷与转移支付的行业性偏差
4.3.4 如何纠正财政转移支付的行业性偏差
4.4 小结
5.利益异质性与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平衡效应
5.1 三方博弈(中央、发达地区及落后地区)与转移支付的横向平衡效应
5.1.1 问题的提出
5.1.2 两类地方政府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博弈分析
5.1.3 落后地区的财政窘境及博弈模型的改进
5.1.4 当前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横向平衡效应及制度思考
5.2 各级层政府的利益博弈与县乡财政赤字
5.2.1 问题的提出
5.2.2 县乡财政困境背后的各级层政府利益冲突
5.2.3 县乡财政解困的现实思考
5.3 政府官员与地方居民之间利益的异质性与财政拨款的粘蝇纸效应
5.3.1 有关县乡财政解困的再思考
5.3.2 中国县乡财政赤字成因的另一面
5.3.3 粘蝇纸效应对县乡财政赤字的影响
5.3.4 粘蝇纸效应的经验分析与相关结论
5.4 小结
6.结论
6.1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重点
6.2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变迁的政治逻辑
6.3 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结构性偏差问题
6.4 如何看待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平衡效应
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取消农业税后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研究[J]. 刘乐山,何炼成. 经济体制改革. 2005(03)
[2]走出县乡财政困局[J]. 马海涛. 中国财政. 2004(10)
[3]转移支付制度与县乡财政体制构建[J]. 阎坤. 财贸经济. 2004(08)
[4]县乡财政改革的基本分析[J]. 孙开. 开发研究. 2004(01)
[5]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效率评价[J]. 张筱风. 财经科学. 2003(06)
[6]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缺陷分析与改革构想[J]. 李齐云. 当代财经. 2003(10)
[7]横向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数额分配的一种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一个应用[J]. 严剑峰. 财贸经济. 2003(08)
[8]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证研究[J]. 王琼芝,田汉族. 中国教育学刊. 2003(07)
[9]农村税费改革后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问题研究[J]. 张尔升,蒋咏涛,姜西民,马军山. 农业经济问题. 2003(07)
[10]转轨期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区域均衡效应[J]. 陈秀山,张启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04)
本文编号:37226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72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