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时空演变
发布时间:2023-04-09 01:01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它将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为探索“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经济时空演变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内27个中国城市2001—2013年的经济数据进行研究,得出了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运用传统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计算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马尔科夫链转移概率矩阵和空间转移概率矩阵,探索了城市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新丝绸之路”沿线的城市经济发展在13年内保持着原来的状态。通过对三个时期比较,表明经济发展类型转移概率保持不变,2001-2013年城市经济发展中高类型向经济高水平类型的转移概率呈现低—高—低的趋势。从空间上看,27个城市经济发展类型不平衡,西部城市发展滞后,东部、中部的城市发展良好,特别是甘肃省天水,武威、张掖等地均呈现出了“β趋同现象”;相邻城市的经济发展类型对区域经济发展动态意义重大;在相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条件下,马尔科夫转移概率随之不同,所以相邻城市经济发展并不是独立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存在极化现象;城市经济发展类型可以跨越发展,但...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的城市经济时空差异研究动态
1.2.2 国内的城市经济时空研究动态
1.2.3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沿线城市的研究动态
1.3 研究对象、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对象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主要理论
2.1.1 城市经济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主成分分析法
2.2.2 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
2.2.3 地理信息系统
2.3 分析使用数据来源及说明
3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概况
3.1 主要城市
3.2 城市经济规模分析
3.2.1 城市经济规模大小
3.2.2 城市经济规模类型
3.3 城市经济效益分析
3.4 城市经济增长趋势
4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时空演变
4.1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
4.2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时间演变
4.2.1 省会城市经济时间演变分析
4.2.2 非省会城市经济时间演变分析
4.3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空间转移分析
5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5.1 区位优势
5.2 空间邻近效应
5.3 特殊的资源优势
5.4 政策的扶持
6 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
6.1 发挥经济高水平城市增长极作用
6.2 发挥城市自身特色优势
6.3 城市空间相互合作
6.4 明确的区域产业指导
6.5 中央与地方协调推动城市发展
6.6 有目标、有层次推进城市建设
7 结论、展望与不足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7.3 文章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786783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的城市经济时空差异研究动态
1.2.2 国内的城市经济时空研究动态
1.2.3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沿线城市的研究动态
1.3 研究对象、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3.1 研究对象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方法
2.1 主要理论
2.1.1 城市经济理论
2.1.2 增长极理论
2.1.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 研究方法
2.2.1 主成分分析法
2.2.2 马尔科夫链分析方法
2.2.3 地理信息系统
2.3 分析使用数据来源及说明
3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概况
3.1 主要城市
3.2 城市经济规模分析
3.2.1 城市经济规模大小
3.2.2 城市经济规模类型
3.3 城市经济效益分析
3.4 城市经济增长趋势
4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时空演变
4.1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
4.2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时间演变
4.2.1 省会城市经济时间演变分析
4.2.2 非省会城市经济时间演变分析
4.3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空间转移分析
5 陇海-兰新线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5.1 区位优势
5.2 空间邻近效应
5.3 特殊的资源优势
5.4 政策的扶持
6 城市经济发展的对策
6.1 发挥经济高水平城市增长极作用
6.2 发挥城市自身特色优势
6.3 城市空间相互合作
6.4 明确的区域产业指导
6.5 中央与地方协调推动城市发展
6.6 有目标、有层次推进城市建设
7 结论、展望与不足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7.3 文章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786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78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