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合作治理法治化——以淘宝“打假”为例
发布时间:2024-02-26 14:19
案例“淘宝大战工商局”表明我国电子商务亟需法治框架下的合作治理,该案例中主要的问题症结就是“谁该为假货负责”。淘宝假货侵犯消费者和品牌商的利益,但是当前我国对电子商务的政府管理却存在三大难题。电子商务特有的虚拟性、跨时空性和分散性,以及电子商务交易成本低廉化和电子商务的自治,从而导致了政府管理的效率难题;线上/线下社会空间的分化和电子商务纠纷的巨大数量和全新形态,导致现有的法律规制无法解决电子商务的假货纠纷,再加上电子商务活动具有高端的技术链接和明显的数字化特征,其相关管理规范也呈现出高度的技术性,导致了政府管理的合理性难题;电子商务的“非法崛起”,突破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规范,与此同时“非法”发展的电子商务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塑造了政府“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三者共同导致了政府管理的动力难题。由于上述三大难题,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无法实现电子商务“假货”的有效治理,互联时代线上/线下的区别,导致原来的政府主导治理方案不再有效发挥治理的作用。因此,相应对应理论上存在三种替代方案:一是参与治理,即仍然以政府为主导实施治理,但吸收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二是社会自治,电子商务中主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案例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四、研究现状
五、本文写作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电子商务的政府管理难题
第一节 政府管理的效率难题
一、电子商务特征导致的效率难题
二、电子商务交易成本低廉化
三、电子商务自治导致的效率难题
第二节 政府管理的合理性难题
一、社会空间线下/线上的分化
二、电子商务的高度技术性
三、电子商务纠纷新形态
第三节 政府管理的动力难题
一、电子商务的非法兴起
二、电子商务的巨大经济效益
三、管理理念的动力难题
第二章 合作治理:电子商务治理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 电子商务的治理理念与基本模式
一、电子商务治理理念的变迁
二、电子商务治理的三种基本模式
第二节 参与治理、企业自治的价值与局限
一、参与治理的价值与局限
二、社会自治的价值与局限
三、电子商务参与治理、企业自治适用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电子商务的合作治理
一、电子商务合作治理基本理念
二、电子商务合作治理的必要性
三、电子商务合作治理的合理性
第三章 电子商务合作治理的法治化
第一节 电子商务合作治理的现状
一、权力分配的不稳定和责任承担的不平衡
二、合作治理共识的匮乏
三、治理主体多元化的不足
第二节 合作治理路径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对法治秩序的高要求
二、电子商务合作治理法治化面临困境
第三节 合作治理主体多元参与的保障
一、共识促进电子商务合作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
二、发展和保障多元主体
三、扩大多元主体参与程度
第四节 电子商务合作治理法治化的规制
一、具体制度建设
二、法律调整
三、法律规范治理权力分配和责任承担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911501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案例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价值及意义
四、研究现状
五、本文写作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电子商务的政府管理难题
第一节 政府管理的效率难题
一、电子商务特征导致的效率难题
二、电子商务交易成本低廉化
三、电子商务自治导致的效率难题
第二节 政府管理的合理性难题
一、社会空间线下/线上的分化
二、电子商务的高度技术性
三、电子商务纠纷新形态
第三节 政府管理的动力难题
一、电子商务的非法兴起
二、电子商务的巨大经济效益
三、管理理念的动力难题
第二章 合作治理:电子商务治理的必然选择
第一节 电子商务的治理理念与基本模式
一、电子商务治理理念的变迁
二、电子商务治理的三种基本模式
第二节 参与治理、企业自治的价值与局限
一、参与治理的价值与局限
二、社会自治的价值与局限
三、电子商务参与治理、企业自治适用的案例分析
第三节 电子商务的合作治理
一、电子商务合作治理基本理念
二、电子商务合作治理的必要性
三、电子商务合作治理的合理性
第三章 电子商务合作治理的法治化
第一节 电子商务合作治理的现状
一、权力分配的不稳定和责任承担的不平衡
二、合作治理共识的匮乏
三、治理主体多元化的不足
第二节 合作治理路径法治化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对法治秩序的高要求
二、电子商务合作治理法治化面临困境
第三节 合作治理主体多元参与的保障
一、共识促进电子商务合作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
二、发展和保障多元主体
三、扩大多元主体参与程度
第四节 电子商务合作治理法治化的规制
一、具体制度建设
二、法律调整
三、法律规范治理权力分配和责任承担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3911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391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