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国际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31 18:29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正式出台,航运人才的集聚被提到政策的高度。各方数据显示,上海的高级航运服务人才极度紧缺,成为发展瓶颈。本文希望通过研究,探索较为科学合理的国内高校航运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至中国的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文章首先由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目的导出其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和作用,然后借此推出“国际航运人才”的概念,接着采用ARIMA模型预测了2020年上海市各类国际航运人才的需求状况,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再次,分析各种人才补给方式的利弊,总结得出我国进行国际航运人才的培养应以高等院校为主力军的结论,然后探讨了英国高等院校国际航运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并分析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最后,构建我国高等院校国际航运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以交大为例说明其在培养模式上应该做的具体创新性的工作。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航运人才
2.1 国际航运中心
2.2 国际航运人才
3 上海国际航运人才需求预测
3.1 数据选择与预测方法
3.2 世界海运贸易量预测
3.3 上海未来国际航运人才数量预测
3.3.1 航运保险人才
3.3.2 海事法律(含仲裁)人才
3.3.3 航运金融人才
3.3.4 航运经济人才
3.3.5 航运信息、咨询、研究、教育等人才
4 国际航运人才补充方式的利弊分析
4.1 国外引进
4.2 企业自主培养
4.3 高等院校培养
5 英国高等院校国际航运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5.1 培养目标
5.2 培养制度
5.2.1 专业设置
5.2.2 学位设置
5.2.3 研究生培养模式
5.3 英国高校国际航运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与启示
6 我国高校国际航运高端人才培养模式
6.1 我国高校国际航运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6.1.1 两所海事大学
6.1.2 国内院校航运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6.2 建立新型的高等院校国际航运人才培养模式
6.2.1 培养目标和规格
6.2.2 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
6.2.3 培养方式
6.2.4 培养绩效考核
6.2.5 实例分析
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3775580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航运人才
2.1 国际航运中心
2.2 国际航运人才
3 上海国际航运人才需求预测
3.1 数据选择与预测方法
3.2 世界海运贸易量预测
3.3 上海未来国际航运人才数量预测
3.3.1 航运保险人才
3.3.2 海事法律(含仲裁)人才
3.3.3 航运金融人才
3.3.4 航运经济人才
3.3.5 航运信息、咨询、研究、教育等人才
4 国际航运人才补充方式的利弊分析
4.1 国外引进
4.2 企业自主培养
4.3 高等院校培养
5 英国高等院校国际航运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5.1 培养目标
5.2 培养制度
5.2.1 专业设置
5.2.2 学位设置
5.2.3 研究生培养模式
5.3 英国高校国际航运人才培养模式总结与启示
6 我国高校国际航运高端人才培养模式
6.1 我国高校国际航运高端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6.1.1 两所海事大学
6.1.2 国内院校航运相关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6.2 建立新型的高等院校国际航运人才培养模式
6.2.1 培养目标和规格
6.2.2 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
6.2.3 培养方式
6.2.4 培养绩效考核
6.2.5 实例分析
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本文编号:37755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tysjj/3775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