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交通运输网促进武陵山区旅游合作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7 23:10

  本文关键词:交通运输网促进武陵山区旅游合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交通运输网 武陵山区 空间格局 旅游合作


【摘要】:交通是各区域间进行旅游产业合作的基础,交通运输网的革新带动了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武陵山区的交通网络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现代交通呈现出一种新型的立体网络。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完善交通运输网对于促进区域与区域间的要素流动,推动客源地与目的地市场可进入性,以及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武陵山区中的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铜仁地区、恩施州和渝东南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协调等相关理论,通过选取该区域2003~2013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综合发展指数、最近邻指数和相对通达度指数等方法对武陵山区旅游发展与交通运输网络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分析,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揭示了其影响差异的成因。结果发现:1)10年来武陵山区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逐步协同增长的态势;2)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总体为集聚型。其中张家界旅游业空间结构最为紧密,其次是湘西州和怀化市,再次是恩施州,最后为铜仁和渝东南地区;3)总体而言武陵山区区域通达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从公路交通上看,通达度水平呈现出以湘西州为中心的圈层式层级递减空间格局;从铁路运输上看,除渝东南、恩施州的相对通达度大于1之外,其它四地区的相对通达度均介于0和1之间;从公路运输上看,湘西州、怀化市和铜仁地区通达度水平高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平均水平,其他三地区均低于交通运输网络的平均水平。为此,本文针对武陵山区旅游合作发展,着力于完善交通运输网,使得立体交通网络快速形成和发展,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武陵山区进行全面的旅游合作。
【关键词】:交通运输网 武陵山区 空间格局 旅游合作
【学位授予单位】:吉首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 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4-15
  • 1.3.1 研究目标14
  • 1.3.2 主要研究内容14-15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15
  • 1.4 研究方案15-18
  • 1.4.1 研究思路15
  • 1.4.2 技术路线15-16
  • 1.4.3 研究方法16-18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8-24
  • 2.1 相关概念界定18-19
  • 2.1.1 交通相关概念界定18
  • 2.1.2 旅游相关概念界定18-19
  • 2.2 理论基础19-24
  • 2.2.1 交通运输相关理论19-21
  • 2.2.2 区域旅游相关理论21-23
  • 2.2.3 旅游交通理论23-24
  • 第3章 交通运输网促进武陵山区旅游合作的机理分析24-31
  • 3.1 交通运输网促进武陵山区旅游合作的机理分析25-27
  • 3.1.1 各类交通促进武陵山区旅游合作的机理25-26
  • 3.1.2 交通运输网促进武陵山区旅游合作的空间演化机理26-27
  • 3.2 交通运输网导引下的武陵山区旅游时空竞合动力机理分析27-31
  • 3.2.1 时间上交通网络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紧密关联28-29
  • 3.2.2 空间上交通网络与旅游景区临近分布29-31
  • 第4章 交通运输网促进武陵山区旅游合作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31-38
  • 4.1 交通运输网与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现状分析31-33
  • 4.1.1 交通运输网现状31-32
  • 4.1.2 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现状32-33
  • 4.2 分析方法说明33-34
  • 4.2.1 分析工具及原理33-34
  • 4.2.2 数据来源34
  • 4.3 交通运输网促进武陵山区旅游合作发展的空间格局影响分析34-38
  • 4.3.1 综合发展指数空间格局差异34-35
  • 4.3.2 最近邻指数空间格局差异35-36
  • 4.3.3 相对通达度指数空间格局差异36-38
  • 第5章 完善交通运输网促进武陵山区旅游合作的对策38-47
  • 5.1 加强武陵山区旅游圈内的合作38-42
  • 5.1.1 加强区域内的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38-39
  • 5.1.2 加强区域内的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39-41
  • 5.1.3 加强区域内的旅游景区之间的合作41-42
  • 5.2 完善武陵山区旅游圈内的交通网络建设42-45
  • 5.2.1 进一步改善公路交通的连接性43
  • 5.2.2 加快发展武陵山去内的航空支线运输43-44
  • 5.2.3 尽快实现立体交叉型的交通网络结构44-45
  • 5.3 加快实现旅游网络化服务45-47
  • 5.3.1 旅游网络化服务对信息的要求45
  • 5.3.2 旅游网络化服务对旅游企业的影响45-46
  • 5.3.3 形成旅游网络化服务的措施46-47
  • 结论47-48
  • 致谢48-49
  • 参考文献49-53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晋湘,雷海章;山寨与山寨经济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熊嘉,彭继光;发展武陵山区大茶业的思考[J];茶叶通讯;2005年02期

3 李俊杰;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州县小康实现程度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4 冷志明;;武陵山区空间组织的优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叶燕;;武陵山区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及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06年12期

6 吕学芳;刘爱军;;制度创新:武陵山区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根本保障[J];商业研究;2008年09期

7 杨和平;;武陵山区脱贫解困方略探析[J];清江论坛;2010年01期

8 本刊编辑部;;山雨欲来风满楼[J];民族论坛;2011年09期

9 徐克勤;;武陵山区开发必须以差别化政策为支撑[J];民族论坛;2011年09期

10 郑洪;;武陵山区域协作机制与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邬祥化;王岳峰;;提升武陵山区名优绿茶竞争力的加工技术措施[A];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国生;肖晶;刘南槐;梁超;;基于竞合模式的区域旅游空间组织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A];2012-2015年转型期的中国——中国未来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唐克华;;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区发展油桐的思考[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4 吴心源;龙兴昌;;彰显中华龙凤文化寻根之旅 倾力打造神秘武陵大旅游圈[A];回顾与创新: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成立30年纪念暨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丹 赵欢 通讯员  杨龙华 田源;农业部在武陵山区定点帮扶出实招[N];团结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晓宁;第三届中国武陵山区民族文化节在铜仁举行[N];张家界日报;2010年

3 张家界市委党校 吴正明;武陵山区发展战略小议[N];湖南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勇;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举行[N];铜仁日报;2011年

5 记者 薛辉;把恩施职院建成武陵山区一流高职院校[N];恩施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唐晴;让张家界成为武陵山区的引领者[N];张家界日报;2011年

7 记者 李幸;30所“海联新农村卫生室”落户武陵山区[N];重庆日报;2011年

8 记者 文峰;强力推动武陵山区域全面提速发展[N];重庆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张斌;在武陵山区开办“生态教育移民班”[N];湖南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李勇;全力推进武陵山区扶贫攻坚[N];湖南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安徽;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618-1840)[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筱兰;武陵山区减贫实践中公共产品供给性质及特点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宋志攀;湖北省武陵山区消除贫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欧阳石静;武陵山区分工合作探讨[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杨丹;近代湖南武陵山区的环境变迁[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康雪;武陵山区作家小说生态意识研究[D];湖北民族学院;2014年

6 俞奇沐;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7 贾陈;武陵山区金融减贫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D];中南民族大学;2014年

8 党翠;可行能力视角下武陵山区贫困与减贫措施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蓓;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10 寇冠华;湖北武陵山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51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051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