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资源经济转化率及其省际差异分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旅游资源经济转化率及其省际差异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资源丰裕度 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经济转化率 省际差异
【摘要】:旅游资源经济转化率是衡量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对旅游资源丰裕度、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量化估值的基础上,尝试建立旅游资源经济转化率模型,以2012年的截面数据对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旅游资源经济转化率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旅游资源经济转化率总体水平偏低且省际差异明显;2我国省级行政区旅游资源经济转化率可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其中高等级包含2个省级行政区,中等级包含10个省级行政区,低等级包含19个省级行政区;3东北、西北地区只拥有低转化率等级的省级行政区;华北、西南地区拥有中、低转化率等级的省级行政区;华东、中南地区同时拥有高、中、低转化率等级的省级行政区.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旅游资源丰裕度 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水平 经济转化率 省际差异
【基金】: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13YBGL122) 西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培育经费资助
【分类号】:F592
【正文快照】: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客体,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资源的丰裕程度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紧密,成为我国旅游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韩春鲜[1]在对旅游资源优势度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新疆旅游资源的等级,分别与旅游经济水平、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进行耦合分析;董红梅等[2]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2 郭利平,陈忠暖;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3期
3 董红梅;赵景波;;中国高等级旅游资源数量与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4 韩春鲜;;基于旅游资源优势度差异的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09年05期
5 宋慧林;马运来;;基于空间分析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J];经济管理;2010年10期
6 邓祖涛;尹贻梅;;我国旅游资源、区位和入境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J];旅游科学;2009年03期
7 方叶林;黄震方;王坤;涂玮;;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08期
8 孙根年,冯茂娥;西部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与资源区位的关系[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9 李经龙;郑淑婧;;中国品牌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研究[J];资源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世河;;黄山市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4期
2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3 黄成林;中国主要旅游资源的省际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程进;陆林;;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赵亮;李洪娜;卢晓君;;基于SPSS的辽宁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文瑚霞;毛端谦;王海燕;;江西省旅游经济空间特征的初步分析[J];商业研究;2007年09期
7 侯国林;黄震方;张小林;;江苏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势与发展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1期
8 张广海;田纪鹏;;山东省旅游经济地域差异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4期
9 马丽君;孙根年;;江苏省国际国内旅游的空间聚集性及成因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2期
10 马耀峰;孙学强;李君轶;;广东入境旅游流递进扩散转移特征[J];商业研究;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鲁明勇;;中国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与国际营销[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勇;;中国旅游业竞争力差异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3 吴晓东;;西部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刘彦群;;四川省生态旅游良性发展的理性思考[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陈福义;;加快贵州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6 鲁敏;梁裴;;贵州省旅游交通网络现状分析及对策[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7 宋玉蓉;;中国旅行社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向艺;王成璋;郑林;;省域旅游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模型及应用[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中国滨海旅游功能分区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彭永祥;基于旅游者收益的地质公园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源源;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石晓峰;中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6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许春晓;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焱;基于GIS的西部地区生态旅游规划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宿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张美英;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广宇;广西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陈雅丽;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晓磬;长沙城市旅游内部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程丽静;旅游强省建设的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潘君斌;浙江省农村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尚丹;前南峪生态带动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萍;邮轮经济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D];暨南大学;2011年
8 褚玉良;丝绸之路中国段陕甘新省区入境旅游流时空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慧娟;上海市外国游客市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付志伟;基于SPSS分析的浙江省区域旅游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超;陆玉麒;;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2 黄成林;中国主要旅游资源的省际比较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李京颐;模糊理论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应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4 王敬武;区域旅游业横向实力分析——地区旅游业发达程度指数初探[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5 敖荣军;韦燕生;;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研究——来自1990~2003年的经验数据检验[J];财经研究;2006年03期
6 赵奉军;;关于“资源诅咒”的文献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6年01期
7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8 郭利平,陈忠暖;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3期
9 梁艺桦,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合作演化与动因的系统学分析——兼论“西安咸阳旅游合作”[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3期
10 张祖群;蔡红;;旅游供给的二维组合态势与创新开发模式——我国西部12省(区)案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经龙;旅游规划核心内容动态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友兵;旅游资源及其他相关概念辩析——与杨振之先生商榷[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2 周长军;红水河流域旅游资源丰富.古老.多姿.璀灿[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0年09期
3 马振兴,黄冬保,刘芳宇,惠元贞;葛仙山旅游资源及其远景[J];江西地质;2000年03期
4 贾卫国;浅议天柱山旅游资源的开发[J];林业建设;2000年06期
5 蒋志;李白旅游资源的开发[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6 宋乃平;宁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7 梁化奎,翟爱东;徐州旅游资源中战争文化的研究、开发与利用[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廖伟群,张加恭,黄慧萍;万山群岛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热带地理;2000年02期
9 夏学英;辽宁旅游资源区域特色及开发战略[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郭为,黄玉琼;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红梅;陈永孝;;区域旅游开发中旅游资源供需关系探讨[A];区域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C];1994年
2 俞金国;王丽华;;关于旅游资源理论的再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周玉翠;;湖南品牌旅游资源与旅游业协调性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左爱萍;陈瑞保;王跃峰;;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旅游资源功能分区[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王洁;;入境旅游者对旅游资源兴趣的统计分析[A];第八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琛;;区域旅游协作背景下的“首都都市度假游憩圈”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卢耀如;;开发旅游资源要强化科学意识[A];喀斯特与环境地学——卢耀如院士80华诞祝寿论文选集[C];2011年
8 赵鸿斌;王占林;郑淑霞;;青海湖旅游资源环境及其保护对策[A];青海资源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1995年
9 杨文衡;;《徐霞客游记》在当前开发旅游资源中的作用[A];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彭龙;;西部大开发要重视风土民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A];中国文物学会通讯2001、2002年合订本[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茹 杨少亮;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2 朱新法 宋晓华;开发旅游资源,,把眼光放远些[N];新华日报;2001年
3 记者 邹思球;我市红色旅游资源展现迷人魅力[N];宜春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贾鹏云;旅游资源亟待整合[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吕壮;上海旅游资源在哪儿[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6 田文静(作者单位:淮南市旅游局);浅谈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N];安徽经济报;2006年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局副局长、研究员 岳颁东;提升旅游资源的多重价值[N];阿克苏日报;2007年
8 宋伟;山西的旅游资源与开发[N];中国旅游报;2006年
9 马卷 姚志强;浅谈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N];中国旅游报;2006年
10 记者 高鹏 刘巍;旅游资源亟待打破垄断[N];中国民族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金平斌;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孙京海;旅游资源资本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3 叶浪;旅游资源经营权论[D];四川大学;2004年
4 李江玲;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彭京宜;三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6 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李经龙;中国品牌旅游资源评价及其开发战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肖梅;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9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连生;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冯书春;环境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段雅婧;阿拉善盟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曼;江西省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虎国;延边旅游资源及其评价[D];延边大学;2004年
6 方幼君;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玮娜;山东省旅游资源非优区及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8 达红;文学视野中的常州旅游资源[D];苏州大学;2008年
9 闫姗姗;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10 魏丽君;长治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21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121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