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

发布时间:2016-12-03 10:52

  本文关键词: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以泸沽湖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33卷第3期

地理科学进展

V01.33,No.3

111111望堕鲤!!i翌生皇旦艘巳堕z

竺!!!!

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

——以泸沽湖为例

彭红松1,陆林1,路幸福。2,凌善金1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3;

2.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3)

摘要:以四川、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为研究对象,基于问卷调查和网络游记,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

络理论与方法,构建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旅游客流视角,探讨其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节点功能角色及边界屏蔽效应,最后得出泸沽湖旅游空间格局及优化路径。结果表明:①泸沽湖旅游空间网络呈现中北部密集、南部疏松的格局,存在明显的核心一边缘结构,环湖旅游客流同时具有环状和节点状线路选

择趋向,受边界效应影响,整体网络存在边界客流断裂现象,分片区旅游客流则呈多核心辐散状;②泸沽湖环湖15个旅游村寨节点可分为旅游核心、次旅游核心、重要旅游节点、一般旅游节点和边缘旅游节点5种角色类型,同一

类型旅游节点在中心性指标上有相似的模式特征;③跨界旅游活动存在显著的边界效应,泸沽湖省级行政边界两

侧整体边界屏蔽效应大致相当,而节点边界屏蔽效应分异显著,四川片区节点边界效应显著的节点比例明显大于云南片区;④泸沽湖跨界旅游空间网络结构总体呈现“五级旅游基地、六条旅游轴线、三级旅游系统”的空间格局,并提出川滇共建景区管委会,统一资源产品开发、品牌构建和市场营销,发挥小洛水、达祖的跨界旅游通道职能等优化路径。

关键词:跨界旅游区;网络结构与优化;旅游客流;泸沽湖doi:10.11820/dlkxjz.2014.03.013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跨界旅游区是指自然地理单元完整却由于行政边界的存在而被相对割裂的旅游目的地(保继刚等,2006)。这一特殊的地理单元具有空间整体性、文化同源性、资源共生性等特征,成为统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但由于地处行政边界,利益主体复杂,又受地方保护主义、边界屏蔽效应影响,跨界旅游合作难度大,成为阻碍区域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

国外跨界旅游区研究多基于跨国界视角,重点关注跨界旅游概念体系(Hachowiak,2006;Tirno—thy,1995)、跨界竞争、合作及其效应研究(Milenko—

vi6,2012;Saxenaetal,2008;Sullivanet

突(郭舒等,2008;罗文斌,2008;任鸣,2007;杨效忠等,2009,2011)、跨界发展模式(杨效忠等,2008,2010)等方面。综观国内外跨界旅游研究成果,尽管部分学者借鉴博弈论、共生理论等方法探讨跨界旅游合作问题,但多关注国家或省级宏观跨界问题,对县域,尤其是具体的跨界旅游区研究不足,更缺乏对跨界旅游合作模式、冲突协调机制的深入研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不足。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旅游供求关系的空间表现形式(李文亮等,2005)。供给和需求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旅游系统的基本结构(Gunnetal,2002),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研究框架。国内外学者对旅游供给要素空间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苏平等,2004)、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Dianni,1999)等方面。对旅游需求要素空间结构的研究主

al,2012)。

国内研究始于21世纪初,起步较晚,研究成果集中于跨界旅游资源开发(吴国清,2006)、跨界合作与冲

收稿日期:2013.07;修订日期:2014.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15)。

作者简介:彭红松(1988-),男,安徽宿松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E-mail:penghongsongahsd@163.corn。通讯作者:陆林(1962.),男,安徽芜湖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E—mail:11in@263.net。

422.431页

万方数据

第3期

彭红松等: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

423

要从需求主体旅游者的视角,分析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保继刚等,2002;杨新军等,2004)、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Connelletal,2008;陆林,1996)、旅游空间模型(韦智超等,2011)及旅游流空间结构与扩散(王永明等,2012)等方面。受Shih(2006)研究的启发,国内学者基于社会网络方法对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进行实证研究,但局限于宏观尺度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刘法建等,2010;吴晋峰等,2010)和中观尺度的城市内部旅游流网络结构(杨兴柱等,2007),很少从旅游客流视角研究微观旅游区,尤其是跨界旅游区的网络空间结构。旅游客流研究是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的一个分支,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与研究尺度有关,不同研究尺度下,旅游客流模式、时空分布特征、结构与规律也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宏观尺度旅游者空间行为选择趋向于高级别景点和环状路线,中微观尺度则趋向于节点状旅行线路。

以川滇泸沽湖为案例地,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尝试采用行为地理学方法获取旅游客流数据,借助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构建微观尺度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模型,探讨其旅游空间网络结构、节点功能角色及边界屏蔽效应,进而提出网络结构优化路径,以期拓展跨界旅游区研究思路和方法,为跨界旅游区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构建原理及评价指标

2.1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构建

社会网络是社会行动者及其间关系的集合(刘军,2004),集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于一体。它主要包含结构角色理论、“嵌人性”理论、结构洞理论等。社会网络理论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罗家德,2005)。在国外旅游地理研究中,社会网络方法在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Migfiensetal,2008)、旅游利益主体网络结构和效应(Christof,2006;Dredge,2006)等分析方面已体现出价值。国内研究相对薄弱,仅有少量研究成果如杨兴柱等(2007)、朱冬芳等(2012)、杨效忠等(2009)分别对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都市圈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和跨界旅游区网络结构进行了探讨。

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对行动者及其彼此关系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揭示社会结构,研究时必须首先

万方数据

确定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将跨界旅游区各旅游村寨点作为行动者,若其间具有达到一定规模的旅游者流动,则代表建立了关系(UP旅游客流规模达到某一设定的切分值则为有关系,反之则无),此种关系具有流量和流向特征。收集和分析跨界旅游区村寨间的旅游客流关系数据,以此构建跨界旅游区空间结构模式。2.2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地空间网络结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网络结构指标和节点结构指标。结合跨界旅游区特征,进一步构建边界效应评价指标。

网络结构通过网络中心势、核心一边缘模型和对等性分析加以评价,其中,网络中心势用来度量旅游网络中心化的程度,分为程度中心势、接近中心势和中介中心势3个层次,程度中心势和接近中心势又有内、外向之分。

节点结构以节点中心性和结构洞指标进行测度,其中,节点中心性反映跨界旅游网络中重要的旅游节点,用来衡量旅游节点的地位,包括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程度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有内、外向之分。结构洞指旅游网络中存在的节点间的联系断裂现象,通常采用效能大小、效率性、约束性来测度。

鉴于近年网络结构指标和节点结构指标的相关研究较多,重点解释边界效应指标。边界效应包括边界中介效应和屏蔽效应。行政边界是丰富跨界旅游体验的核心吸引物,但其存在伴随着边界屏蔽效应,现有边界效应研究亦重点探讨边界屏蔽效应。通过构建整体边界效应和节点边界效应两个指标,重点测度边界屏蔽效应,可通过Ucinet软件得出的网络密度和节点中心性来测算。

(1)整体边界效应

整体边界效应WBE计算公式如下:

WBE=(Din—Dc。)佃.。×100%

(1)

式中:眈为行政区内网络密度;玩。为跨界整体网络密度;臃E一般介于0与1之间,数值越接近l,

说明边界屏蔽效应越大;越接近0,边界屏蔽效应越小;若小于0,说明边界中介效应大于屏蔽效应。

(2)节点边界效应

节点边界效应NBE计算公式如下:

NBE=(Cm—cc。)/Gx100%(2)

式中:G为局域中心度,指某一组织与相同局域范围内(边界内)的其他节点的直接联系数量与理论

424

地理科学进展

第33卷

上可能存在的直接关系数量之比;Coco。。为边界中心度,指某节点与边界外的其他节点直接联系数量与

旅游者网络游记获得。

(1)确定研究区范围和旅游节点

于2012年8月12—24日对泸沽湖跨界旅游区展开调研,期间走访相关旅游政府部门、主要旅游企业,考察环湖主要旅游村寨,获得相关背景资料。为保证问卷质量,研究团队于8月12日进行游客预调研和访谈,根据回收的问卷和游客反馈进行问卷修正,最终确定泸沽湖跨界旅游客流活动范围,并基于各村寨地理位置、发展概况、资源类型等特征,对部分村寨进行归并处理。

最终选取15个主要旅游节点(图1),包括:四川片区多舍(泸沽湖镇)、博树(含洛洼、博树、五支洛)、阿六(含走婚桥、喇嘛寺、末代王妃府)、木垮(含中洼、阿洼、格萨、洼垮)、赵家湾、达祖、山南/舍垮、海门共8个旅游节点,云南片区大洛水、里格、小洛水、尼赛、竹地、三家村、浪放/山垮共7个旅游节点。

(2)设计调查问卷和收集游客网络游记数据旅游客流数据包含问卷调查数据和网络游记数据。问卷设计主要包括旅游者人口统计学特征、进入通道、旅游目的、出游方式、停留天数、节点间流向等内容。其中,节点间流向通过认知地图的方式,由旅游者选出此次泸沽湖旅游选择的节点,并用带箭头的线段标出其主要旅游节点和路径。

理论上可能存在的直接关系数量之比;船E一般介

于0与1之间,数值越接近1,说明节点边界屏蔽效应越大;数值越接近0,节点边界屏蔽效应越小;若NBE小于0,说明节点边界中介效应大于屏蔽

效应。

3泸沽湖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构建

3.1研究区概况

泸沽湖景区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交界处,湖面海拔2685m,面积48.45km2,是中国第三大深水湖。因其高原湖山风光和多民族文化,尤其是现今仅存的摩梭母系氏族大家庭与走婚习俗而闻名,被称为“东方女儿国”、“人类母系氏族社会活化石”。其中

四川片区以原生摩梭文化著称,云南片区以湖山自

然风光为特色,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比较而言,,目前云南片区在景区品质、旅游发展水平上

明显高于四川片区。3.2数据获取

跨界旅游客流数据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收集

多舍镇⑩,多禽

。沽湖镇)走婿桥

喇嘛导0●阿六

.杞代王妃府一

,。三潦一易芒t

‘大f

图1研究范同和主要书点

Fig.1

Study

area

andnodes

万方数据

第3期

彭红松等: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

选择旅游者集中的四川片区多舍、博树、阿六和云南片区大洛水、里格等村寨作为调查地点,问卷现场发放,当场收回。正式调研共发放问卷410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为93.2%。旅游者网络游记数据来源于各主流搜索引擎、网络博客,内容分析并提取旅游者环湖客流数据,共搜集

167条。

专业/文教卫/技术人员(占18.6%)和企事业管理人员(占12.9%)为主。

对问卷样本分析发现:泸沽湖风景区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达到62.9%;出游方式上,以自助游为主,占74.4%;交通方式选择上,以乘坐旅游汽车(占38.0%)和自驾车(占35.5%)为主;旅游者大多第一次来泸沽湖,占90.3%;停留时间多为2~3天,占75.0%;进入通道选择上,丽江宁蒗县和凉山盐源县分别占49.2%和50.8%。3.3.2网络结构分析

根据跨界旅游区网络结构评价数据库,构建旅游客流网络数值矩阵。使用Netdraw软件,导出泸沽湖跨界旅游区客流网络结构图和分片区客流网络结构图(图2)。鉴于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中,大多模块只能识别二分矩阵,经反复测试甄选,最终切分值取16,将数值矩阵转化为二分矩阵,≥16的客流关系数据取值为1,<16取值为0,该值能较好反映跨界旅游者旅游活动特征和节点选择偏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泸沽湖旅游空间网络整体呈现中北部密集、南部疏松的格局。环湖旅游客流同时具有环状和节点状线路选择趋向,受边界效应影响,整体网络存在边界客流断裂现象,分片区旅游客流则呈多核心辐散状。整体网络密度是0.3048,一个由15个旅游

小洛水

(3)合并数据,建立评价数据库

运用Ucinet软件中Tools/testinghypotheses/dyadic(QAP)/QAPcorrelation模块,对问卷数据和网络游记数据进行合并,结果显示相关系数为0.79(显著相关),可见数据合并是可行的。最终依据加总后共549份旅游客流数据,建立网络结构评价数据库,用统计软件SPSSl7.0和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进行分析。

3.3结果分析

3.3.1旅行者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样本涵盖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及收入水平的旅游者,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样本性别差异不大(男性占47.3%,女性占

52.7%),年龄以中青年为主(15~24岁占40.0%,25~

44岁占49.3%);文化程度较高,本科及以上占54.3%,大专占29.6%;月均收入主要集中在2500~4999元(占44.5%);职业分布上以学生(占30.5%)、

门门

5浪放、山垮

a.跨界旅游旅游流网络

b.四川片区旅游流网络

c.云南片区旅游流网络

图2泸沽湖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图

Fig.2Cross-bordertourismnetworkinLuguLake

万方数据


  本文关键词:基于旅游客流的跨界旅游区空间网络结构优化——以泸沽湖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3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03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2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