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文化视点:《城市管理与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14 12:41

  本文关键词:1995-2011年北京市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协调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旅游和其他产业融合趋势的加强,文化旅游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发展的浪潮,事实上,国外从旅游业发展之初,就比较重视文化旅游的发展,我国是从2010年后开始实现了全国范围的文化旅游发展和研究的热潮。源于两大政府行为的推动:一是2009年9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把分属不同领域的两个产业相提并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文化旅游创设了浓厚的发展氛围;二是在2010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推出以“文化旅游、和谐共赢”为主题的“中国文化旅游主题年”系列活动。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没有文化的旅游就没有魅力,没有旅游的文化就没有活力。文化旅游着重于“文化”的挖掘,是旅游的高级形式,或者旅游发展的高级阶段,包括文化旅游创意园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等多种形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具有天然的耦合性,二者通过融合,可以互相繁荣,实现双赢或多赢。不论是作为旅游资源的主要聚集区,还是作为主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在现代旅游业中扮演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城市中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拥有丰富的享乐设施,丰富的文化艺演活动,而且拥有丰富的景观资源,城市是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摇篮和载体。人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就在城市打下了一连串的印记,并随着时光的流逝,遗留至今,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遗产。所以,城市是现代社会文化旅游的主要聚集地。但是,随着城市旅游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不断涌现出来,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的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或者城市的接待设施超负荷运转;或者城市本身资源禀赋丰富,却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旅游如何协调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城市管理与文化旅游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目前关于旅游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研究区域大致集中于较发达城市与地区。张广海,冯英梅在构建旅游产业结构水平及城市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进行了测算。杜傲等以北京市为例,构建了旅游业与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995~2011年间北京市旅游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翁钢民等定量评价秦皇岛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虞虎等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公共交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旅游发展6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2003年和2008年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熊鹰等对张家界市1996~2010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和发展态势进行了综合评价。也有从全国来研究出发,舒小林等本文利用中国1988~2012年城市化率和旅游收入数据,基于协整分析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城市化进程和旅游业发展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城镇化分别与中国旅游总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西部区域的研究较为鲜见,仅有少数学者如张玉萍等根据吐鲁番2001~2011年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各指标的相关数据,对吐鲁番地区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以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张春晖等通过构建入境旅游流与省域目的地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对2000、2005和2010年我国西部12省(区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

  对协调性的测度研究方法集中在熵权TOPSIS法、标准化数据输入SPSS软件,采取熵值赋权法,利用R/S分析模型预测、应用SPSS软件以组间平均连接法(Between-group linkage)对各年度D值进行层次聚类,借鉴物理学容量耦合概念及耦合系数模型,进一步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基于协整分析和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个指标的相关权重,以此构建了相关的综合评价函数,并引入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也有通过线性加权法,得到各个指标的相关权重,引入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的内容大致集中在旅游和城市经济、旅游和生态环境、或者旅游、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上,对旅游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硕士论文较多,分析较浅层,博士论文也较丰富。

  通过研究文献的总结发现,国内关于文化旅游和城市管理的研究较为鲜见,研究多以创意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或者旅游和城市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原因可能与文化旅游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指标较难选取有关,因为关于文化旅游本身就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所以关于文化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和构建具有很大的难度。

  二、城市管理和文化旅游互动发展的模式分析

  我国城市管理和文化旅游互动发展的研究在国内比较鲜见,主要问题在于文化旅游如何从旅游业中剥离出来,由于目前学界对文化旅游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文化旅游和城市管理的互动关系,只能从全国城市的实践考证中总结。我国城市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城市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配置产业模式和支撑力量,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质量提升和配置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标志性旅游目的地,例如西安市,吸引更多国内外旅游资源,并且作为一种内外协调需求,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另一方面,城市旅游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和发展,进一步加强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深入影响这第一、二产业进程,例如绿色城市建设概念和现代农业观光园项目等。我国文化旅游和城市管理的互动关系概括为三类:

  1.文化旅游推动城市发展。文化旅游发展水平高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这种发展模式的表现是:城市经济的收入大部分来自于旅游业的收入,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拉动了城市经济发展,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就业人数的促进。如我国的很多优秀旅游城市,如丽江、桂林、西安、三亚等城市。在城市发展之初,都是源于旅游者的不断进入,促进了旅游设施、接待条件的改善,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不断提升。

  2.文化旅游渗透于城市发展。文化旅游渗透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发展模式,多见于大型城市,如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或者文化中心,本身城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或者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城市本身的文化和优良的接待基础,促进了城市旅游人口的增加。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型城市,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着文化旅游的不断发展,文化旅游的发展渗透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3.文化旅游与城市发展高度一体化。文化旅游和城市经济发展高度一体化,是指城市经济和文化旅游发展处于同一水平,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是文化旅游发展的提升阶段,城市经济发展的等级与文化旅游资资源等级相匹配。文化旅游和城市经济互动发展,互相促进。如成都、武汉,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其旅游业发展的等级相协调,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旅游资源的等级相匹配。

  三、我国城市管理和文化旅游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随着国家政策性导向和人们多元化需求增加,我国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式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外部环境,并且已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值逐年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还处于探索期,很多理论和实践成果中表现出不同类型问题,已经逐步表现出制约我国城市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变现出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文化旅游模式固定化。我国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就是技术和管理模式创新。为满足日益多元个性化消费者需求,旅游产业通过自身的营销产业模式需求,,挖掘城市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和文化属性,融入到整个旅游产业链条之中。一方面,拓展了旅游产业通过文化传播影响和高效传播方式,实现投入和宣传成本降低,例如由政府投入的城市文化电视宣传;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产业中各类型景点,赋予更加深入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从而促进旅游产品多维度创新。但是在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却表现出明显的不足。一是城市文化旅游融合方式单一化,旅游产业营销关注点主要在于城市文化资源宣传效应,没有真正实现城市系统性体系旅游消费模式构建,例如为旅游消费者提供吃、住、行、购等一站式服务,虽然依据城市文化所建立旅游产品较多,但是有效兼顾体验式和内涵式城市旅游品牌性产品较少,已经逐步表现出不能够满足多元化消费者需求;二是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产品结构单一化,我国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是基于某一固定层面,忽略产品结构深入和内涵式开发,例如城市旅游文化经典产品表现出明显趋同性,从某种程度上,还是缺乏政府性支持和社会资金投入,使得城市文化旅游成品结构创新和独特优势无法显现。

  2.产业链条建设可持续性不足。我国城市文化旅游产业一个关键点就是在于两者能够有效形成优势结构互补和产业链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价值链条延伸表现为一种自然扩展,能够赋予两者传统产业链条新功能,从而不断创新链条产品,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成一条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新经济增加体系。然而,目前在城市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可持续方面,一是没有更好明确各个产业链条责任和实现产业链条合并扩展性,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上下游企业,无法在一定标准范围和技术标准,实现优势功能有效性链接和扩展,某些区域性城市在文化性投资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长远的旅游经济效益,直接导致旅游消费者吸引能力不足,例如对于某些文物单位,具有很高文化价值和属性,由于缺乏商业模式有效经营引入和推广,无法满足和提供旅游消费者综合性多元化需求,使得消费者无法获得独特内心体验;二是我国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将城市文化作为旅游产业发展附属和功能支撑点,忽视城市文化脆弱性和延展性,使得城市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协同性作用减少,造成我国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新困难和新问题,最终将会限制我国旅游服务产业的非良性循环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四、城市管理与文化旅游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

  1.学习世界先进国家、先进文化旅游城市的管理和发展经验。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把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放在首位,文化遗产资源本身保护的是否完善,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大检验指标以及城市的吸引力之一。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努力把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到最完善的状态,城市的布局和建设,都服从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中。

  2.坚持政府对城市文化旅游宏观调整,做好城市中长期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保证长效性和制度化。我国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已经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新潮流,如何加速我国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步伐,已经成为经济界和学术界研究一个热点问题,而政府是构建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关键性主导和保障。一是依据政策主导,构建我国城市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产业平台,政府政策性主导是城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融合发展的基础,可以有效推进我国城市文化旅游市场良性多赢博弈竞争,能够更加优化产业价值链条各个环节和信息共享,从而实现产业链条系统化增值;二是政府保障机制,我国城市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政府作为关键参与力量,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实际需求,构建公平合理的城市文化旅游企业淘汰管理机制,以保障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创新、系统服务和产业链条企业组织协调。

  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建设中,会发现许多朝令夕改的行为,或者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相冲突的地方,或者许多地方的城市规划并不能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者生态效益,或者不能做好短期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统筹规划,以至于很多城市的发展或者不能很好地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或者过度挖掘文化旅游的资源价值。所以,如果把完善的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纳入城市长远发展的体系中,并以制度形式保存下来,有利于文化旅游和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3.优化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结构。我国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点和内源化动力,主要还是体现在优化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化结构。一是城市文化旅游产业技术创新,我国西部城市文化所产生经济效益,主要还在于环境资源优势,而东部主要是利用城市文化旅游城市的技术创新,其生产边际效益成本较低,从而有效提升城市文化旅游生产率,技术创新能够有效改变我国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生产要素投资性比例,不断有效创新城市文化旅游发展经营性和服务性改革发展模式,更能够实现城市文化旅游多元化产品创新,从而推进我国城市旅游文化产业结构性升级;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强调城市文化旅游集群效应,以城市旅游文化服务产业为核心,通过与旅游产业密切和相关产业融合,形成一个协调科学合理化的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城市旅游产业与第一、二产业融合式集群发展、以城市旅游文化环境资源为依托的景点性集群发展、以城市文化旅游民俗和农村为依托的社区性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三是城市旅游文化产业为中心区域战略性协调发展,以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城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不断促进区域内城市之间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更好地发挥出城市文化旅游产业辐射效果,完成东部区域城市之间资源、信息和知识的无障碍性整合,同时以东部城市旅游文化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影响中西部城市,并且中部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用主要桥梁,实现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以东部、中部为基础,推进西部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城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区域战略性优势互补和结合,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增强社会经济发展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广海,冯英梅.旅游产业结构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管理,2013,(05).

  [2]杜傲,刘家明,石惠春.1995-2011年北京市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协调度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4,(02).

  [3]翁钢民,鲁超.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秦皇岛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0,(03).

  [4]虞虎,陆林,朱冬芳.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及影响因素[J].自然资源学报,2012,(10).

  [5]熊鹰,李彩玲.张家界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

  [6]张玉萍,瓦哈甫·哈力克,党建华,邓宝山,王冉.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人文地理,2014,(04).

  [7]张春晖,马耀峰,吴晶,朱环.供需视角下西部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10).

  [8]华正伟.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9]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北京:国家统计局出版社,2014,(02).

  [10]马春野.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11]陈秀莲.泛珠三角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实证分析——基于次区域理论和灰色关联度的探讨[J].国际经贸探索,20012,(07).

  [12]Brida J G.Tourism's Impact on Long-Run Mexican Economic Growth[J].Economics Bulletin.2008,[21].

  [13]李锋.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产业结构演化关系研究——以西安旅游产业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


  本文关键词:1995-2011年北京市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协调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2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42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4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