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1-24 13:19
【摘要】:本文以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的人骨为研究对象,测定骨中的碳、氮同位素比值,揭示该地区古代先民的食谱特征,探索当时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等历史信息。研究结果发现:人骨样品的δ13C值分布在-18.96‰~-17.74‰范围内,样品的δ15N值均较高,分布在12.64‰~14.33‰范围内,表明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是肉类食物在日常饮食生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根据考古发掘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肉类的获取应来源于驯养的牛、羊等或部分狩猎所得的鹿等动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来源于大麦、小麦等C3类作物,这与其生活的环境和以游牧为主,农业和狩猎为辅的经济形态密切相关;男性与女性的食物结构相同。
【图文】:

散点图,散点图,样品,先民


15N值;而对于水生以藻类为食的动物,包括各种鱼类等,其δ15N值较高,其平均值大约为5.9±2.2‰;海生动物则具有最高的δ15N值,其平均值大约为14.8±2.5‰。N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存在着同位素的富集现象,沿营养级上升时,每上升一格,大约富集了3~4‰,即食草类动物骨胶原中的δ15N比其所吃食物富集3~4‰,以食草类动物为食的食肉类动物以及各种鱼类,δ15N值为9~12‰之间,杂食性动物δ15N值则在7~9‰之间。根据δ15N值,即可判别先民所处营养级,了解其食谱是以肉食为主或素食为生[24]。由图1和表1可见,人骨样品的δ13C值分布在-17.74~-18.96‰范围内,表明巴里坤东黑沟先民的植物性食物以C3类植物为主;样品的δ15N值均较高,分布在12.64~14.33‰,平均值为13.26‰,在缺乏遗址食物链中各营养级δ15N值的状况下,先民的δ15N值是否大于9‰,常用来判定先民的肉食来源。若δ15N值大于9‰,说明先民食谱中包括大量的肉食;而δ15N值小于9‰时,则其食谱中当以植物类食物居多,辅以少量肉食[25],由此说明肉类食物在东黑沟先民食物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样品DHG9的δ15N值最高(为14.33‰),这可能由于该儿童年龄较小而饮用较多含高蛋白质乳类的缘故;样品DHG10墓主的δ15N值十分接近DHG9的儿童,和其它墓葬相比,考古发掘图1样品的δ13C和δ15N的散点图Fig.1Scatterplotofδ13Candδ15Ninsamples显示DHG10墓主所处墓葬等级较高,这可能暗示着墓主具有特殊的饮食习惯。此外,从14C年代测试结果来看,不同时期东黑沟遗址先民之间的食物结构基本一致;男性和女性之间δ13C和δ15N值未见明显差异,表明遗址先民的饮食结构没有性?

遗址,先民,巴里坤,食物结构


疆天山北麓巴里坤县石人子、奎苏、冉家渠等处的早期遗址、墓葬中,都曾出土过炭化麦粒和大型磨谷器[27]。这些考古发现也表明在哈密地区古代先民已广泛种植麦类等粮食作物。发掘已表明,东黑沟遗址是古代牧民比较稳定的定居地,所以东黑沟遗址先民的经济形态以游牧为主,同时辅以一定的农业生产,还可能伴有狩猎活动。此外,,也有学者曾对哈密地区其它游牧文化墓地,如巴里坤黑沟梁墓地[28]和哈密天山北路墓地[29]出土的人骨做过研究,现将东黑沟遗址与这两个墓地出土人骨的δ13C和δ15N做一比较分析(见图2)。由图2可见,东黑沟遗址出土人骨的δ13C和δ15N值稍低于天山北路墓地,和黑沟梁墓地基本一致。但总体上来看,三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别,这说明地处东天山哈密地区古代游牧民族先民具有相似的饮食方式。3结论通过对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出土人骨中C和N稳定同位素的分析,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除了06BSDM001、07BSDM016两个样品因污染严重,未能提取出骨胶原外,其它人骨样品保存状况良好,可用于食谱分析;2)通过分析人骨中的C、N稳定同位素可见,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是肉类食物在日常饮食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肉类的获取应来源于驯养或部分狩猎所得的动物,植物性食物主要是大麦、小麦等C3类作物;3)男性与女性的食物结构相同;4)先民的饮食结构与其生活的环境和以游牧为主、农业和狩猎为辅的经济形态直接相关。图2东黑沟遗址与哈密地区其他不同墓地出土人骨δ13C和δ15N比较的箱式图Fig.2Boxplotofδ13Candδ15NinhumanbonesfromtheDongHei-gousitecomparedwithothergraveyardsexcavatedfromHamiregion人们的饮食结构常与当地的环境和经济形态有着密切的关?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耀武;Michael P.Richards;刘武;王昌燧;;骨化学分析在古人类食物结构演化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2 张雪莲;王金霞;冼自强;仇士华;;古人类食物结构研究[J];考古;2003年02期

3 王建新;席琳;;东天山地区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研究[J];考古;2009年01期

4 凌雪;王望生;陈靓;孙丽娟;胡耀武;;宝鸡建河墓地出土战国时期秦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J];考古与文物;2010年01期

5 王建柱,林光辉,黄建辉,韩兴国;稳定同位素在陆地生态系统动-植物相互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04年21期

6 胡耀武;王根富;崔亚平;董豫;管理;王昌燧;;江苏金坛三星村遗址先民的食谱研究[J];科学通报;2007年01期

7 付巧妹;靳松安;胡耀武;马钊;潘建才;王昌燧;;河南淅川沟湾遗址农业发展方式和先民食物结构变化[J];科学通报;2010年07期

8 王炳华;刘杰龙;梅玉祥;张玉霞;吕巡贤;;新疆啥密五堡古墓出土大麦的研究[J];农业考古;1989年01期

9 裴德明;胡耀武;杨益民;张全超;张国文;田建文;王昌燧;;山西乡宁内阳垣遗址先民食物结构分析[J];人类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凌雪;陈靓;田亚岐;李迎;赵丛苍;胡耀武;;陕西凤翔孙家南头秦墓出土人骨中C和N同位素分析[J];人类学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爽;金海燕;;内蒙古大山前遗址陶片化学成分测定和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05年00期

2 张国文;胡耀武;宋国定;李兴盛;胡晓农;王昌燧;;内蒙古三道湾和叭沟鲜卑墓人骨和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分析[J];边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3 李融武,李国霞,赵维娟,高正耀,谢建忠,冯松林,范东宇,柴之芳,赵文军;清凉寺汝官窑和钧台钧官窑起源关系的模糊聚类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周国信;;中国的辰砂及其发展史[J];敦煌研究;2010年02期

5 胡耀武,何德亮,董豫,王昌燧,高明奎,兰玉富;山东滕州西公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5年05期

6 崔亚平;胡耀武;陈洪海;董豫;管理;翁屹;王昌燧;;宗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7 张小虎;夏正楷;杨晓燕;吉笃学;;黄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事件的响应[J];第四纪研究;2008年06期

8 管理;胡耀武;胡松梅;孙周勇;秦亚;王昌燧;;陕北靖边五庄果墚动物骨的C和N稳定同位素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8年06期

9 胡耀武;Michael P.Richards;刘武;王昌燧;;骨化学分析在古人类食物结构演化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10 李锋瑞;刘继亮;;干旱区根土界面水分再分配及其生态水文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国霞;赵维娟;李融武;谢建忠;郭敏;冯松林;高正耀;禚振西;;黄冶窑唐三彩和耀州窑唐三彩起源关系的中子活化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炜炜;东海中北部主要游泳动物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丁访军;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标准体系构建[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王学江;纳米羟基磷灰石仿生复合生物材料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李法军;河北阳原姜家梁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蒋洪恩;吐鲁番洋海墓地植物遗存与古洋海人及环境之间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6 马秀枝;开垦和放牧对内蒙古草原土壤碳库和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7 刘晨峰;北京地区杨树人工林能量和水量平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陈雪香;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D];山东大学;2007年

9 顾玉才;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遗址战国时期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褚建民;干旱区植物的水分选择性利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汗青;关于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开展游牧聚落考古的探讨[D];西北大学;2011年

2 张坤;东天山地区第二类早期游牧文化墓葬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艾力·艾买提;罗布淖尔史前居民社会生活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薇;红山文化的环境考古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雅琼;虾塘一株微藻对无机氮利用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1年

6 王微;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中国林蛙陆生食物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常怀颖;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初探[D];四川大学;2005年

8 黄薇;陕西不同地区土壤埋藏环境与青铜器锈蚀特征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鲁晓珂;现代实验技术在汝窑和张公巷窑研究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06年

10 王慧文;利用稳定同位素进行鸡肉溯源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易现峰,李来兴,张晓爱,李明财;大漘的食性改变:来自稳定性碳同位素的证据(英文)[J];动物学报;2003年06期

2 姜钦华,张江凯;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史前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3 韩康信;金坛三星村新石器时代人骨研究[J];东南文化;2003年09期

4 吴新智;对21世纪发展中国人类起源研究的若干建议[J];第四纪研究;2001年03期

5 胡耀武,何德亮,董豫,王昌燧,高明奎,兰玉富;山东滕州西公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5年05期

6 崔亚平;胡耀武;陈洪海;董豫;管理;翁屹;王昌燧;;宗日遗址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7 吕厚远;张健平;;关中地区的新石器古文化发展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2008年06期

8 易现峰,张晓爱,李来兴,李明财,赵亮;高寒草甸生态系统食物链结构分析——来自稳定性碳同位素的证据[J];动物学研究;2004年01期

9 胡耀武;何德亮;刘歆益;董豫;王昌燧;高明奎;兰玉富;;山东藤州西公桥遗址人骨的元素分析[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齐乌云;;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在古代人类食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莹;山西浮山桥北及乡宁内阳垣先秦时期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岩;岳公台——西黑沟遗址群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建;;壳体大小对浮游有孔虫生物地球化学记录的影响[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0年02期

2 田晓雪,雒昆利,谭见安,李日邦;K/T界线的研究进展——兼论元素演化与恐龙灭绝的可能关系[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6期

3 曾庆飞;谷孝鸿;毛志刚;周露洪;高华梅;;鲢鳙控藻排泄物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0年09期

4 蒋高明,耿龙年,陈业材;植物样品中碳、硫稳定同位素的测试[J];植物学通报;1995年S2期

5 梁植权;;同位素在物岅代

本文编号:2572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72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7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