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团购的虚拟旅游流空间差异及动力机制研究
【图文】:
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结合Moran散点图或散点地图等形式,可以将局部差异的空间结构可视化,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18-19]。由标准化值Xi=(xi-x)/s与空间滞后向量WX=∑nj=1,j≠iWijXj的相关关系绘制Moran散点图(图1),据此可分析虚拟旅游流空间分布差异(图2)。图1虚拟旅游流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散点图Fig.1LocalspatialautocorrelationMoranscattermapofvirtualtouristflows图2虚拟旅游流空间分布差异Fig.2Spatialdifferenceofvirtualtouristflows图1显示,位于HH,HL区的旅游地数量一直少于位于LL,LH区旅游地数量,表明总体上网络虚拟旅游客流仍集中在34.62%的省份。位于HH,LL区的旅游地数量与位于LH,HL区的旅游地数量相等,表明旅游地之间虚拟旅游流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具有极化特性,同时部分旅游地之间虚拟旅游流具有集聚特性。旅游地之间虚拟旅游流存在空间差异说明网络旅游团购产品跨区域产品较少,高客流区域并没有带来周边区域的高客流,低客流区域包围的高客流区域也没有受到低客流的影响,客流仅仅局限在本区域,跨区域流动较少。图2反映了旅游产品团购虚拟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HH区域包括海南、福州、广西、广东的旅游地;LL区域包括四川、黑龙江、河北、安徽、山西、辽宁、河南、吉林、山东的旅游地;HL区域包括天津、浙江、贵州、陕西、湖北的旅游地;LH区域包括甘肃、重庆、北京、云南、上海、湖南、江西、江苏的旅游地。HH区域旅游地团购虚拟客流值及周边临近旅游地虚拟客流值均较高,客流空间差异不大,客流具有集聚特性;LL区域旅游地旅游团购虚拟客流值及周边旅游地虚拟客流值均较低,客流空间差异不大,旅游地客流也具有集聚特性,即旅游地虚拟客流都较少;HL区域旅游
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结合Moran散点图或散点地图等形式,可以将局部差异的空间结构可视化,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18-19]。由标准化值Xi=(xi-x)/s与空间滞后向量WX=∑nj=1,j≠iWijXj的相关关系绘制Moran散点图(图1),据此可分析虚拟旅游流空间分布差异(图2)。图1虚拟旅游流局部空间自相关Moran散点图Fig.1LocalspatialautocorrelationMoranscattermapofvirtualtouristflows图2虚拟旅游流空间分布差异Fig.2Spatialdifferenceofvirtualtouristflows图1显示,位于HH,HL区的旅游地数量一直少于位于LL,LH区旅游地数量,表明总体上网络虚拟旅游客流仍集中在34.62%的省份。位于HH,LL区的旅游地数量与位于LH,HL区的旅游地数量相等,,表明旅游地之间虚拟旅游流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具有极化特性,同时部分旅游地之间虚拟旅游流具有集聚特性。旅游地之间虚拟旅游流存在空间差异说明网络旅游团购产品跨区域产品较少,高客流区域并没有带来周边区域的高客流,低客流区域包围的高客流区域也没有受到低客流的影响,客流仅仅局限在本区域,跨区域流动较少。图2反映了旅游产品团购虚拟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HH区域包括海南、福州、广西、广东的旅游地;LL区域包括四川、黑龙江、河北、安徽、山西、辽宁、河南、吉林、山东的旅游地;HL区域包括天津、浙江、贵州、陕西、湖北的旅游地;LH区域包括甘肃、重庆、北京、云南、上海、湖南、江西、江苏的旅游地。HH区域旅游地团购虚拟客流值及周边临近旅游地虚拟客流值均较高,客流空间差异不大,客流具有集聚特性;LL区域旅游地旅游团购虚拟客流值及周边旅游地虚拟客流值均较低,客流空间差异不大,旅游地客流也具有集聚特性,即旅游地虚拟客流都较少;HL区域旅游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丽萍;游立;江国逊;;乡村旅游开发的动力机制与主题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04期
2 杨守萍;王慧;;辽宁科技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年07期
3 秦绪霞;;旅游产品整合的基本问题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07期
4 吴丽云;;旅游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蟹岛模式”剖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5 金丽;;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年四锋;李东和;;国内关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2期
7 黎筱筱;马晓龙;吴必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空间分布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5期
8 蒋韪鲔;;苗族服饰演化的动力机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谢明礼;闽台民间信仰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差异及开发[J];亚太经济;2003年04期
10 梁圣蓉;;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与评估——以武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文;张安民;;空间分离型旅游主体区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以开封市和杭州市为例[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卞显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影响因素分析[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国良;张捷;艾南山;刘波;;旅游流齐夫(Zipf)结构及空间差异化特征研究——以四川省为实证研究区[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李少星;颜培霞;;空间管制方法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以抚顺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史春云;张捷;;旅游区域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旅游城市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郑芳;王乃昂;;近几年国内城市旅游研究进展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肖升;;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旅游业驱动机制模型研究[A];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一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6年
8 柯立;张捷;;书法景观旅游地游客感知意象影响因素分析——以桂林叠彩山景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明庆忠;陈英;李庆雷;;旅游产业生态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宋玉蓉;;中国旅行社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培华 许艳玲(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释放魅力和动力[N];中国旅游报;2006年
2 “武当之道”课题组 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供稿;武当之道[N];中国旅游报;2010年
3 中国旅游报“武当之道”课题组 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 供稿;武当之道[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石培华 国家发改委国地所旅游规划中心;探寻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的原动力[N];中国旅游报;2006年
5 薛莹;区域旅游合作:再一次审视与反思[N];中国旅游报;2004年
6 □南京大学教授张鸿雁○本报记者 杜颖梅;创意产业园不是谁都能搞[N];江苏经济报;2006年
7 周慧娟;《黄山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通过评审[N];中国旅游报;2007年
8 张克强;主题乡村,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方向[N];中国旅游报;2007年
9 胡日查邋朱明红;阿尔山市四季并重培育核心旅游景区[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10 ;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实验区管理的新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金丽;国际旅游城市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王旭科;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3 秦学;旅游业跨区域联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机理、模式与协调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马春野;基于协同动力机制理论的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佑印;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时空演变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艺;山东半岛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2 崔永慧;川渝旅游合作的模式选择与保障机制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09年
3 李青;城市近郊小城镇旅游动力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钱丽芸;基于动力机制的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闫晓春;基于循环经济的旅游景区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6 周家婷;关于构建湖北体育旅游经济圈的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7 高乐华;山东省旅游产业集群及其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8 郭雅婷;我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空间扩张模式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建;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探讨[D];浙江大学;2007年
10 王浪;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75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75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