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辽宁省旅游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2 08:05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迅速地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闪亮点。然而,现代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呈现出来。如何实现区域旅游资源和合理开发又能实现旅游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充分做好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所有政府人员和旅游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论文选定辽宁省为研究对象,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一个省份,同时,借着国家沿海旅游开发这一重要契机,辽宁省已成为环渤海地区乃至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辽宁省旅游业的崛起将迅速提升辽宁省在中国的战略地位。随着交通区位的进一步改善,辽宁省将发展成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枢纽城市。由于区位条件和政府政策的倾斜导致辽宁省旅游业发展出现了一个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与目前本省的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在这一特定区域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已成为辽宁省旅游业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文在调查了大量的国内外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辽宁省的旅游空间结构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做了一个整体分析,然后得出了本区域旅游空间发展不平衡的结论,对此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和方案。第一章写了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本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回顾了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的一些动态,进行了国内外文献的一个总的概述。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主要从辽宁省旅游资源,客源市场,交通条件三方面进行了空间分析,采用了定性、定量、和多种数学方法相结合,其中对辽宁省旅游景区(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查阅和归纳,从而得出了本文的分析结论:1、目前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表现为地区上的不平衡,全省的旅游景点主要集中在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双核旅游发展模式,形成了具有强大辐射力的中心地带。2、辽宁省旅游交通线路网正在快速的完善,省内交通网络连通度较高,通达性较好,尤其是沈阳和大连两个城市更为突出,但是个别地区如朝阳等市由于交通的通达度不高严重影响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及利用。3、在旅游客源市场方面:国内旅游市场较分散,国外旅游市场较集中。第四章针对第三章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优化方案。
【图文】:

旅游点


与方法的应用和发展也会对旅游学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论文主要从“点统”理论、旅游区位论、增长极理论、“核心一边缘”理论、生态位理论及旅游周期理论下笔,为研究旅游空间结构提供了分析的理论和一定的指导方法。1 点-轴系统理论—轴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陆大道在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发展轴提出的,后来学者和专家认可。点—轴开发中的“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服务范围和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各种产业高度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引力、凝聚力和辐射力。“轴”是连接点与点之间的各种线状基础设施,包括各线,比如公路线、铁路线、航空线、河运线、海岸线,通讯线路、供水供电线路线”上有各种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分布,“轴线”对所经过的区域有很大的吸引力力和辐射力,使得许多产业部门如工业点、农业点、商业点等等都产生在点和轴然后彼此又联系在一起向外扩散。根据中心地原理,区域内大小中心城市是分等因此“发展轴”也是分等级的[1]。确定经济发展的中心点、中心轴线和重点发展是确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点轴,也就是我们说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带,从而实现轴为中心和重点的整体带动其它的逐步向外扩散的发展模式[1]。

空间分布,区域旅游开发,旅游空间结构,增长极


图 2-2 区域旅游开发中增长极的作用资料来源:福建沿海地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2.1.4 核心-边缘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 19 世纪 60 年代在他的《区域发展政策》中提出的,后来又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这一理论。弗里德曼认为,任何一个空间经济的发展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构成。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的地理要素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发展不平衡,变成为彼此联系、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核心区域是指经济增长快、人口密度大、工业发达、技术水平高等所有指标要素都高度集聚的区域。边缘区是和核心区相对立的,在核心区的外侧,经济增长慢、人口密度小、工业欠发达、农业水平高、技术水平低,对核心区进行辅佐和补充的区域。在一定发展程度上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之间存在着一个依赖和统治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补互利。核心—边缘理论实在圈层结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圈层结构理论认为: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城市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区域经济的发展应以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城市在中间起着吸引和辐射的作用,,受“距离衰减法则”的影响,距离城市越近,城市对其吸引和辐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592.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亮;李洪娜;;辽宁省乡村休闲型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2 王佳;陈冰冰;;基于共生理论的河北省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研究——以唐山、秦皇岛、沧州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年01期

3 尹长丰;;安徽省旅游位序规模体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2年10期

4 赵明;;滨海区域中小城市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研究——以莆田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晓东;河南省旅游业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靳瑞景;县域旅游开发的空间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彤;湖南省森林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4 马楠;基于空间结构的辽西走廊区域旅游优化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5 杨仲元;交通改善对皖南区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彦U

本文编号:25947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947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9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