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天津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2 20:07
【摘要】: 随着天津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津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游憩需求越来越明显。天津城市居民以天津周边为目的地的近郊出游出现了日益增长的局面,环城游憩带旅游已经成为许多天津市民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一种重要休闲方式。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空间游憩带”的结构类型,但对天津市游憩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游憩带结构研究、游憩带的科学开发等都是天津市旅游业科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以天津为例,利用经济地理学中的集中机制、分散机制、系统动力学机制,实证分析天津市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现状,从文化、经济、城市交通改善、新的团体机构的形成、人们对生态平衡的需求等方面,通过定性的方法,分析了天津市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对环城游憩带内各旅游地类型进行了划分,将天津市环城游憩带划分为自然观光旅游地、人文观光旅游地、运动休闲旅游地、人工娱乐旅游地四种类型,利用ArcGIS软件通过城市中心距离法、回转半径法、空间离散指数法等相关统计学方法对天津环城游憩带内四种旅游地类型的空间分布结构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到了天津环城游憩带内各旅游地类型的分布特点;通过制定层次分析法目标评价模型,及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构建了天津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利用罗森伯格——菲什拜因模型对天津各旅游景点进行定量评分,根据各旅游地类型的特点和目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对天津环城游憩带内不同旅游地类型提出了针对性的开发对策。 通过对环城游憩带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为合理规划布局区域旅游空间、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提供基础性支持;为发展城郊旅游业,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土地使用效益,合理控制农村的城市化程度,美化城郊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资金流入、文化交流、观念更新、信息传播,对提高城市居民的素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更加有利于加强城乡交流,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调节居民生活,对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有显著作用,从而推动天津市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图文】:

模型图,增长极理论,模型


8图2-2 增长极理论模型2.1.2 “核心——边缘”理论自从美国景观生态学家福尔曼一戈德罗恩提出“边缘效益”这一概念后,很多专家都将其引入到各自擅长的领域,地理学家亦不例外。1966 年美国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结合边缘效益提出了“核心一边缘”理论,如图 2-3 所示。《区域发展政策》一书的出版,系统的提出了核心—边缘的理论模式[26],使“核心——边缘”这一理论有了更为详细的定义,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的,核心区域是城市集聚区,这里工业比较发达,人口多,同时具有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边缘区域界限由核心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

模型图,模型,网络开发,腹地


9图2-3 核心边缘理论模型2.1.3 网络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理论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进一步的延伸[28],如图2-4所示。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点——轴”的不断发展,轴线周围的点逐渐形成相互联系的通道,并形成了增长极各类中心城镇和增长轴即交通沿线,增长极和增长轴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了区域内的商品、信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交通、通讯网。在此基础上,网络开发理论强调提高区域内各节点与腹地、腹地与腹地联系的广度和强度,,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网络向外部地区的延伸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59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晓华;虞静峰;梁坤;;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8期

2 胡浩;南颖;刘继生;;延吉市发展环城游憩带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3 李俊;张述林;;重庆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定位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蒋巍;王晓文;戴俊骋;;福州市区居民环城游憩偏好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1年02期

5 黄泰;;国民休闲设施系统结构分异的信息维透视——以苏州为例[J];旅游学刊;2011年09期

6 苏志平;王利;;县域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句容为例[J];江苏商论;2011年06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城游憩带创新系统模型及其运行机理研究[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祁秋寅;张捷;王同坤;;滨江城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以南京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钟全林;庄徐荣;;旅游地类型的公众心理选择及其驱动因素[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4 吴必虎;苏平;马晓龙;;中国大城市周边地区自然观光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江敏;;武汉环城游憩地空间演变研究[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6 李辉;洪静;;大城市郊区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思考——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辉;洪静;;大城市郊区旅游发展规划的重点命题和对策思路——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云才;杨丽;;北京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以京西门头沟为例[A];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何雨;刘顺伶;;基于城乡旅游统筹发展的上海城郊旅游发展模式探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建军;李朝阳;;大北京地区西部山岳生态旅游带的整合构建[A];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国家地质公园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第20届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文 张敏 张一恒;加快环城游憩带建设 促进和谐社会构建[N];光明日报;2006年

2 记者 谭举先 通讯员 曾凡刚;巴东着力打造城市名片[N];恩施日报;2011年

3 蔡伟杰 竺志军 钱树伟;宁波江北区全力打造 环城游憩带先行区和都市休闲农业集聚区[N];江南游报;2011年

4 实习记者 丁影;涪城区乡村旅游环城游憩带初步形成[N];绵阳日报;2008年

5 王小萍;郑州:民俗游搅热春节黄金周[N];河南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汪辉 张冯焱 王一博;现代服务业 大手笔绘就新蓝图[N];郑州日报;2006年

7 记者 成燕;精心烹制“旅游大餐”[N];郑州日报;2007年

8 郝小斐邋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城市土地利用中的旅游开发模式[N];中国旅游报;2008年

9 首席记者 杨世s

本文编号:2595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595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6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