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风景区国内旅游者人口学、时空分布及行为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8 07:55
武夷山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旅游业是武夷山市的主导产业。武夷山是我国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四个双遗产地之一,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称,是以丹霞地貌为特征的全国首批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作为武夷山旅游网络中最为精华部分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它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原祟安县)城南,是全国唯一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我国风景名胜区中的一颗明珠,是东南沿海风景名胜区的代表之一,在国内旅游网络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作为自然和文化“双世遗”的武夷山,历年来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涌现了大量的科研、考察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关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旅游资源评价、茶叶培育和生产以及茶文化等方面,有关旅游客流和居民感知的研究成果不多。本文在大量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国内旅游客流的人口学特性、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当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旅游客流和旅游社会影响研究的进展,然后阐述了本文的研...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一l武夷山风景区国内旅游者的客源市场空间分布
调查过程中许多游客反映部分景区的休息设施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基-T以上结果,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管理部门还应加强旅游资源较弱的景点(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例如可以在溪南景区、山北景区(见图4碑)可以开发并规划一些与茶有关的生态观光园、茶文化园及农、林、渔相结合的农业生态观光园等生态旅游产品;并合理地组织游览路线,使得旅游者均匀分布在风景区的各个景区。这样一方面使景区的旅游产品多样化,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另一方面也可以延长旅游者在整个风景区的旅游时间,缓解优势景区游客拥挤不堪的现象,同时间接地增加了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效益从而促进武夷山风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主要数据公报[J]. 研.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2]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J]. 王莉,陆林. 旅游学刊. 2005(03)
[3]主社区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研究——以敦煌市为例[J]. 谌永生,王乃昂,范娟娟,程弘毅,隆浩.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02)
[4]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J]. 杨兴柱,陆林. 城市问题. 2005(02)
[5]安徽省各市国内旅游者空间结构和地域差异初步研究[J]. 王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6]旅游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J]. 那守海,张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03)
[7]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 卢松,陆林,王莉,王咏,梁栋栋,杨钊. 地理科学. 2004(02)
[8]云南游客特征分析及其启示[J]. 王哿. 经济问题探索. 2004(03)
[9]三亚市旅游客流空间特性研究[J]. 宣国富,陆林,汪德根,章锦河,杨效忠. 地理研究. 2004(01)
[10]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 苏勤,林炳耀. 地理研究. 2004(01)
硕士论文
[1]普陀山生命周期演化机制与旅游结构[D]. 杨效忠.安徽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04741
【文章来源】: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一l武夷山风景区国内旅游者的客源市场空间分布
调查过程中许多游客反映部分景区的休息设施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基-T以上结果,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规划管理部门还应加强旅游资源较弱的景点(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例如可以在溪南景区、山北景区(见图4碑)可以开发并规划一些与茶有关的生态观光园、茶文化园及农、林、渔相结合的农业生态观光园等生态旅游产品;并合理地组织游览路线,使得旅游者均匀分布在风景区的各个景区。这样一方面使景区的旅游产品多样化,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另一方面也可以延长旅游者在整个风景区的旅游时间,缓解优势景区游客拥挤不堪的现象,同时间接地增加了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效益从而促进武夷山风景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主要数据公报[J]. 研.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 2006(02)
[2]国外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研究综述及启示[J]. 王莉,陆林. 旅游学刊. 2005(03)
[3]主社区居民对旅游效应的感知研究——以敦煌市为例[J]. 谌永生,王乃昂,范娟娟,程弘毅,隆浩.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02)
[4]城市旅游地居民感知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以中山市为例[J]. 杨兴柱,陆林. 城市问题. 2005(02)
[5]安徽省各市国内旅游者空间结构和地域差异初步研究[J]. 王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6]旅游生态学的理论与实践[J]. 那守海,张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4(03)
[7]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 卢松,陆林,王莉,王咏,梁栋栋,杨钊. 地理科学. 2004(02)
[8]云南游客特征分析及其启示[J]. 王哿. 经济问题探索. 2004(03)
[9]三亚市旅游客流空间特性研究[J]. 宣国富,陆林,汪德根,章锦河,杨效忠. 地理研究. 2004(01)
[10]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 苏勤,林炳耀. 地理研究. 2004(01)
硕士论文
[1]普陀山生命周期演化机制与旅游结构[D]. 杨效忠.安徽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04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0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