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旅游吸引物属性之辨

发布时间:2020-12-08 17:42
  旅游吸引物在旅游系统中扮演着基础性作用,但却面临着语义的不明和来自理论内部与旅游实践的双重挑战。文章从边界与内涵出发,借助"旅游吸引物"与"旅游资源"的比较、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吸引物系统的转变,剖析旅游吸引物之为吸引物的意义生成与社会建构过程,重新思考旅游吸引物之属性及其在当下旅游实践中的作用,探讨其社会建构所反映的旅游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文章认为,旅游吸引物兼具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符号属性等多重属性,吸引力特性是其本质属性;旅游吸引物属性及其社会建构有深刻的社会基础。旅游吸引物边界及其属性的理论反思,在旅游席卷全球的当下,兼具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在火热的乡村旅游实践中,对守护乡土景观亦有特殊意涵。 

【文章来源】:旅游学刊. 2020年02期 第134-146页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旅游吸引物属性之辨


MacCannell旅游吸引物系统[4]p41

系统模型图,旅游吸引物,系统模型


图1 MacCannell旅游吸引物系统[4]p41Leiper之旅游吸引物系统中,核心要素包括旅游地吸引旅游者关注或实际旅游的“几乎任何特征”:可能是MacCannell的景观,可能是某个事件或活动,可能是具有吸引力的某个人物或人群,可能是旅游目的地的其他任何事物(图3)。尽管这种界定有宽泛之嫌,但Leiper无疑拓宽了旅游吸引物范畴,使旅游吸引物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扩展,为从社会整体角度理解旅游吸引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旅游吸引物,系统扩展


Leiper之旅游吸引物系统中,核心要素包括旅游地吸引旅游者关注或实际旅游的“几乎任何特征”:可能是MacCannell的景观,可能是某个事件或活动,可能是具有吸引力的某个人物或人群,可能是旅游目的地的其他任何事物(图3)。尽管这种界定有宽泛之嫌,但Leiper无疑拓宽了旅游吸引物范畴,使旅游吸引物的内涵与外延均得到扩展,为从社会整体角度理解旅游吸引物提供了新的思路。需要说明的是,Goeldner与Ritchie把旅游吸引物视为“将旅游者带至某一目的地的吸引物的集合”[77]p175,似与上述旅游吸引物系统有相似之处。杨振之提出由旅游地资源、客源市场、旅游服务及其设施构成的“旅游资源系统”[35]并受到质疑。但论辩双方所言“旅游资源系统”与MacCannell和Leiper的旅游吸引物系统实有本质区别,故不能简单类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故宫的雪:官方微博传播路径与旅游吸引物建构研究[J]. 周欣琪,郝小斐.  旅游学刊. 2018(10)
[2]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研究[J]. 董培海,李庆雷,李伟.  广西民族研究. 2016(06)
[3]再论旅游吸引物的法律属性[J]. 张琼,张德淼.  旅游学刊. 2016(07)
[4]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与社会建构[J]. 蒋萌.  教育文化论坛. 2016(03)
[5]旅游符号学的理论述评和研究内容[J]. 彭丹.  旅游科学. 2014(05)
[6]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概念辨析[J]. 吴晋峰.  经济管理. 2014(08)
[7]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含义、关系及适用性分析[J]. 徐菊凤,任心慧.  旅游学刊. 2014(07)
[8]作为仪式的旅游[J]. 张进福.  世界民族. 2013 (05)
[9]旅游吸引物符号的三种形态及其研究展望[J]. 陈岗.  旅游科学. 2013(03)
[10]旅游已是一种朝圣[J]. 徐新建.  旅游学刊. 2012(10)



本文编号:2905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05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3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