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州草编艺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09 03:07
草编工艺品是既古老又有巨大应用潜力的手工艺术品,它不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整个世界文化长河中也闪烁着迷人的光彩。“编筐打篓,养活九口”是流传在山东境内的一句俗语,这不仅说明了编织资源的丰厚和编织业的普及,更道出了人们对编织技艺的感激之情。发展到今天,植物编织不再只是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传统工艺和文化的一种象征。本文以山东莱州草编的艺术特点、工艺为研究内容,发掘其在材质,品种、造型、配色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再现传统工艺品的艺术魅力。通过实地考察研究,访问了当地在此行业经验丰富、阅历颇深的著名工艺美术师高敬尤老先生和曲学鹏老师,在他们的指导下,深入当地草编厂、草编工艺品公司、车间,调查了解,归纳总结山东莱州草编工艺的发展现状。通过调研,发掘当地草编工艺独特的艺术特色、审美和实用价值,并从工艺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草编工艺产生、发展的过程,分析各自的工艺特色和艺术形式,探寻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利于更好的发展。总结规律,对烟台草编工艺品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并从市场规律出发,分析现在所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山东烟台莱州草编工艺品发展的新思路。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河姆渡遗址复原草房(选自《草编》)
从带有编织纹样的陶片和陶器可知,人类早期草编储盛用器用具的出现至少不于陶器时代,或者说要早于陶器时代。因为陶器的诞生是人们在掌握了用火之后,编结或许更早。由于编织材料不易保存,目前难以看到原始社会遗留的编结实物。说,印纹陶是人们以草藤等编结和遗留的编结而成实物器皿,然后糊上泥巴,将猎的食物如鱼、鸟、兽肉等放在里面,在用烧热的石头烙熟。此即所谓的“石烹法”后又直接在涂有泥巴的草编容器下烧煮食物,待草藤编织品化成碳灰后,泥巴变得结起来,成为带有编织纹的陶器。如图 2-3 后来人们的审美心态或许成为主导,索性编织品作为胎膜,做成美感性较强的陶器。或者以黏土做坯,在胎坯表面印筐、蓝席等编织物纹样,成为印纹陶。距今约 7000 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在出土的 60余件文物中就有编织纹陶片。西安半坡遗址中,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可以清晰辨出“八字纹”、“辫纹”、“缠结”、“棋盘格”等各种编织纹。山东龙山文化遗址黑陶图 1 河姆渡遗址复原草房 (选自《草编》) 图 2 西安半坡新石器遗址出土绞编织物印痕陶碗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虽然青铜冶炼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青铜器被大量使用,草编制品仍旧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广泛流传,大量的席、篮、草帽、草鞋、草衣、篓、草袋、筐等草藤制品满足了人们生活的不同需求。据记载,周代以莞(即蒲草编制莞席已很普遍,并有专业的“草工”,“做崔苇之器”。①编织工艺在战国时期也到一定的水平,从湖北江陵一带的楚墓中,曾出土有编织精细的彩色竹席和竹箧,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草编技艺的发展水平,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作用。进入封建社会,随着草编技艺的发展,不断出现新工艺,发现新材料,创造出的草编制品。汉代草编的种类十分丰富,据载:蔺草可以为席。②《范子计然书》载:“六尺蔺席出河东,上价七十;铺出三铺,上价百。”都是对草编制品的确切记载隋唐时期各种工艺制品更为丰富多彩。特别是唐代,棉麻广泛种植,织造业逐渐兴起这对草边技艺的发展也有所影响。据《唐史》记载,唐代草席的生产已相当普遍,出现了许多较为著名的草席产地。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宁波、鄞县一带,当时就用图 3 古代印文陶器(选自《草编》) 图 4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选自《草编》)
本文编号:2906147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河姆渡遗址复原草房(选自《草编》)
从带有编织纹样的陶片和陶器可知,人类早期草编储盛用器用具的出现至少不于陶器时代,或者说要早于陶器时代。因为陶器的诞生是人们在掌握了用火之后,编结或许更早。由于编织材料不易保存,目前难以看到原始社会遗留的编结实物。说,印纹陶是人们以草藤等编结和遗留的编结而成实物器皿,然后糊上泥巴,将猎的食物如鱼、鸟、兽肉等放在里面,在用烧热的石头烙熟。此即所谓的“石烹法”后又直接在涂有泥巴的草编容器下烧煮食物,待草藤编织品化成碳灰后,泥巴变得结起来,成为带有编织纹的陶器。如图 2-3 后来人们的审美心态或许成为主导,索性编织品作为胎膜,做成美感性较强的陶器。或者以黏土做坯,在胎坯表面印筐、蓝席等编织物纹样,成为印纹陶。距今约 7000 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在出土的 60余件文物中就有编织纹陶片。西安半坡遗址中,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可以清晰辨出“八字纹”、“辫纹”、“缠结”、“棋盘格”等各种编织纹。山东龙山文化遗址黑陶图 1 河姆渡遗址复原草房 (选自《草编》) 图 2 西安半坡新石器遗址出土绞编织物印痕陶碗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虽然青铜冶炼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青铜器被大量使用,草编制品仍旧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广泛流传,大量的席、篮、草帽、草鞋、草衣、篓、草袋、筐等草藤制品满足了人们生活的不同需求。据记载,周代以莞(即蒲草编制莞席已很普遍,并有专业的“草工”,“做崔苇之器”。①编织工艺在战国时期也到一定的水平,从湖北江陵一带的楚墓中,曾出土有编织精细的彩色竹席和竹箧,从侧面说明了当时草编技艺的发展水平,且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作用。进入封建社会,随着草编技艺的发展,不断出现新工艺,发现新材料,创造出的草编制品。汉代草编的种类十分丰富,据载:蔺草可以为席。②《范子计然书》载:“六尺蔺席出河东,上价七十;铺出三铺,上价百。”都是对草编制品的确切记载隋唐时期各种工艺制品更为丰富多彩。特别是唐代,棉麻广泛种植,织造业逐渐兴起这对草边技艺的发展也有所影响。据《唐史》记载,唐代草席的生产已相当普遍,出现了许多较为著名的草席产地。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宁波、鄞县一带,当时就用图 3 古代印文陶器(选自《草编》) 图 4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选自《草编》)
本文编号:29061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0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