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旅游服务体系构建与质量评价
发布时间:2017-04-09 08:06
本文关键词:山西旅游服务体系构建与质量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占据很大份额,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现代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和支撑是不断健全旅游服务体系。在国内经济发展态势和山西经济结构换档升级的双重压力下,发展旅游产业,构建旅游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炫彩多姿的自然旅游;有黄河流经,拥有丰富多彩、古今兼备的人文旅游资源;三晋文化灿烂辉煌,拥有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民俗旅游资源,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美称。然而山西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山东、四川等这些旅游强省,其旅游业发展并没有依托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取得长足发展,究其原因是: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表现为旅游服务供给主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科学等,旅游产品和服务单,创新能力不足,消费者反馈体系不健全等。从供给主体和服务主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山西旅游服务体系,并对山西十一个市进行定量评价,这对政府制定旅游相关政策,激发各类供给主体的新活力,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后劲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界定了旅游服务和旅游服务体系的内涵,在总结国内外关于旅游服务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产业融合理论和旅游系统理论,从旅游服务体系的输入方、输出方和反馈方这一独特的视角展开研究,输入方包括政府、企业和第三方,输出包括旅游产品和服务,游客对供给方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享有最终的评价反馈权。从政府供给、企业供给、第三方供给、旅游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反馈五个层面,选取评价指标,统计各指标的数值并标准化,根据数据结果将山西各地市分为四类,得出如下结论:太原市是山西的政治、经济中心,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在全省最快,旅游服务体系最为发达,相关配套服务最为完善,综合评价值居全省之首。其次是忻州市、晋中市和大同市,这三个城市有国内乃至世界比较知名的景点;再次是运城市、长治市等旅游业发展处在第三梯度的城市,最后是吕梁市。根据山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不同层次,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其旅游服务体系的政策措施。第一章主要阐释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文章主要创新点及论文技术路线。近几年来,山西旅游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山西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然而山西旅游服务体系却没有得到与此相对应的发展;在山西增量调结构,转型促升级的大背景下,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有助于山西经济转型;旅游产业转型要求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当前,旅游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偏低,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是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导致各种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在此研究背景下,构建山西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着力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新体系是市场的要求,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第二章界定旅游服务和旅游服务体系的内涵,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服务体系的研究动态。在学者对旅游服务和旅游服务体系认识的基础上,进而得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可以从旅游服务供给角度、旅游服务需求者——游客角度两个方面界定旅游服务。从供给角度出发,旅游服务是政府、旅游相关企业(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企业)及第三方旅游辅助单位向游客提供的一系列有形及无形旅游产品的总称。从旅游消费需求层面出发,旅游服务是指游客在与旅游产品提供方互动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自我感受和满意度。旅游服务具有与旅游资源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构建现代旅游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旅游服务质量的好坏决定着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旅游服务体系是多种复杂的旅游服务相互作用,是一系列旅游服务的综合,是支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章对旅游服务体系进行系统的分析,包括输入方(政府、企业和第三方)输出方(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及游客反馈。政府是旅游服务供给的主体,政府供给内容包括政策、旅游基础设施服务、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三方面。政府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为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缔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旅游基础设施服务中的道路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服务设施等为旅游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条件。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促进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石;如果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量的提升的话,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质的提升飞跃。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定制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打造“智慧旅游”服务新体系,促使旅游资源与网络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发展。政府供给服务体系可从政府旅游产业政策、政府经济政策、政府环保政策、旅游基础设施服务四个角度刻画,选取五个指标: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人)、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公共服务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旅游相关企业是旅游业发展的产业大环境,旅游相关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涉及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和娱乐等。旅游服务体系涉及与旅游相关的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进而形成功能完善的综合服务支撑体系。企业供给服务体系可从旅游产业发展、支撑产业发展两个角度刻画,选取五个指标:旅游接待人次(万人)、旅游总收入(亿元)、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人)、旅游四星级以上饭店个数、旅客运输量(万人)。第三方供给服务是除政府供给、旅游六大要素相关的企业供给之外的其他企业和第三方供给,包括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和商业服务等,选取八个指标:艺术馆、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数量、科技活动人员数、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专利授权数、邮电业务总量、城市恩格尔系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比(%)。旅游产品和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旅游产品用指标AAA级及以上景区数目刻画,服务用旅行社数量刻画。游客反馈包括满意度和投诉制度,分别用游客抽样调查满意率和投诉率刻画。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构建旅游服务体系。第一,简单介绍AHP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第二,构造判断矩阵,第三,排序并一致性检验,第四,进行层次总排序并通过一致性检验。第五,专家打分得出每一指标的权重。第四章,对山西进行实证研究。通过构建的旅游服务体系评价指标,以山西省为例,对山西十一个市定量分析,找出山西各市指标值,并对指标值进行无量钢化处理,结合无量纲指标值和权重构造评价值函数,得出山西十一个市的综合评价值,其中太原市的综合评价值最高,为0.6710,吕梁市的评价值最低,为0.5264。将十一个市按指标值大小分为四类。分析山西各市旅游服务体系质量评价结果,并得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第五章得出完善山西旅游服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第六章研究不足与展望。
【关键词】:旅游服务体系 构建 山西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中文摘要10-13
- ABSTRACT13-18
- 第一章 绪论18-22
- 1.1 研究背景18-19
- 1.1.1 山西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地位日益凸显18
- 1.1.2 山西经济转型需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18
- 1.1.3 旅游产业转型要求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18-19
- 1.2 研究意义19-20
- 1.2.1 理论意义19-20
- 1.2.2 实践意义20
- 1.3 研究方法20
- 1.3.1 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相结合20
- 1.3.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20
- 1.3.3 文献分析法20
- 1.4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20-21
- 1.5 论文技术路线21-22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22-28
- 2.1 概念界定22-23
- 2.1.1 旅游服务22-23
- 2.1.2 旅游服务体系23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23-26
- 2.2.1 国外研究动态23-24
- 2.2.2 国内研究动态24-26
- 2.3 理论基础26-28
- 2.3.1 旅游产业融合理论26-27
- 2.3.2 旅游系统理论27-28
- 第三章 旅游服务体系构建28-38
- 3.1 旅游服务体系影响因素28-30
- 3.1.1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29
- 3.1.2 城市产业结构状况29
- 3.1.3 消费者需求29-30
- 3.2 旅游服务体系内容构成30-35
- 3.2.1 政府供给要素30-32
- 3.2.2 企业供给要素32
- 3.2.3 第三方供给要素32-33
- 3.2.4 旅游产品与服务要素33-34
- 3.2.5 游客反馈要素34-35
- 3.3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构成要素综合分析35-38
- 3.3.1 旅游服务体系构成要素的AHP模型构建35-36
- 3.3.2 AHP分析方法基本原理36
- 3.3.3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36-38
- 第四章 山西各地市旅游服务体系质量评价38-46
- 4.1 山西各地市旅游服务体系的定量分析38-43
- 4.2 山西各市旅游服务体系质量评价结果与发展模式43-46
- 4.2.1 山西各市旅游服务体系质量评价结果43-44
- 4.2.2 山西各市旅游服务体系发展模式44-46
- 第五章 完善山西省旅游服务体系的对策46-54
- 5.1 政府供给层面对策46-50
- 5.1.1 加强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建设46-48
- 5.1.2 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事业的投入48
- 5.1.3 全面推进依法兴旅、依法治旅48-50
- 5.2 企业供给层面对策50
- 5.2.1 改革管理体制,转变运行机制50
- 5.2.2 制度创新,构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50
- 5.3 第三方供给层面对策50-51
- 5.3.1 建立多种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服务供给模式50-51
- 5.3.2 倡导志愿服务51
- 5.4 旅游产品和服务层面对策51-52
- 5.4.1 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51
- 5.4.2 开展诚信旅游服务,建立诚信管理系统51-52
- 5.5 消费者反馈层面对策52-54
- 5.5.1 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服务评价机制52-54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54-56
- 6.1 研究不足54
- 6.1.1 研究数据局限54
- 6.1.2 研究视角局限54
- 6.1.3 研究内容局限54
- 6.2 研究展望54-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0-61
- 致谢61-62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62-63
- 承诺书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爽;甘巧林;刘望保;;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董培海;李伟;;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解读——兼评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研究;2010年04期
3 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国清;都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演化的网络化机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山西旅游服务体系构建与质量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294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