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民国西方旅行者的北京想象
发布时间:2021-10-11 02:47
民国西方旅行者对于中国的想象是以北京为中心的,而对于北京的想象又以公园为中心。然而作为民国现代市政的重要象征,北京公园却是在前朝皇家园林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因此它们具有两面性:既是最新的公共空间,又是最旧的帝国遗迹。正是这种新旧并存的复杂特质,决定了西方旅行者对于它们的理解:公园不仅成为这些旅行者认知北京的城市意象,并且负载了其帝国主义的怀旧情绪。对于公园的态度,折射了20世纪前期西方人对于北京乃至中国的认识,浸透着他们对于清朝和民国的复杂情感。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奥地利籍漫画家手绘北京地图
1924 年,天津出版社出版由斐士(Fei-Shi)编纂的英文版旅行指南Guide to Peking(《京师地志指南》),针对逗留时间不长的外国游客,策划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一网打尽北京最为精华的部分。《指南》给出十则短途旅行建议,分别是:从使馆区出发,经前门,前往天坛、先农坛,归来逛前门大街集市;从水关门出使馆区,在城墙上漫步,至观象台;从使馆区经哈德门大街,至雍和宫、孔庙和国子监;从使馆区经马可波罗大街到钟鼓楼,然后穿后门大街入皇城,经过景山区域(包括三海),从东华门回使馆区;从使馆区,经马可波罗大街至安定门,参观地坛和黄寺;经长安街,进入总统府区域(即中南海一带),回来时经过北海、团城;乘汽车或轿子出西直门,至农事试验场(即万牲园)和植物园、万寿寺;游览西郊的颐和园、圆明园及清华园;出南口关至长城、明陵和小汤山温泉;参观卢沟桥、西山八大处、鹿苑、碧云寺、卧佛寺、玉泉寺等(7)。这种精华版的旅行路线,编者挑选出北京最值得观赏的景点,大致与旅行者标识的地图互相重合。由此可见,除了与自身关系最密切的使馆区外,西方旅行者关注的焦点,基本上是清朝遗留的皇家园林坛庙,它们大多是新近开放的公园,如中央公园、太庙(和平公园)、三海(北海公园、中南海公园)、景山、天坛、地坛(京兆公园)、先农坛(城南公园)、万牲园、颐和园,还包括作为博物馆开放的故宫等。著名城市规划学者凯文·林奇(Kevin A. Lynch)曾于20世纪中期提出一个概念“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他的理念是,不能仅仅将城市看作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由它的市民感受到的城市。通过被访者描述对于所居城市的印象,绘制其脑海中的城市地图,那些影响人们对于城市空间记忆的标志物,即一座城市带给居民的公众意象。这种城市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不完全是本来的城市面目,而是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扭曲。一些著名的大道、公园、广场、绿地、水域、建筑物等,都可能成为城市意象(8)。而对于民国时期的西方旅行者而言,北京的城市意象,则主要由皇家园林坛庙改建的公园构成。公园是他们最感兴味的所在,也是他们最常流连的去处,因此成为他们在认知北京城市空间时最深刻也最分明的意象。他们以这些公园为节点,建构脑海中的北京地图。
松坡图书馆是为了纪念推翻袁世凯的革命家蔡锷而建立的图书馆。1916年蔡锷起义,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维护了共和制。由于在许多中国人眼里,袁世凯两次背叛清朝,在乾隆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建立松坡图书馆,也许会被认定是缘于他的荫蔽而非其他原因。⑤松坡图书馆是梁启超为纪念学生蔡锷而发起促成的,是民国北京现代图书馆的先声。这是作者难得不排斥的现代建筑,然而有趣的是,对于松坡图书馆的好感,不是基于蔡锷维护了共和制,而是因为他推翻的袁世凯是背叛清朝的叛徒,并且认为这是托乾隆的荫蔽。在西方旅行者眼中,皇家禁苑改建而成的公园,一檐一瓦、一草一木之间,前朝皇帝的幽灵们始终阴魂不散,左右着他们对于公园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到北海去”——民国时期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J]. 林峥. 北京社会科学. 2015(04)
[2]北京中央公园与民国文人的文化心态[J]. 高兴. 北京社会科学. 2012(03)
[3]从《旧京琐记》到《城南旧事》——两代“遗/移民”的北京叙事[J]. 林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01)
本文编号:3429638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0(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奥地利籍漫画家手绘北京地图
1924 年,天津出版社出版由斐士(Fei-Shi)编纂的英文版旅行指南Guide to Peking(《京师地志指南》),针对逗留时间不长的外国游客,策划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一网打尽北京最为精华的部分。《指南》给出十则短途旅行建议,分别是:从使馆区出发,经前门,前往天坛、先农坛,归来逛前门大街集市;从水关门出使馆区,在城墙上漫步,至观象台;从使馆区经哈德门大街,至雍和宫、孔庙和国子监;从使馆区经马可波罗大街到钟鼓楼,然后穿后门大街入皇城,经过景山区域(包括三海),从东华门回使馆区;从使馆区,经马可波罗大街至安定门,参观地坛和黄寺;经长安街,进入总统府区域(即中南海一带),回来时经过北海、团城;乘汽车或轿子出西直门,至农事试验场(即万牲园)和植物园、万寿寺;游览西郊的颐和园、圆明园及清华园;出南口关至长城、明陵和小汤山温泉;参观卢沟桥、西山八大处、鹿苑、碧云寺、卧佛寺、玉泉寺等(7)。这种精华版的旅行路线,编者挑选出北京最值得观赏的景点,大致与旅行者标识的地图互相重合。由此可见,除了与自身关系最密切的使馆区外,西方旅行者关注的焦点,基本上是清朝遗留的皇家园林坛庙,它们大多是新近开放的公园,如中央公园、太庙(和平公园)、三海(北海公园、中南海公园)、景山、天坛、地坛(京兆公园)、先农坛(城南公园)、万牲园、颐和园,还包括作为博物馆开放的故宫等。著名城市规划学者凯文·林奇(Kevin A. Lynch)曾于20世纪中期提出一个概念“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他的理念是,不能仅仅将城市看作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由它的市民感受到的城市。通过被访者描述对于所居城市的印象,绘制其脑海中的城市地图,那些影响人们对于城市空间记忆的标志物,即一座城市带给居民的公众意象。这种城市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不完全是本来的城市面目,而是有所侧重,甚至有所扭曲。一些著名的大道、公园、广场、绿地、水域、建筑物等,都可能成为城市意象(8)。而对于民国时期的西方旅行者而言,北京的城市意象,则主要由皇家园林坛庙改建的公园构成。公园是他们最感兴味的所在,也是他们最常流连的去处,因此成为他们在认知北京城市空间时最深刻也最分明的意象。他们以这些公园为节点,建构脑海中的北京地图。
松坡图书馆是为了纪念推翻袁世凯的革命家蔡锷而建立的图书馆。1916年蔡锷起义,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维护了共和制。由于在许多中国人眼里,袁世凯两次背叛清朝,在乾隆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建立松坡图书馆,也许会被认定是缘于他的荫蔽而非其他原因。⑤松坡图书馆是梁启超为纪念学生蔡锷而发起促成的,是民国北京现代图书馆的先声。这是作者难得不排斥的现代建筑,然而有趣的是,对于松坡图书馆的好感,不是基于蔡锷维护了共和制,而是因为他推翻的袁世凯是背叛清朝的叛徒,并且认为这是托乾隆的荫蔽。在西方旅行者眼中,皇家禁苑改建而成的公园,一檐一瓦、一草一木之间,前朝皇帝的幽灵们始终阴魂不散,左右着他们对于公园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到北海去”——民国时期新青年的美育乌托邦[J]. 林峥. 北京社会科学. 2015(04)
[2]北京中央公园与民国文人的文化心态[J]. 高兴. 北京社会科学. 2012(03)
[3]从《旧京琐记》到《城南旧事》——两代“遗/移民”的北京叙事[J]. 林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2(01)
本文编号:3429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42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