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美学思考
发布时间:2021-10-22 16:39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于一体的新兴旅游热点,随着国内外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旅游业正逐渐成为这一地区既能“活州”又能“富民”的支柱性产业。但旅游规模化经营往往是一把异常锋利的双刃剑,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会给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带去较大的压力。本研究就是在此背景下对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一次尝试性思考。本文以挖掘苗族文化内涵作为民族文化开发的切入点,以借鉴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将生态旅游审美对象的界定从以往的自然资源拓展到与之息息相关的文化资源,提出了苗族文化生态旅游这一切合苗族文化生命美学特征的可持续开发模式。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前言部分阐释相关的研究背景,确立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概念体系;第一节以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得失为依据,对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和构成要素做出了分析,并指出挖掘苗族文化的文化内涵是黔东南当前旅游开发的首要问题;第二节是本文思考的重点,也是本文最为突出的创新之处,在此部分中,第一次对苗族文化进行了生命美学方面的思考,本文认为苗族文化是充满着生命美的文化,苗族文化旅游必须以生命文化为其核心。第三节则注重...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对生态旅游审美对象的新思考
(二)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定义和美学价值探讨
(三) 对苗族文化的生命美学思考
二、本文相关理论支撑
(一) 生命美学理论
(二) 生态旅游理论
三、论文选题与研究设计
(一) 论文选题及意义
(二) 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涉及文献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研究所涉及的文献范围
五、本研究重要的理论创新
第一章 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状况
(一) 资源状况概述
(二) 资源开发现状
二、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成因及构成要素分析
(一) 历史迁徙
1. 迁徙使苗族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性
2. 迁徙造成了苗族文化与外隔绝的封闭性
3. 迁徙为苗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内容
(二) 自然环境
1. 巫术盛行,神话思维发达
2. 艺术思维发达,且浪漫主义气息浓厚
(三) 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构成要素
1. 物质文化层面
2. 精神文化层面
3. 制度文化层面
三、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开发所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问题
(一) 以往苗族文化旅游开发所取得的成果
1. 民族旅游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2. 促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增强
3. 促使当地居民自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二) 面临的问题
1. 资源开发危机
2.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消极影响
3. 旅游开发可能导致“伪民俗”的产生
第二章 生命美——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无限魅力
一、生命的叩问——苗族巫文化中透露的豁达生命观
(一) 生命从何处来: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二) 生命往何处去:祖先崇拜与故园情环
(三) 诗意的栖居
二、众生的狂欢——苗族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与狂放
(一) 亦情亦趣:苗族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倾向
(二) 亦庄亦谐:苗族舞蹈中的端庄与狂放
(三) 亦幻亦真:苗族装饰艺术嫁接起的实用与审美
1. 服饰艺术
2. 建筑艺术
三、素朴与澄澈——苗族社会的和谐之美
(一) 如诗的生活
(二) 欢乐的海洋
(三) “议榔”、“理老”与“鼓社”——苗族社会的三根支柱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必由之路
一、旅游活动的审美属性内在地决定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审美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属性,而美产生的根源内在于人的生命
(二) 旅游活动的审美属性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苗族文化生态旅游是最符合生命美的旅游形式
(一) 苗族文化生态旅游最大限度地尊重了个体生命的存在
(二) 苗族文化生态旅游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命
(三) 苗族文化生态旅游使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和谐共生
三、对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一) 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两个前提
1. 生命美的文化内涵是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的核心因素
2. 找准定位是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出发点
(二) 关于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几点设想
1. 品牌的树立是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形象设计的关键
2. 生命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是当务之急
3. 注重功能结构与区域层次的划分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顺应自然的古市政与古建筑艺术——名城镇远的人文生态环境小议[J]. 黄俊杰.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5(03)
[2]试论旅游“文化污染”的原因及对策——以民族旅游为例[J]. 汪克会. 宜宾学院学报. 2004(06)
[3]民族文化与旅游关系探讨[J]. 潘顺安.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02)
[4]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考察旅游的本质及审美导向[J]. 林早,袁洁玲. 贵州社会科学. 2003(06)
[5]旅游人类学再认识——兼论旅游人类学理论研究现状[J]. 光映炯. 思想战线. 2002(06)
[6]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 钟声宏. 广西民族研究. 2000(01)
[7]希望·柔和·阳刚·狞厉·综合——苗族民间舞的美学特色[J]. 杨■国. 广西民族研究. 1991(03)
本文编号:3451484
【文章来源】:贵州大学贵州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 对生态旅游审美对象的新思考
(二)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定义和美学价值探讨
(三) 对苗族文化的生命美学思考
二、本文相关理论支撑
(一) 生命美学理论
(二) 生态旅游理论
三、论文选题与研究设计
(一) 论文选题及意义
(二) 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涉及文献
(一) 研究方法
(二) 本研究所涉及的文献范围
五、本研究重要的理论创新
第一章 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及存在问题
一、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状况
(一) 资源状况概述
(二) 资源开发现状
二、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成因及构成要素分析
(一) 历史迁徙
1. 迁徙使苗族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性
2. 迁徙造成了苗族文化与外隔绝的封闭性
3. 迁徙为苗族文化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内容
(二) 自然环境
1. 巫术盛行,神话思维发达
2. 艺术思维发达,且浪漫主义气息浓厚
(三) 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构成要素
1. 物质文化层面
2. 精神文化层面
3. 制度文化层面
三、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开发所取得的成果与面临的问题
(一) 以往苗族文化旅游开发所取得的成果
1. 民族旅游促进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2. 促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增强
3. 促使当地居民自觉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二) 面临的问题
1. 资源开发危机
2. 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消极影响
3. 旅游开发可能导致“伪民俗”的产生
第二章 生命美——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无限魅力
一、生命的叩问——苗族巫文化中透露的豁达生命观
(一) 生命从何处来: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二) 生命往何处去:祖先崇拜与故园情环
(三) 诗意的栖居
二、众生的狂欢——苗族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与狂放
(一) 亦情亦趣:苗族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倾向
(二) 亦庄亦谐:苗族舞蹈中的端庄与狂放
(三) 亦幻亦真:苗族装饰艺术嫁接起的实用与审美
1. 服饰艺术
2. 建筑艺术
三、素朴与澄澈——苗族社会的和谐之美
(一) 如诗的生活
(二) 欢乐的海洋
(三) “议榔”、“理老”与“鼓社”——苗族社会的三根支柱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必由之路
一、旅游活动的审美属性内在地决定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 审美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属性,而美产生的根源内在于人的生命
(二) 旅游活动的审美属性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
二、苗族文化生态旅游是最符合生命美的旅游形式
(一) 苗族文化生态旅游最大限度地尊重了个体生命的存在
(二) 苗族文化生态旅游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命
(三) 苗族文化生态旅游使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和谐共生
三、对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一) 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两个前提
1. 生命美的文化内涵是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的核心因素
2. 找准定位是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出发点
(二) 关于黔东南苗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几点设想
1. 品牌的树立是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形象设计的关键
2. 生命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是当务之急
3. 注重功能结构与区域层次的划分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黔东南苗族文化旅游状况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顺应自然的古市政与古建筑艺术——名城镇远的人文生态环境小议[J]. 黄俊杰.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5(03)
[2]试论旅游“文化污染”的原因及对策——以民族旅游为例[J]. 汪克会. 宜宾学院学报. 2004(06)
[3]民族文化与旅游关系探讨[J]. 潘顺安.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02)
[4]从生命美学的角度考察旅游的本质及审美导向[J]. 林早,袁洁玲. 贵州社会科学. 2003(06)
[5]旅游人类学再认识——兼论旅游人类学理论研究现状[J]. 光映炯. 思想战线. 2002(06)
[6]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 钟声宏. 广西民族研究. 2000(01)
[7]希望·柔和·阳刚·狞厉·综合——苗族民间舞的美学特色[J]. 杨■国. 广西民族研究. 1991(03)
本文编号:3451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451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