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由传统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环城游憩带以其独有的地域特征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之地,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及今后城市周边地区旅游开发的主要潮流,同时,环城游憩带的研究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文章首先对环城游憩带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由于环城游憩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学者在界定这一地带时至今仍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因而文章特别对环城游憩带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从区位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旅游市场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阐述了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对于南京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开发,文章从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入手,在对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的区位条件分析、旅游资源的详细分类和定性、定量评价以及旅游者出游行为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旅游开发的战略目标,并对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产品体系以及观光农业、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和主题公园等主要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最后,文章根据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提出了南京市环城游憩带“一圈二带三区”的空间布局模式。
【关键词】:南京 环城游憩带 旅游开发 产品体系 空间布局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7
- 图表目录7-8
- 第一章 前言8-14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综述9-11
- 1.2.1 国内环城游憩带旅游研究进展9-10
- 1.2.2 国外环城游憩带旅游研究进展10-11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1-13
- 1.3.1 研究思路11-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1.4 研究重点内容和创新点13-14
- 1.4.1 研究重点内容13
- 1.4.2 本文创新点13-14
- 第二章 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的基础理论探讨14-25
- 2.1 环城游憩带的含义及其形成机制14-16
- 2.1.1 环城游憩带的概念14-15
- 2.1.2 环城游憩带的功能15
- 2.1.3 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分析15-16
- 2.2 环城游憩带的相关理论支撑16-25
- 2.2.1 区位理论17-18
- 2.2.2 区域经济理论18-19
- 2.2.3 旅游市场学理论19-20
- 2.2.4 景观生态学理论20-22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22-25
- 第三章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分析25-30
- 3.1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的范围界定25-26
- 3.2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的现状26-28
- 3.3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的问题28-30
- 第四章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条件评价30-43
- 4.1 区位条件分析30-31
- 4.1.1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地理区位30
- 4.1.2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交通区位30
- 4.1.3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环境区位30-31
- 4.2 资源条件分析与评价31-37
- 4.2.1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分类31-33
- 4.2.2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资源评价33-37
- 4.3 游憩者市场行为分析37-43
- 4.3.1 客源市场分布37-38
- 4.3.2 性别与年龄构成38-39
- 4.3.3 文化程度与职业构成39
- 4.3.4 旅游动机39-40
- 4.3.5 出游方式40
- 4.3.6 旅游消费40-41
- 4.3.7 停留时间41
- 4.3.8 旅游者感兴趣的出游项目41
- 4.3.9 旅游者比较熟悉的旅游景点41-42
- 4.3.10 旅游信息来源42-43
- 第五章 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43-62
- 5.1 旅游开发战略目标及指导思想43-44
- 5.1.1 战略目标43
- 5.1.2 指导思想43-44
- 5.2 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开发44-54
- 5.2.1 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原则44-46
- 5.2.2 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开发46-54
- 5.3 旅游空间布局模式54-58
- 5.3.1 环城休闲旅游圈56-57
- 5.3.2 沿江湖旅游带57-58
- 5.3.3 三大独立旅游区58
- 5.4 旅游开发的战略措施58-62
- 5.4.1 统一制定规划,进行资源整合,实现整体开发58-59
- 5.4.2 突出地方特色,重点发展烘托主题的项目59
- 5.4.3 拓展投资渠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59-60
- 5.4.4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环城游憩带知名度60
- 5.4.5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60
- 5.4.6 重视人才培养,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60-62
- 第六章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6
- 后记66-67
- 附件67-68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冯维波;;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2 迟莹莹;鲁小珍;陈永江;;南京城郊竹林生态旅游开发探究[J];江苏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3 李仁杰;郭风华;安颖;;近十年北京环城游憩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亮;城市休闲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分析与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梁强;面向体验经济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发与营销创新[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4 陈渝;城市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武陵;国家级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管理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曦;杭州茶馆区位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成功;成都茶馆系统多级空间尺度分形结构与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秦金瑜;南昌城郊旅游客行为特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红美;我国城市居住社区休闲空间分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浩;中小城市环城游憩地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7 张岳军;厦门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8 迟莹莹;南京近郊竹林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孔芬芬;焦作市环城游憩带开发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宁;基于旅游资源学视角的旅游小城镇休闲商业空间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南京市环城游憩带旅游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9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7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