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位的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评价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位的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俄界江是黑龙江省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潜力区之一,科学评价其生态旅游潜力是合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促进中俄边境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基于生态位理论,结合中俄界江生态旅游发展实践,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社区、旅游市场、旅游区位和旅游交通6个维度构建了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使用Simpson模型和Pianka模型计算了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研究表明:①中俄界江沿岸14个县市区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评价值为6.15~18.80;②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空间特征明显,漠河、黑河、抚远、密山为I级潜力区,萝北、嘉荫、同江、虎林和饶河为II级潜力区,塔河、呼玛、孙吴、绥滨和逊克为Ⅲ级潜力区,乌苏里江河段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大于黑龙江河段,生态旅游资源子系统与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宽度的相关性最高;③中俄界江沿岸共有69对县市生态旅游潜力生态位重叠度大于0.5,占到总数的75.82%,表明其生态旅游潜力要素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易导致激烈的旅游竞争。最后提出了黑龙江省中俄界江生态旅游总体发展对策包括加强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开发特色多元的生态旅游产品、培育和开拓境内外市场、深化境内外生态旅游合作、完善生态旅游设施,并针对不同潜力区给出了差异性的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旅游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生态旅游潜力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度 评价 中俄界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301141;41171435)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三五战略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12BG00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LY13D010007) 宁波市学科带头人培育项目(编号:G12-XK10)
【分类号】:X826;F592
【正文快照】: 1引言自1983年墨西哥学者HéctorCeballos-Lascuráin提出生态旅游概念以来,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时尚,不仅带动区域旅游向自然、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转化,还以年均10%~12%的增长率成为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一个分支[1,2]。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艳君;;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旅游[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1年07期
2 李力;丽江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4年S2期
3 徐凤翔;;学习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旅游的精髓[J];世界环境;2009年05期
4 加吉珠;生态旅游危害生态环保人士呼吁重视[J];世界环境;2000年04期
5 阎文圣,肖焰恒;关于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的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6 马志林;赵国育;;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前提[J];中国林业;2007年14期
7 ;“生态游”? 生态破坏游[J];理论与当代;2009年10期
8 津卫,尚文;生态旅游区的规划、开发、管理与促销[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9 潘高娃,王晶,何娜,乌日娜;内蒙古开发生态旅游的初步探讨[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0年04期
10 毛石禧;;试论生态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防护林科技;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高峰;;生态旅游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初步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梁留科;曹新向;;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初探[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和太平;文祥凤;黄棉;农绍岳;梁家善;彭定人;;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之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薇;;生态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游客管理对策分析[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黄黎;邬洁;陈景铃;李新峰;吴明作;;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浅析——以上汤生态旅游区为例[A];循环·整合·和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冉景丞;;茂兰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A];2010中国科协年会第五分会场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汇林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10年
7 王燕;;论完善我国生态旅游的法律制度[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王卿芳;;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趋势[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王志农;郭佳;陈晓;;北京市风景名胜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A];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C];2005年
10 任国莉;;三江平原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少君;另辟蹊径谋发展 生态旅游谱新篇[N];科学导报;2009年
2 王瑞红;生态旅游与“生态杀手”[N];中国旅游报;2005年
3 李剑;生态旅游环保为先[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4 周宁记者站 张家灼;实施回归工程 构建生态旅游强县[N];闽东日报;2008年
5 永金;生态旅游不太“生态”[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刘宁;让生态文化牵手生态旅游[N];中国绿色时报;2005年
7 建设部副部长 仇保兴;发展生态旅游 促进风景名胜区保护[N];中国环境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韩叙 任意;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N];经济日报;2009年
9 何光渝;生态·人本·可持续发展[N];贵州日报;2005年
10 陈文 志文 吴骏;湖〖TPYXRB20100309001000BT〗着力打造“华东第一生态旅游镇”[N];宜兴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于航;森林公园型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与价值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煜琴;城郊山区型煤矿废弃地生态修复模式与技术[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3 李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经济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6年
4 蒋Y,
本文编号:375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75885.html